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档案 亟须形成机制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f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开放历史档案的背景进行了回溯,同时就形成开放档案机制提出了四点意见。
  关键词:开放档案 机制
  
  开放历史档案是一项国策,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中央做出这样的决定,高瞻远瞩,利国利民,利于档案事业。至于开放档案的最早时间,定在哪一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记住这件大事,纪念这件大事,认认真真地做好开放档案的工作。
  北京市档案馆开放档案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开放数量已占到馆藏总量的37%,利用方式,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英特网上推出了6个数据库,180万页档案原件供公众查阅。这是他们向社会、向公众做出的重要贡献。解放军档案馆几件历史档案,打开了中美档案合作的大门,还引起了两国元首的关注,创造了奇迹。这些成就使档案人感到自豪。
  同时,有一个人,对开放档案起过重要作用,就是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秘书长的胡乔木同志。他是中央提出开放档案的第一人。1979年5月26日,在批示中央档案馆《关于提供周恩来同志手稿遇到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时,胡乔木指出:我认为这些历史文件,只要经过审批手续,遵守保密制度,“是可以并应该借阅的,否则党的重要文件如何编辑,党史如何研究?”“党史上的秘密,经过一定时间,其秘密性和保密的必要性也就逐渐减少,这是世界各国档案工作中的共同规律”。8月1日,在批示中央档案馆《关于档案的利用和保密等问题的请示报告》时,胡乔木指出:“我认为这个报告对今后档案工作的改革考虑得不够积极。……档案工作一面要注意保存和保密,另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流通……对非机密和一般机密要准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公开开放,其性质要近似图书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第二年3月17日,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几点意见》。1980年5月19日,中央书记处第21次会议讨论开放历史档案时,胡乔木说:“美国的档案是开放的,开放和使用都是有法律规定的。……我们守着大量的东西不让用,很可惜。要开放。党的历史文件也没有理由老保密,一次到七次党代会有什么秘密?说不上有什么秘密。”这次会议作出了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
  中央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1987年写进了《档案法》,成了法律规定。档案部门贯彻施行,打开了封闭的大门。更多的档案为社会各界、学者、老百姓所利用,档案工作为各项事业服务,做出了更大成绩。然而,像北京市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这样敞开大门的还不多,开放档案的工作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不能满足广大利用者的需求。这里有认识问题,有工作问题。一些档案部门对自己应该改什么、革什么、如何开放,缺乏足够的清醒的认识,有的甚至乱改乱革,从心所欲,赶时髦,造成档案资源的丧失和浪费。这是令人痛心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开放档案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大政方略在档案工作中贯彻落实的集中表现,必须形成强有力的开放档案机制。
  (一)有关领导机关要明文规定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领导人,各级各类档案馆及馆长开放档案的具体职权:如批准档案开放、解密、销毁权,档案鉴定组织的权限等。有职有权,在职权范围内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不认真履行职权,是失职,是不负责任,应受到追究和惩处。
  (二)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更为具体、操作性更强的档案开放工作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如开放档案工作若干规则、档案鉴定规则、档案保管期限表等,使之有法可依,便于执行。
  (三)量化开放档案任务。各级各类档案馆,无论长计划、短安排都要有开放档案的工作。各项档案开放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一项一项抓落实。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检查、督促。凡不认真履行开放档案职责,无故不完成开放档案任务的应追查责任。
  (四)做好开放档案的宣传、报道工作,让更多的人知道已经开放了什么档案。档案馆还要利用档案网站、档案展览、出版档案史料等多种形式,公布已开放的档案,供人们利用。
  开放档案的工作是“牛鼻子”,一旦形成机制,就能把其他工作,比如档案鉴定、整理编目、修补加固、缩微、数字化等等工作带动起来。开放的范围大了,数量多了,利用的人就会越多,档案工作对社会的贡献就会越大。社会就会更加关注、重视档案事业,促进档案事业发展。这是开放机制必然形成的效应。
  (作者系全国政协第九、十届委员,国家档案局原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原副馆长)
其他文献
一件件,一卷卷,沉默如睡眠,抽象的文字藏了多少岁年:唐宋元明清,民国至现在,记录着的,还有声音和图片,鲜活的历史,时空的秘密,在这浩如烟海的档案里呈现。一天天,一年年,
市民社会的构建是西方法治成功的关键。我国历史上并未发展起来法治,也不具备市民社会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当代我国市民社会的培育与法治的发展受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制约,不
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是元人注释朱子《易本义》的重要著作。其早期版本包括仅刻一半的初刻本与稍后出现的全本,今皆已亡佚。目前所见的最早版本,为明代胡珙补辑本。清代《通
本文通过对《如何阅读一本书》与《如何读一本书》的比较性评介,指出这两部“同名异书”之作,具有殊途同归的阅读文化学内涵,即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阅读。并在文末就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新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在加速扩大,各类灾害呈现出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引起档案工作者对于档案安全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当前,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内容,是一项重要工程,在此仅从档案安全保障的重要性、档案安全保障、档案科研保障、档案人才保障等四个方面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档案安全 安全保障体系
"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公安局档案部门在市公安局党委的领导下,在公安部档案局、北京市档案局的监督指导下,创新工作,提出了"前移"、"反推"的工作思路。通过"前移"监督指导环节,"反推"公
摘要:本文从档案人经常抱怨的社会档案意识不高入手,探讨了其背后的档案人社会意识不高才是根本,就此分析了档案人社会意识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关键词:档案人 社会意识 档案意识    当前的档案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抱怨说:档案意识不高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殊不知,档案意识的提高取决于档案人的社会意识。为此,本文拟从档案人的社会意识、社会的档案意识及其关系,档案人社会意识
《清文献通考·经籍考》解题内容本于《四库全书总目》,但在部类、体式的安排上则系折衷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四库全书总目》而来。通过以《清文献通考》中的《经部经籍
一、区县专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档案的特点  专业档案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在某一专业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文种和记录目的的档案。具有专业性强、独立性与现行性强以及动态性强的特点。专业档案不仅形成规律、内容性质有明显的专业性,文件名称、格式、整理方法等也有其专业特点,同时其作用范围、作用对象和作用时效也有特定的专业局限性;是专业职能活动的必要管理工具和解决问
如何利用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社会主义企业的无形资产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关键。要正确运用物质鼓励手段,满足职工合理的要求是企业思想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