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评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d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论述,并对其中的考点及应对方法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高考 文言文阅读 试卷分析 复习备考
  
  2008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分别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设题与去年相比整体保持平稳,又有所创新,命题难易适中,落实基础,注重能力。
  
  一、命题选材与设题分析
  
  18套试题文言文阅读的选材范围较广,选材内容丰富。大家都注意体现“浅易”的特点,有回归到传统的史传散文的趋势,阅读难度有所降低。取材于史传文章的有10卷;有的试题选材虽不是史传文章,但也是写人为主的记叙类散文,如上海卷的《杨烈妇传》,湖南卷记叙欧阳颖的事迹,浙江卷的《白居易传》,山东卷的《聊斋志异·张诚》,湖北卷的《龙渊义塾记》等;上海卷的《题秋寻草》,江苏卷附加题中的《梦溪笔谈》,属于议论性语段,也是考生应该能够读懂的“浅易文言文”。有的试题选材出自诸子散文,阅读难度稍为偏大,如天津卷选自《墨子·兼爱中》,重庆卷和福建卷节选自《晏子春秋》,福建卷的文化经典阅读材料选自《论语》和《孟子》,北京卷的断句题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等。
  各套试题的选材还十分注重内容的可读性,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和传统美德。这些材料中,有耿介刚直的韩休,性格耿直、才华非凡的白居易;有处变不惊的吴汉,战功显赫的韩擒等。有赞扬王昙首的治家有方,郑镰全家的“孝弟敦行”,杨烈妇的勇忠智义,章君创办龙渊义塾的义举等;有着力表现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子产的治国以德、以民为本,也有突出晏子的贤能有德和机智幽默。即使是论述类文章,或阐述“兼爱”的可行性,或表现秋景的淡雅和高洁,也都文质兼美,值得一读。
  试题阅读量较去年有所加大,选文篇幅略有增加,平均字数为720字,2007年文言文阅读篇幅平均为656字。篇幅最长的是山东卷,选文为文言白话小说,包括注释共计899字;篇幅最短的是广东卷,选材为《晋书·周访传》,也有610字。
  从设题看,各省试题基本上和2007年保持稳定,试题数量大都为4—6题,分值在18—22分之间,测试内容基本稳定。上海卷文言文阅读依然采取独立的命题方式,选用两个语段,10小题总分29分。第一个语段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第二个语段侧重考查考生对文章理解、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福建卷延续去年的命题思路,突出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湖南卷用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所写人物的分析归纳;广东卷考查宾语前置,江西卷考查意动用法,浙江卷考查文言省略句式和对原文的赏析,重庆卷、北京卷、广东卷和江苏卷的附加题将文言断句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文言文阅读考查稳中有变、题型丰富的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关于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
  文言实词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所考的四个实词,虽说不一定都是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但也是教材中常见,在中学课本中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上海卷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写出“固”、“济”、“相与”、“乘”四个实词在句中的意思。
  由于文言实词多数为一词多义,因此必须根据特定语境,结合文意判断其意思。同时还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等情况。答题时要将词语放到具体语境中,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词语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加以推断。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的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敲,两者合一,则可迎刃而解。各套试题中,作为错误选项考查的文言实词列举如下:
  (1)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答案:用檄文征召、声讨)
  (2)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答案:考虑、谋划)
  (3)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答案:欺诈负义)
  (4)子何绝我之暴也
  暴:暴躁(答案:突然)
  (5)时人许以远致
  许:答应(答案:称赞、称颂)
  (6)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业:传授学业(答案:接受学业)
  (7)公坚不回
  回:返回(答案:反悔)
  (8)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答案:态度、气度)
  (9)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答案:财物、礼物)
  (10)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
  稍:稍稍(答案:逐渐,慢慢地)
  (11)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答案:wù,哪里、怎么)
  (12)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答案:保全)
  (13)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答案:残害)
  (14)会昌初致仕致
  仕:做官(答案:请求退休或辞职回家)
  (15)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服:服从(答案:服役)
  (16)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振作(答案:赈济)
  (17)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收留(答案:扣留、收监)
  (18)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悦服:愉快(答案:高兴地降服)
  2.关于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
  这类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设题一般给出四组8个句子,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要求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查对象大多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课内知识与高考题目相结合。由于只要求比较不同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试题难度较低。
  近年来,高考语文客观题减少的趋势日益显现,文言虚词单独设题的省份逐年减少。2008年语文高考,只有全国Ⅱ卷和安徽卷、北京卷、福建卷、广东卷、湖南卷、山东卷、天津卷、浙江卷等9份试题考查了文言虚词。其中,除全国卷的“但”,北京卷的“微、相”,天津卷的文言复式虚词“所以”外,《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一共考查了13个,只有“且、若、也、则、者”5个虚词没有考查到。被考查的虚词中,“以”出现的频率最高,共6次:其次是“之”,考查了4次;再次为“因、而、与”,分别为3次;“所、何、其、于、乃”分别出现了2次。广东卷考查“之”字的用法及基本文言句式,要求判断“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上海卷集中考查“为”的意义和用法,要求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集中考查某个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是一种值得注意的题型。
  解答此类试题,既要运用所学知识,联系课本篇目中常见虚词的用法进行推断,又要联系上下文加以判断,通过比较辨析,筛选出正确答案。对教材中《课标》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要有充分积累,能明确区分具体语境中相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关于句式和用法的考查
  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纲》指的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2008年的高考试题中,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有3题,分别考查了意动用法、宾语前置和省略句式:
