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盖恩斯《在父亲家中》的父性伦理书写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421769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盖恩斯耗时七年的扛鼎力作《在父亲家中》是一部关于父子伦理关系的作品,父性的缺失与回归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核心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身份,父性不仅影响到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自我身份和价值的确证,而且对男性的人格和道德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观照下,沿着“罗伯特寻父”这条伦理主线,分别从伦理环境、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三个角度分析和审视黑人父性缺失的历史根源、父性缺失的恶果以及父性回归对黑人男性自我救赎的重要伦理意义,以期为当下人类社会中的父性认知和实践提供启示。
其他文献
拉丁美洲女作家群体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便是她们超越“小我”情感家庭世界、聚焦“大我”家国命运的“见证”意图与身处男权社会的女性从各种意义上被排除在社会秩序之外、被剥夺话语权的“沉默边缘人”处境之间的矛盾感。女童作为多重意义上的“局外人”,“越界”见证或亲历属于“公共领域”中的家国大事,并作为叙事声音对其进行了记录。而小女孩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个人体验多于宏观纪实、感性多于理性,构成了一种别样的历史记忆,从某种形式上来说,这是一种反向补充甚至颠覆官方历史的文学性表达,也是一种通过叙事建构自我身份与自我现实的主体性
当代日本重要作家池泽夏树在长篇小说《核能容器》里构建了三种意蕴丰富的空间,深挖当代日本社会问题:首先,从地理的角度,通过人物移动,从现代都市与传统岛屿互动交融的视角展现了现代性增长给予传统岛屿的影响。继而,从记忆的角度,以CD为物质载体,通过书信文本形式的运用实现今昔交融,从日本后核爆时期两代人围绕核弹研制的思想行为差异中反思当今日本人亟待解决的主体意识缺失问题。最后,从社会的角度,对日本右翼鼓吹的反动“国家伦理”及其恶劣行径予以批判,并引导社会进行反抗,借助契合民众兴趣的核能主题,以及注重展现个体内心感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特?汉德克以特立独行的形象和独具风格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坛的焦点。本文从语言和主体性两方面入手,试图勾勒西方评论界对汉德克的研究。首先,汉德克早期的戏剧形式创新及其思想渊源、后现代叙事风格、诗学观和政治观的联系、后期神话化风格和神秘主义倾向体现了语言的独创力。其次,汉德克同“新主体性”文学的关联、自传性风格、风景主题和饱受批评的政治立场都与他对个体经验和主体性的关注密不可分。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多拉?布吕代》讲述了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作家不断搜集资料,试图还原多拉在战争时期的生活状态与心路历程;同时,寻找多拉也是探寻父亲的秘密、重塑自我身份、揭开历史真相的过程。本文结合自传/撰理论、皮埃尔?诺拉提出的“记忆之场”、“记忆责任”等概念,以《多拉?布吕代》为研究对象,从写作手法、创作根源、主旨内涵对莫迪亚诺笔下的记忆主题进行剖析,揭示作家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如何通过记忆书写得以呈现和深发。
一直以来,批评家对于库切的《等待野蛮人》的解读多倾向于围绕酷刑及其背后蕴含的政治伦理展开,对文本中的环境关注并不重视。事实上,库切在小说中不仅颇费笔墨描写恶劣的环境和气候,而且通过设置帝国军队在对其假想敌“野蛮人”发动战争的征途中蹊跷溃败这一情节,引导读者探究真相,对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冲突进行思考。可以说,《等待野蛮人》是一部人类纪时代的环境警示录。而儒家生态哲学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圆融为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休戚与共,提倡作为德性主体的人类应该自觉提升道德修养,尊重自然并用仁爱之心对待一切生命形式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认为她是一位“辉煌壮丽的作家”。她用独特的超现实视角拼贴出波兰的历史和现实,尝试跨越历史、文化、心理等重重边界,寻求自我的根源及意义所在。本文从边界和跨越边界、历史与乡愁、空间和时间等三个方面的书写介绍托卡尔丘克的写作兴趣和价值所在。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作《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以一起凶杀案的始末激发读者的解读欲望。作者在侦探小说叙事模式内杂糅式地纳入其他文体,探究民间习俗、性别、种族、贫富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种种当代社会文化问题,其实质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貌似明朗的案情引发一系列次生神秘事件,迫使读者重构与惨案有关却无法证实的“真相”。作品的古典悲剧丰富内涵在这一现代叙事的“化石”中以反讽、戏仿等方式呈现,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一系列发现与突转不仅带来阅读快感,亦令读者思索劫难之后的幸存者在残酷无情的世间如何生活下去这一本体论课题。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为拉美“文学爆炸”的代表、我国“寻根文学”的“《圣经》”,在当代世界文坛享有崇高声誉。国际上有关它的研究如汗牛充栋,但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将它与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或《阿拉伯之夜》)联系在一起,即使2004年牛津版《〈阿拉伯之夜〉百科全书》也没有对其中的关涉提供片言只语。本文试图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童年阅读切入,对《百年孤独》与《一千零一夜》的近似和神似进行实证性比较研究。
本书介绍了各种形式的文学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俄罗斯的民族文学是如何发展形成的?俄罗斯人乂如何看待自己的语言文化?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文学史写法,而是另辟蹊径,以俄罗斯文学的中心人物普希金为出发点,延伸探讨了俄罗斯文学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俄罗斯人的作家崇拜、俄罗斯国内外对俄罗斯作家的解读、俄罗斯文学中的性别问题以及民间故事传统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等等。
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是研究文学、人类、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批评,坚持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学观、社会观和历史观,主张人类、自然与社会、人类自然性与社会性、人类史与自然史、生态公正与社会公正的有机统一,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新陈代谢断裂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解决危机的途径在于建立克服人类异化和自然异化、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的生态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消解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社会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使生态、经济、人类、社会成为辩证统一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实现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