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文化商者的自由与爱

来源 :新海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inhe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采访过600多个名流人士;她最知名的一本书,叫《我问故我在》。从她留学回国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像“中国奥普拉”一样开创自己的媒体时代。
  
  有趣的是,奥普拉声称自己没有商业头脑,甚至连资产负债表都看不懂。杨澜却在留学之后,开始了对商业的大胆探索。
  


  
  “在各种角色不断转化过程中,我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飞多高。做一个好主持人,你就想做一个好制片人,做一个好制片人,你就想亲历一下做一个传媒公司。这还不够,你还想做一个好母亲、好太太,好媳妇、好女儿。然后做一个好的社会公民。当你把尝试的愿望都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身心会不堪重负。”杨澜说,“不过,我觉得自己还是过得蛮幸福的。特别是做主持人,我一直享受着这种由衷的快乐。”
  
  杨澜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杨澜,海外经历和商业的力量不可或缺。而她文化商者的形象更加凸显。
  
  美国!美国!
  
  1994年,当人们还惊叹于杨澜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时,她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央视《正大综艺》的工作,去美国留学。在事业最明亮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这就意味着她要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触手可得的美好未来。
  
  “其实那时候我是没钱去美国读书的,虽然我在中央电视台做了两年,自己也可以赚一些钱,出场费也很高了,但毕竟还是不够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很感谢正大集团的总裁谢国民,他是泰国著名的华裔资本家,当时我做正大综艺的主持,跟他有认识。”
  
  “1993年底,他说:‘杨澜你有没有想过去国外留学呀’,我跟他开玩笑,我走了这个节目没人做了。”
  
  谢国民先生的一句话曾令她印象深刻:“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
  
  “我看到你有很多潜质,如果不出去就可惜了。只要你考取一个好的名牌大学,我就赞助你,给你学费。然后我就问谢先生,你对我有什么要求,要什么回报,是不是需要我毕业以后为你工作。他说不需要,我帮助过许多年轻人去国外留学,我觉得你是一个人才应该给你这样的机会。”
  


  
  26岁的时候,杨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国际传媒专业。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比想像中的还要艰苦。有一次,杨澜写论文写到半夜两点钟,好不容易敲完了,没有来得及存盘,电脑就死机了。杨澜当时就哭了,觉得第二天肯定交不了了。宿舍周围很安静,除了自己的哭声,只有宿舍管道里的老鼠在爬来爬去。但最后,她还是擦干眼泪,把论文完成了。谈起这段生活,杨澜说:“有些人遇到的苦难可能比别人多一点儿,我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别人少,因为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历的磨难委屈,一样儿也少不了”。
  
  曾经放弃央视的稳定而选择赴美,“但是如果不放弃的话,自己可能永远也开拓不了更宽的领域。”
  
  在美业余时间,她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这是杨澜第一次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实现了自己从最底层“垒砖头”的想法。40集的《杨澜视线》发行到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杨澜借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她认识了先生吴征。作为事业和生活上的伙伴,在为她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和事业空间方面,吴征可以说居功至伟。他总是鼓励杨澜尝试新的东西: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
  
  温和的深刻
  
  杨澜坚持认为,自己从《正大综艺》的“出走”,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转型。“90年代初中国还不是特别开放,《正大综艺》实际上是给国人介绍国外风土人情和知识的节目,严格说来是一个益智类的节目。”从益智类的节目到深度访谈,杨澜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始终以文化为导向:“从家世背景到个人爱好,我的兴趣一直在文化方面,所以真的不存在什么大的跨越。”
  
  归国之后,1998年,加盟凤凰卫视,开创名人访谈类节目《杨澜工作室》。2000年,杨澜创办了大中华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2005年,开始主持大型谈话节目《天下女人》。当年12月,以《澜》为名的电子杂志创刊。年轻女人的成功在人们心目中的评价容易走极端,要么是被神话,要么是被轻视,特别是当她有一个博学又富有的丈夫时。“我很依赖我丈夫,不是生活,而是心理。我的感受对别人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对我丈夫,我会敞开。”杨澜说。
  
  阳光卫视是杨澜一生中最大的挫折。“其实这个问题特别能说明我先生为何说我是个很固执的人。我自己很喜欢纪录片,电视虽是快餐文化,但在纪录人类文化和人类心灵的历程方面,应该有它的功用。当时就是真心喜欢纪录片,开始做阳光卫视。”
  
  “在先生的帮助下,融得了第一笔两个亿的启动资金。当时非常有信心。阳光卫视:华语历史人文纪录片主题频道,整个大中华区第一家。现在想起来,真是个理想化的头脑,结果一下子撞到现实的硬墙板上。我想要是别人会赶紧转型做别的,但我是那种死不回头的人,别人已经劝不动我了。
  
  “做到第3年的时候,已经很难再融资了。其实那时候,我们真是应该转型了。可是我总觉得再坚持坚持就有希望。今天想起来,我还是很感谢我的先生。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情况下,我先生还是支持我,我们俩又自己投资了一笔大资金,继续这件事。直到后来知道,这个商业模型是很难成立的。”
  