  (1)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江西卷)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本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特别是对一词多义现象。要熟悉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不断总结积累。B项“君子病无能”的“病”与“郑人病之”的“病”同属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病”,即“对……感到担忧”。A项为动词,“成为病态”;C项也是动词,“患病”;D项为使动用法,“使……成为病态”。答案为B。
  (2)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广东卷)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
  B.而自归于帝,帝不
  C.访率军追,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之”字的用法和文言句式是做好本题的关键。A项“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之”是代词,代“杜弘”;D项“之”起提宾的作用。B项“之”代词,“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正常句式应为“不罪之”。答案为B。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浙江卷)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要求掌握文言中各种特殊的句式和用法。C项应是“(公)问(妪)解(公)则录”,意思白居易每次向老婆婆请教,凡是老婆婆能理解的,他才抄录下来。答案为C。
  4.关于断句和翻译的考查
  翻译文言语句是考查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所占分值也较重,涵盖了对词语的理解、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②要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③要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对文言翻译试题举例分析如下:
  (1)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天津卷,“说”,通假字,通“悦”,喜悦)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山东卷,“樵”名词作动词,“砍柴,’;“归”使动用法,“让……回去”)
  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湖北卷,“丰”使动用法,“让……富足”)
  且又人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湖南卷,“购”古今异义,“悬赏(缉捕)”;“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安徽卷,“得罪”古今异义,“(自己)获得罪责”)
  (2)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力不足,死焉,职也。(上海卷,“焉”,兼词,“于之”;“职也”判断句式)
  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儿,复谢去。(四川卷,“入朝”被动句,“被征召入朝”)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北京卷,“见罚”被动句式)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天津卷,宾语前置,“以为”省略句式)
  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全国Ⅱ卷,宾语前置句)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江西卷,宾语前置)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江苏卷,“于江南”状语后置)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生在答题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也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命题者选择文言语段中的若干语句,要求用白话文直接表述其意思。考生必须在平时的阅读中夯实文言基础知识,认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准确掌握文言词语、句式和用法,才能恰当地把句子翻译出来。
  文言断句是2004年兴起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言句式进行断句。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要保持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四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2008年有北京卷、广东卷、浙江卷、重庆卷和江苏卷附加题5套试题考查了断句。举例如下:
  (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杨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解析:根据这段的大意,是说杨朱经过宋国东边的旅店,看到店主的一丑一美两个小老婆,但她们的地位却与她们的相貌相反。杨朱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就去问客店的主人,他回答说:“那个长得漂亮的自己认为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己觉得丑陋,我不觉得她丑陋。”在理解这个大意的基础上,就可以断句了。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浙江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政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 暴 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史记·刺客列传》)
  解析:这是一个叙述类文段,首先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注意通假字“县”),然后根据文意,结合一些古汉语的虚词、语气助词(叹词)、动词和常见的句式等,即可准确断句。
  答案: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促子知吾弟/立起伯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二)分析和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信息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根据阅读材料具体情况的不同,命题形式也可出现不同的变化。如全国Ⅱ卷要求考生筛选“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海南、宁夏卷考查“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四川卷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明郑波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湖北卷要求选出“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分析题干的要求是什么,这是筛选信息的前提和目标;然后逐一分析所给例句,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再看分组情况,确定答案。
  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当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做此类试题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也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深入的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在这道题的考查中,根据选文材料的不同,要求分析归纳的角度也有不同的变化。大多数试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广东卷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设题方式基本稳定。上海卷20题要求分析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的原因。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一件事或说明一个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多样、分散,这就要求考生能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且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而且大都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无论是归纳、分析还是概括,都是建立在全文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全面地理解原文,将知识融会贯通,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文阅读的必要步骤。
