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书馆报刊阅览室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

来源 :人文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r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飞速发展,推动着我们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新时代下群众对信息的需求量更大,同时也对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报纸与期刊作为图书馆内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报刊阅览室则是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读者与图书馆互动的重要桥梁,更是读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将图书馆报刊阅览室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就图书馆阅览室如何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发表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其他文献
写作专题是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围绕写作专题编排特点和局限性,探索运用写作专题丰富教师写作教学内容、增强写作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写作综合能力的策略.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制度的逐渐重视,重庆市各高校也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针对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来说还存在高校的创新氛围还不够热烈,教育体系过于固化等问题,导致重庆市高校创新创业体系存在一定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次现状分析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法,希望由此促进重庆市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发展.
时代发展背景下,出版社转企改制不断深化,出版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出版社来说,要实现其服务内容的丰富化和社会化,就需要进一步加强读者服务工作,制定和实施读者服务战略,全面提升读者服务管理能力,以更好的为社会文化事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大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本文结合当前出版行业的读者服务现状,对新形势下加强读者服务工作的战略规划进行了分析.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受众借助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介特质,呈现自身的真实世界,建立与周围社群的联系.然而,业已存在的代际间冲突也经由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扩大趋势.本文旨在探讨作为“数字弱势群体”的老年受众群体与其他受众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现象,并希冀经由媒介素养教育使代际文化冲突得以缩小,进而使老年群体能够科学认识与使用自媒体传播.
“十四五”时期是江津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重庆主城中心区的关键时期.融城、融圈涉及到“人、产、城、景、文”等诸多要素的融合协同发展.通过实施产业人才集聚行动、“精工巧匠”品牌培育推进“人+产”融合发展,通过抢抓5G产业、数字经济建设机遇推进“产+城”整合发展,通过加快建设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宜居宜业之城建设推进“人+城”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因信息技术的植入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学习资源的载体从传统的静态封闭形态向动态开放共享的移动学习资源、教学视频资源等方面转变.但是当前数字化课程资源越来越不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在新形势下,需要不断革新教学模式,改变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王继忠,北宋人,少时跟随宋真宗,宋真宗即位后,升迁迅速.咸平六年(1003年),王继忠在望都之战中兵败被俘,投降辽,辽优待之.景德元年(1004年),王继忠促成宋辽缔结澶渊之盟.此后,王继忠在辽得到赐姓封王的宠遇.辽太平三年(1023年),王继忠去世.王继忠留在宋的4个儿子均在朝廷任职,后人直到北宋末年仍然兴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朝着更加多元化和高效率演进,新媒体的诞生,顺应了这一潮流,使得互动交流更加便捷,信息传播更加高效.作为高等教育一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也需要不断推进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更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以及后疫情时代的迫切需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得到较好的发展,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当前,古籍数字资源的开发为古籍检索提供了便利,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的联合发布对古籍资源的研究、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且公共图书馆具备古籍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条件,不过,在共建共享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通过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公共图书馆古籍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本文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然后对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展开探究.
民国时期,苏州旱灾频发,官方和民间经常举行祈雨活动.《苏州明报》对祈雨这一传统文化模式表明了态度和认知,一方面,因时代的进步、祈雨的弊病,对祈雨进行猛烈批判;另一方面,因祈雨习俗的浸染、严重的旱灾和有限的救济、祈雨的精神和娱乐功能,理解祈雨活动,并建议消解祈雨,表现了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