解构的遗产及其未来——理查德·兰德教授访谈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e2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解构的遗产:从德曼到德里达曹:兰德教授您好!您是保罗·德曼最年长的弟子,是否可以请您先介绍一下您与德曼的师承关系?
其他文献
他者和他异性在现代哲学话语中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而这些概念的出场是可以在梅洛一庞蒂的身体哲学中找到其理论源头的。重新梳理和检讨梅洛一庞蒂的身体哲学在建构他者方面的理论,对于在哲学史角度上深切地理解他者和他异性等流行概念具有基础性的价值。梅洛一庞蒂把身体和他者概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胡塞尔现象学所陷入的唯我论,从知觉和生存两个角度把身体和他者交融在一起,为说明世界和他者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阐发视角。
本文中心议题是维特根斯坦与阿尔都塞立场之间的聚合。对维特根斯坦思想政治内涵的讨论主要是围绕可能性(或不可能性)来展开,即将他的思想作为立足点,用于批判性地审视其社会维度、其合法性、范围与强度。然而,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翻译成阿尔都塞式的唯物主义立场会导致在前者研究中对其批判形成某种理解。当然,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工作并不取决于它们作为某个观点的保证,而是取决于解构政治话语的效果,这些话语寻求统一并分层级地安排证据(确定性),而这些证据正是由不同语言游戏构成,社会性则在这样的游戏中得以展现。本文最后针对源自于维特
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2000年以来的十余年是社会市场经济下德国社会改革的重要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变迁和人口结构转型中,德国福利国家制度所面临的经济社会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使得德国社会政策发生着适应性的嬗变和调整。本文以21世纪以来德国社会变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分析了德国福利国家社会改革所面临的特定条件和政策环境,以及德国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变革发展。本文认为,德国在承继其社会市场经济道路和社会政策传统下,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着力推动以工作福利为目标的社会政策转型,在维持较
2015年7月11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青年学术论坛在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共同主办。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西南大学、辽宁大学等单位的8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
在早期著述《伊壁鸠鲁哲学》中,马克思通过比较分析在幸福问题上伊壁鸠鲁式的重视形而下层面的“身体健康,内心宁静”和普卢塔克式的关注形而上层面的“精神自由,神性境界”各自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强调必须坚持主体与对象、个体与普遍、肉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超现实、日常意识与哲学意识等方面的对立统一,坚持理论逻辑与现实生活的一致,否则就会造成极端和错位。回过头来,反思目前社会上关于“什么是幸福”、“以什么标准衡量幸福”讨论中出现的众声喧哗而莫衷一是的情形,马克思提出的“从哲学上进行思考,而且要十分彻底”的教诲仍具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大同思想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问题,学界存在两方面的分歧,即是拉近还是疏远了马克思主义;是推动还是阻碍了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大同思想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双向的。从正向来说,由于大同思想沟通了早期知识分子同阶级斗争学说之间的联系,架起了早期知识分子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桥梁,联结了早期知识分子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纽带,因而从正向上推进了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反向来说,由于大同思想在理论上造成了早期知识分子对部分马
2015年12月12—13同,由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研究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与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国人民大学、
目前,第二代网络已经慢慢退去。有些人已经开始要求第三代网络了。第三代网络应该摆脱前两个版本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和错误的典型模式。菲利普·穆勒(Philipp Mailer)任职于科技公司,同时在德国及美国多所高校教授政治学。他认为,对于前两种网络给世界带来的变化,许多人还是没有理解。人们的思想层面往往还停留在网络的初级阶段,思想先驱者首先要思考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思想精神上的不足。
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解社会变革动力的重要理论,其最基本的因果作用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然而这种因果作用绝非唯一的单向性路径,同样重要的有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的走向。马克思对道德有着深刻的抨击,但又在其著作中充满了对资本主义的强烈道德评判,似乎显示了其矛盾态度。意识形态对马克思而言只是一个社会学的范畴而非认识论的范畴,道德就是意识形态的断言是道德社会学的主题,它强调的是道德为社会阶级利益服务的客观性社会功能,但同时存在一些在本质上并非意识形态的且作为不依赖于阶级社会的道德判断。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现实境遇
马克思主张道德价值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能被解释为依赖于某种普遍人性观念的道德自然主义,也不能被解读为对普遍的正义和公正标准的诉求。马克思的方法包含着一种历史的和内在的批判。社会现实是矛盾的,否定和批判的倾向根植于现存社会条件本身的各种力量之中,这种立场为马克思的道德视角提供了基础。马克思思考正义的方式处在黑格尔传统之中。它与后果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方式是根本不同的,也超出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所限定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