  而那时,都有共同海外经历的丈夫吴征成为了杨澜依靠的对象。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长。爱情有时候也是一种义气,不光是说这个人得了重病,或者他破产了你仍然跟他在一起。还有另一种是,当他精神上很困惑、很痛苦,甚至在你身上发脾气的时候,你依然知道他是爱你的。
  
  “在阳光卫视受挫的时候,我们俩会一块儿谈,谈到早上四五点钟。他说你一定要放弃,你一定要战胜自己的感情。我记得当时他就劝我,一个人适合做的事情是很少的,你把自己那几件事干好了就足够了。”
  
  不过杨澜自己的蜕变也有一个从叛逆到入世、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
  
  “我经历过一个所谓价值观的转折。”这是杨澜第一次袒露心扉,“我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是非常叛逆的,对于一直灌输给我们的集体主义那一套东西深感厌恶。我觉得就是应该去追求个人的理想,不自由,毋宁死!”
  


  
  “女人就应该是多面的,温柔,但不浅薄。”
  
  有一次吴征飞到德国看世界杯,杨澜决心跟孩子一起做次饭。“我已经十年没有下厨了,那次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食谱、去超市,比较超市蔬菜和家门口的差价,给孩子灌输价格概念,跟儿子顺便做两道数学题,然后,回到厨房,三个厨房新手兴致勃勃地做了一次大餐。”
  
  “我个人并不是一个从商业中得到极大快乐的人,我还是更多从创意中得到快乐。如果要挣钱,在中国我也不会做媒体。但是我知道在中国做一家民营的文化传媒企业,如果商业上不能够有持续的、自我发展的动力,任何的创意都不可能实现。”
  
  她的商业启蒙基本上是在吴征的点拨下逐渐完成的。在创业过程中,杨澜慢慢找到一些乐趣,商业模式、团队基本成型,也从每年的财报和资产负债表里得到很大的快乐。
  
  “而且我知道了中国经商之难,使我对于企业家这个群体怀有深深的尊敬。”以前杨澜在中央电视台做主持人,乡镇企业家给她的印象是个贬义词,但自己经商以后,她对城里的、乡下的企业家都充满尊敬。“他们智慧超人,能够在一无所有当中创造财富,经历中国这么多的政治和经济波动生存下来,还有自我学习的超越。人性在一次一次的蜕变中,本身的动力那么强大,我觉得这就是人文精神。”
  
  后来,她才意识到真正的个人价值是当你对别人有用的时候。
  


  
  杨澜建立人脉的能力非常强大。最近,她和中欧商学院CEO班同学、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合作开发珠宝品牌;另一位投资人则是著名歌手席琳·迪翁——杨澜是在一次专访中认识她。她俩同年同月同日生,合作顺理成章。
  
  近距离接触希拉里、莎拉·布莱曼、苏菲玛索等优秀女性,杨澜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不同的闪光点。她最推崇林徽音,其知识、气质、修养都接近一个“完美女性”。
  
  批发慈善
  
  比起商业成就,杨澜的慈善形象更加广为人知。
  
  有记者问,你每天这么多工作,不会厌倦吗?你的善心又能具体做些什么?
  
  杨澜说:“怎么会厌倦呢,每天这些事都是我喜欢做的,我亲眼看到我的基金会帮助一个残疾人站起来,我当时不知有多高兴。”
  
  2009年上半年,杨澜的大部分时间放在慈善与公益上。她与利乐集团合作在四川建立120个“爱心岛”及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这属于杨澜和中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一个专项基金:汶川孤残儿童救助基金,已经筹款超过5000万元。
  
  比起很多人做“慈善秀”,杨澜对于慈善有深入的体察。她说:“你凭什么认为单单有良心就能做慈善?爱不仅是一种意愿,也是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强弱会决定以后意愿的多少。”
  
  


  相比“零售的慈善”,杨澜更关心“批发的慈善”。目前,阳光文化基金会已经开始和北大及哈佛合作,赞助一项公益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及公益创新论坛。“这实际上是一个O2O(机构对机构)的平台,做的不是一对一的扶贫帮困。”她说,“尤其去年涌现那么大的捐赠额,今年经济危机又这么严重,所以必须提高NGO本身的执行力。”
  
  中国的慈善事业仍不完善,“我们缺乏的并不是个体的企业家商业伦理,而是整个社会制度建设的欠缺。”杨澜坚信,“慈善一定是一种能够自我补充的长效机制,而不只是一腔热血喷洒出来的。一种制度的建立要比单纯捐钱重要得多。”
  
  2005年,杨澜的朋友陈逸飞突然去世,并且身后留下了遗产纠纷。杨澜和吴征认为,没必要等到退休以后再来处理财富问题了。当年7月,他们将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设立了阳光文化基金会。
  
