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还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且在该基础上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全面落实体验性教学。
一、感知数学表象,进行数学情境体验
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其逻辑性、抽象性一直以来均处于较高的高度。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维仍处于感性阶段,因此,要想深入理解数学意义,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还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数学情境进行教学,以形象代替抽象,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丰富的数学表象,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提升对数学表象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相关的数学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老师现在打算装修房子,采用正方形的地砖铺满长方形的储藏室,而地砖分别有1-8分米的不同的边长。那么要想将长18分米、宽12分米的储藏室铺满,到底要选多大的正方形呢?”之后,教师让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拼摆。经过拼摆,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采用1分米、2分米、3分、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可以将整个储藏室铺满。教师追问:“那么,4分米、5分米、7分米、8分米边长的正方形地砖为什么不能铺满呢?”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便能初步感知到公因数,铺垫好下一步的探索基础。
教师通过利用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创设情境,采用具体的形象支撑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感知、体验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加深理解抽象的概念,最终提升学习能力。
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受身心发展的特点,往往难以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课堂中,总是会出现“走思”情况。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应用下,课堂教学氛围显得异常沉闷、枯燥。面对这样的课堂氛围,大部分学生自然无法实现有效的自我控制,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有违课堂规定的行为,甚至会失去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我们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兴趣的驱使下,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除了会利用情境教学、问题串教学等方式之外,还会立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借助竞争机制来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以“数一数”教学为例,我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初,先将学生课前作业发放下去,并奖励获得满分的学生一朵小红花。当学生在一个月内积累够了20
一、感知数学表象,进行数学情境体验
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其逻辑性、抽象性一直以来均处于较高的高度。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维仍处于感性阶段,因此,要想深入理解数学意义,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还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数学情境进行教学,以形象代替抽象,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丰富的数学表象,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提升对数学表象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相关的数学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老师现在打算装修房子,采用正方形的地砖铺满长方形的储藏室,而地砖分别有1-8分米的不同的边长。那么要想将长18分米、宽12分米的储藏室铺满,到底要选多大的正方形呢?”之后,教师让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拼摆。经过拼摆,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采用1分米、2分米、3分、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可以将整个储藏室铺满。教师追问:“那么,4分米、5分米、7分米、8分米边长的正方形地砖为什么不能铺满呢?”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便能初步感知到公因数,铺垫好下一步的探索基础。
教师通过利用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创设情境,采用具体的形象支撑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感知、体验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加深理解抽象的概念,最终提升学习能力。
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受身心发展的特点,往往难以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课堂中,总是会出现“走思”情况。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应用下,课堂教学氛围显得异常沉闷、枯燥。面对这样的课堂氛围,大部分学生自然无法实现有效的自我控制,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有违课堂规定的行为,甚至会失去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我们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兴趣的驱使下,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除了会利用情境教学、问题串教学等方式之外,还会立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借助竞争机制来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以“数一数”教学为例,我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初,先将学生课前作业发放下去,并奖励获得满分的学生一朵小红花。当学生在一个月内积累够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