  上海卷24题要求找出文中能体现古人感慨“悲秋”这一现象的一个字(答案:动);湖南卷要求请根据文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福建卷的文化经典阅读,要求考生在翻译文句的基础上,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三)鉴赏与评价
  文言文阅读的鉴赏评价,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语段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考查指向三个方面:一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二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三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浙江卷取材于《白居易传》,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涉及到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赏析评价能力。上海卷涉及鉴赏评价的有3题:21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要求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分析杨氏的性格,要从其语言描写入手。对杨氏的语言描写有两处:一处是第一段中与丈夫李侃的对话;一处是第二段中对胥吏和百姓的一番陈词。分析两处描写即可得出答案。22题要求答出“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这是考查鉴赏古代散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型应从修辞的特点和作用入手。用不同的对象对应一年四季,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是形象生动直观地表达作者的感情。26题要求根据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这一点,分析其作用。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散文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首尾都提到“秋寻”二字,可分析出“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的表达作用。另外,开头交代写作缘由,结尾点明诗歌题材,“秋寻”还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据此,便可组织文字作答。
  ★作者简介:杨书松,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
其他文献
据新西兰教育部官网2019年6月11日消息,相关数据显示,新西兰学生的写作成绩在小学的前1~4年里表现较佳,但后5~8年的进步速度明显变慢,新西兰政府正努力采取措施提高學生的写作成绩。  为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成绩这一目的,新西兰政府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大方面:第一,为相关的学习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等信息,以保证学校内部教学的一致性。第二,在学校内推行新的教学策略以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有力评估和反馈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参与热情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存在重大误区,二是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了热情。找准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参与热情缺失的原因之后,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活跃课堂气氛,找回学生失去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学习兴趣 学习效率    我们知道,学生的听课效率是跟课堂上积极参与的程度成正比的。
【摘要】现行高中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小品文,这些文章多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的丰富内涵,因而小品文教学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特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诵读、积累、感悟和熏陶的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达到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文史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小品文;教学;诵读;积累;感悟;熏陶    现行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
【摘要】近年来的高考中,一些考生在作文构思中采用双关立意,合用由此及彼、虚实相生、表里合一的写作手法,不但增添了文章的厚度和拓展了表现的空间,而且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且容易获得高分。  【关键词】双关立意 由此及彼 虚实相生 表里合一    高考语文大纲在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明确提出构思新巧,强调了创新意识和能力。在阅读近年来一些高考成功佳作后,我发现一些考生在构思中采用双关立意,在行文中将此与
据澳大利亚教育、技能与就业部官网2020年5月12日消息,“目的地澳大利亚计划”(Destination Australia Program)开放第二轮申请,各地方所属高校或职业学校可以提交申请以向每位学生提供最高每年1.5万澳元的奖学金。该计划覆盖全国除了主要城市(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珀斯、阿德莱德和堪培拉)以外的其他所有区域,通过奖学金吸引更多学生前往澳大利地方学校进行学习,从而为当地的教
据英国政府网站2019年5月23日消息,英国教育部于当日宣布,英格兰东北地区、约克郡和亨伯河地区、伦敦机会增长区(Opportunity Areas)初入职场的中小学数学和物理教师,每人将获得政府2000英镑的现金补贴。这是政府开展的提高这两门科目教師留任率试点计划的一部分。  近几年来,由于待遇和工作负担等原因,英国的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数量出现危机。根据盖茨比基金会(Gatsby Foun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2017年12月12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信托基金(KFIT)正式启动“为非洲崛起提供更优质教育项目第二阶段”(Better Education for Africa’s Rise II,BEAR II)。该项目将在未来四年内支持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达加斯加、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这5个东非地区受惠国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体系。为此,UNESCO与
【摘要】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匠心独运,在短短的篇幅里通过烘托,展示了一个真正的隐士的形象。这首诗与作者的经历密不可分,也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息息相关。  【关键词】一波三折;烘云托月;大象无形    在星汉灿烂、流光溢彩的唐诗天空,也许有人忽视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小诗,毕竟,她没有燕许大手笔的劲健,没有李杜的才情,也没有元白的针砭时弊,可是,她却一枝幽艳,别有韵味,实在不容忽视。  她一波三折
【摘要】语文教学应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更要重视文本的回归,这样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语文的能力,提倡对教材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处理,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性优势,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语文课堂学习质量,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本回归;文本介质;文本的整体性    一、文本是我们探讨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文本是什么?许多专家学者各有各的
【摘要】本文从“尊重生命的本真”的角度去解读玛蒂尔德,对她的“虚荣”和“十年还债”的悲惨生活的意义予以了全新的阐发。她的“虚荣”只是其长期压抑的欲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十年艰辛的生活使她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实现了她人生的一次本质的飞跃。  【关键词】《项链》;玛蒂尔德;生命本真    史怀哲先生说:“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