  杨澜把生活比喻成一个等号,这个等号慢慢地会把大家拉平等,她经常告诫大家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而困惑,最重要的是要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而这个方向对她来说就是要有一份靠得住的事业一直做下去。
  
  “我后来也在反思,杨澜到底是不是一个商人的料。我曾经说,我要做一个文化商人,因为觉得中国缺文化商人。”
  
  战士和商人不同,战士坚守阵地,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而商人就像置身于一个舞厅,随时要想到出口在哪里。杨澜说在商场自己就像战士一样坚持着。
  
  杨澜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要做一个懂商业的文化人。而她的满足在于“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凡事心有所想,必定身体力行。”
其他文献
                    
期刊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一切也许都会成为摄影师捕捉的镜头。      摄影本身就是发源于西方的舶来品,所以在中国无论是市场还是技术都是相对落后的。再加上原先企业对商业摄影的忽视,或者说认识不够,所以该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较为缓慢。    国内外的商业摄影大致可分成以下几个部分:一,广告用人像。客户多为广告公司,运做严密,用大片居多,我们平时看到的大幅海报或者广告片就是出自于此。一
期刊
曾子墨产后恢复得相当不错。  在2006年低调结婚、前不久低调生子之后,这位以知性著称的凤凰卫视财经节目主持人终于施施然来到我们跟前。目光流转处,柔声细语时,偶尔流露的惊异,与少女并无二致。  “我来拿录音笔吧,也习惯,你这样跑来跑去挺辛苦。”看到记者和化妆师交替穿梭、时不时撞车,曾子墨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她手握录音笔,娓娓道来,像是在主持自己。  履历完美得无懈可击,符合中
期刊
新加坡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和国际机场,具备完善的通讯设施,属于自由经济体系。今日的新加坡,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    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公司或商业机构(办事处)等,以作为亚太区域业务管理中心,方便开拓亚洲市场。随着新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新加坡-美国双边贸易自由往来没有关税,这给亚洲国家出口美国商品的商家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新加坡将成为亚洲
期刊
在中国地产处于转型的太平年代,血性和理性共融的毛大庆,似乎命中注定具有一种制造话题和历史的力量。      他有学者的自信,身为总经理的强悍,作为部属的职业配合度;他广泛结交政客,也喜欢体会普通人的平常心,有时言辞犀利令人望而生畏,朋友却说他一直谦和有加。    他刚过不惑却给人有些慈祥的感觉,没有跨国高管的架子,可从他对一些地产事件的苛责评论,你又能感觉到他的强硬。伴随着“新加坡凯德集团”这个名
期刊
没有谁能够回避对艺术的珍视,无论思想上,或是行动上的。韩立勋接受过集体主义的教育,却以最快的速度为自己打开另一扇门,异域经历让他通过真实的自我实践,形成理解宏大世界的内心秩序。      办公桌上摆着正在操作的大型舞美项目方案:十一届全运会闭幕式、上海世博会。韩立勋偶尔接起电话,一部独立制作的泸沽湖纪录片式演出也在酝酿中,奥运之后,他显然更忙,档期已经排到了明年。“我的故事一箩筐,你想听哪个?” 
期刊
当社会开始为贫乏的人文素养、饥饿的精神内涵、金钱腐蚀的物欲反思时,大家开始为高品质与深内涵的产品寻找新出路。在国外,OUTLETS引领的风尚是重视品质、培养具有品位的流行感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消费模式的转变找回深邃的品牌内涵。      奥特莱斯(OUTLETS),是购物中心?购物方式?还是购物观念?    “OUTLETS”其原意是“出口、出路、陈列”的意思。当初名字的命名者可能不会想到,多年之
期刊
在心理范畴中,适应力是情商的一部分。所谓适应力,是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己的德、智等诸因素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从一个小孩哭喊着上幼儿园的那天开始,你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就在处处体现。何况是出国,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越快调试好自己,新生活也就越顺畅。    每个海归人都会经历初踏上异国的兴奋、文化碰撞和
期刊
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芬兰语:Teknillinen korkeakoulu,缩写:TKK;瑞典语:Tekniska högskolan),位于芬兰赫尔辛基卫星城埃斯波的奥塔涅米,整个奥塔涅米校区的许多建筑都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阿尔瓦尔·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是芬兰最大,最悠久,设立学科最丰富、教育质量最高的一所多样化综合性工程技术类大学。      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由芬兰大
期刊
沿着亮丽明快与深青冷艳的山色,朝阳渐渐升上黄山的腹地。日出的黄山一点点被皴染,微微的霞光映照古松的枝干,从石壁的青岩到脚下的深涧。云在粘连升腾,山就恍惚移入了天堂,美得无比宁静又夺人心魄。      山、云、霞、松构成了整个画面,美景集中而不拥挤,疏朗而不松散。山势突兀奇险,独露几峰高的景状如莲花初绽,将花瓣静静地绽放,亭亭玉立,也仿似在仙居的瑶池里等待一缕飘曳的晨光。眼前,霞光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