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视网病变的检查进展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眼部、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疗法的普及,眼部放射线损害有日趋增多的倾向,除角膜、晶状体的损害外,视网膜损害也不少见.放射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眼病,因其眼底改变与一些常见视网膜血管病有相似之处,故在临床中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该病的早期确诊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文中就眼科近来常用检查在放射性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运用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保留萎缩眼球配戴薄型义眼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轻中度眼球萎缩患者18例(同健眼相比眼球突出度相差4~7 mm),按照就诊顺序分成A组(10例)和B组(8例)两组,术中将萎缩眼球的角膜上皮和角巩缘上皮组织彻底清除,其中A组将上方球结膜和筋膜同时向下滑行,覆盖整个角膜并固定于下方角巩膜缘下方巩膜上,与下方筋膜和结膜分
患者女,72岁.发现左眼内眦部肿物3个月,曾在当地医院行穿刺抽液治疗,逐渐长大,遂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0.4.左眼内眦部皮肤见一1.8 cm×l cm囊性肿物(图1),皮肤呈紫红色改变,无触痛,质软,内眦部上下眼睑粘连,未探及泪小点,上睑启闭无异常.双眼角膜清,前房深浅正常,晶状体皮质不均匀混昆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眼眶CT显示左眼眶内肿物.初步诊断
期刊
患者,女,44岁,2011年11月因左眼红痛伴视力下降20天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患者20 d前左眼被玉米叶划伤,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无感冒发烧史.眼科检查及诊疗过程:视力右眼1.0,左眼0.1.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散在点状浸润,荧光素钠染色(+),基质无水肿,角膜后沉积物(-),前房闪光(-),前房无积脓,瞳孔圆,对光反射存在(见图1A),右眼眼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
期刊
目的 观察止血器点灼治疗丝状角膜病变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采用眼科常用的止血器在酒精灯上加热5~7 s,点灼丝状角膜病变的根部,使其凝缩变白或脱落.结果 全部31例在点灼治疗后第三天,自觉症状消失,随访半年至2年,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半月及1年复发.结论 止血器点灼治疗丝状角膜病变,疗程短、见效快、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 探讨垂体瘤患者视野损害、双眼视功能与垂体瘤体积的相关性及特点.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确诊为垂体瘤的42例患者的病历及视野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及线性相关分析研究视野缺损类型,平均缺损(MD),模式标准差(PSD)和视野指数(VFI)与垂体瘤体积的关系.结果 25例(占60%)患者因视力下降就诊.34例(占81%)患者视野异常,其中 15例(占44%)表现为特征
目的 探讨手持电脑验光仪在自然状态下和散瞳情况下屈光测量结果与散瞳视网膜检影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其在儿童屈光筛查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4例2~17岁儿童共248只眼分别进行自然状态下和散瞳后NIDEK AR-20手持电脑验光仪验光,同时行散瞳后视网膜检影验光.结果(1)散瞳后NIDEK验光结果与视网膜检影结果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球镜值之间、柱镜值之间均高度相关(r=0.989,
目的 探讨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囊膜残余的复杂性眼外伤Ⅱ期行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及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因复杂性眼外伤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并残余部分晶状体囊膜的32只眼,于术后3~6个月行Ⅱ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4±2.5)个月.结果 32只眼均顺利植入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最后一次随访时,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
目的 探索用异体巩膜移植修补大范围巩膜溶解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巩膜扣带术后巩膜大范围缺血性坏死溶解2例(2只眼)和上半部角巩膜葡萄肿穿孔伴眼内炎1例(1只眼)施行同种异体巩膜瓣移植,随访5~12个月。观察患者视力、巩膜植片、视网膜、眼压及其并发症等。结果 2例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提高,1例患者视力与术前相同。巩膜植片无溶解,周围被纤维组织包裹,略呈弧形隆起,并有新生血管长入,形成加厚的“新巩膜”。视网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视频终端普及和工作节奏加快,视觉使厢已远超负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眼睛干涩、胀痛及视物模糊等视疲劳症状.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23%学龄儿童、64%~90%电脑使用者及71.3%干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疲劳症状.然而,目前我国对于视疲劳的定义、临床症状、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治等尚无统一标准,临床治疗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治疗效果不明确.基于上述现状,本学组牵头,召集专家,根据
近视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屈光不正,其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被认为是一类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因此进行近视机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于探索近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具有重大的意义.屈光发育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根据流行病学类和临床干预研究结果发现与近视发生发展相关的因素,利用近视动物模型和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法,明确其因果关系,并进一步对近视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从而为今后临床上进行安全有效的近视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