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欲”之间:荀子道德动机探源

来源 :邯郸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uwu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主张性恶,即人自然有好利欲得的情性。依照性恶论的思路,人如何能够成为道德的人,进一步人如何有行道德之事的动机成为面临困难的问题。学者或认为荀子由于不像孟子一样设置先天的仁性而遭遇缺乏道德动机的根本困难;或从荀子理论中“心”的认识能力切入,以“心之所可”为道德动机的来源,为主体的道德转化提供依据,但是这一方案也仍然面临“心之所可”如何足以克服欲望的困境。在回顾学者对荀子道德动机来源的不同观点基础上,试图指出“心之所可”之所以能转化欲望,乃是基于荀子所论人性结构中的自然情性有与道德相应的部分,这为自然欲望向道德动机的初始转化提供了内在依据,使荀子思想中道德动机的产生具有了合理的解释,而这一思路也可以为综合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路径提供启发。
其他文献
为了广播电视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需要提高光电信息化发展水平。首先,结合相关技术和系统需求分析情况,从系统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结构设计两个方面入手,完成系统总体设计。其次,在完成系统硬件设计的基础上,从网络资源模块设计、数据交换模块设计两个方面入手,完成系统软件设计。最后,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GIS技术的应用背景下,所设计的广电网络工程系统运行正常、可靠、稳定,各个功能
孟子的教育思想以人性善为前提,认为善发端于心,继而提出“尽心养性”的教育方法。荀子的教育思想以人性恶为前提,他通过给善与恶、性与伪下定义,确定了人性是恶,所以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化性起伪”的教育方法。孟子和荀子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的儒家集大成者,两者的教育思想实质是相互补充、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虽然两者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以人性论为依据的教育思想,但本质上还是主张以“礼义”为教育内容去教
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人体艺术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具体表现之一。本文从自我认知、形式语言与人体关怀三个角度论述人体艺术的理性之美、形式之美与人性之美。
学界对郭店儒简《性自命出》作者聚讼纷纭,但若悬置对具体作者的执求,以篇为单位予以观照,将其视作《礼记》类文献中的一篇,则可发现其义理脉络是对孔子“性近习远”说的逻辑展演,其思想史定位当在孔、荀之间。其以气言性的性情观、心术为主的心性论、人道可道的礼乐论,构成一条层层递进、彼此联动的工夫论进路。此进路与荀子“情可为”“心之可”“积礼义”的“化性起伪”说基本一致,实开荀子天生人成的工夫论之端绪。不同于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对于地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只有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水平,才能有效保障地勘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多家地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现状开展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意识、模式、机制、制度、装备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身体作为人类生命、思维和艺术创作的载体和人类进化的物质基础,在技术和艺术的演化与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介角色。从“媒介即人的延伸”到“人是媒介的延伸”,我们面临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背景下对“身体”本身的再思考和再认识。本文从媒介技术与艺术媒介两个维度出发,探讨了身体作为一种泛媒介,二者共和共生的认识与思考。
探析数字经济如何影响我国各省内、国内与全球价值链协同发展,对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世界投入产出表,并以此为基础对数字经济规模及价值链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各省份省内价值链、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协同发展,价值链关联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是该影响的中介变量。在异质性方面,服务业数字产业化以及制造业产业数字化促进各省
新时代背景下,地质勘查工作主要由资源型向资源环境并重型转移,要拓展服务形式和服务领域,尤其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城镇规划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地质工作应该进一步的统筹规划,一来要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支持资源自然资源管理,二来要突出提档增效,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并牢固队伍的和谐稳定,进而为促进地质工作的开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提供动力。本文主要谈谈新
历史是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通过学生的历史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可以从历史典故、人物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掌握历史规律。因此,基于中考视角,要加强对历史的复习,真正地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基于这些问题,文章给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