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机遇 迎挑战 促发展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1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我省学前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目前,我省已高度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提高我省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学前教育仍是我省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已成为制约我省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之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刚颁布,学前教育面临重大变革的形势下,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破解难题,以期跨上新的台阶。
  
  问题与挑战
  
  我省学前教育虽已高度普及,但基础还很薄弱,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 学前教育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政府责任尚未明确和落实。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下,学前教育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但由于之前国家对学前教育定位不清,发展方向不明,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并不明确,尤其是发展和管理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责任没有落实。学前教育成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2 财政投入少。投向单一。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偏低(我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率长期维持在1%~2%之间),且集中投向少量公办园。这意味着大量非公办幼儿园长期得不到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成本实际上主要由家庭承担。
  3 民办学前教育成为制约我省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瓶颈。我省民办幼儿园约占总数的80%,覆盖面达65%。但总体而言,民办园与公办园相比。无论办园指导思想、规范化程度,还是师资队伍和保教质量,差距都相当明显。大量民办幼儿园停留在“低收费一低成本一低质量”的“求生存”水平上,缺乏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民办幼教机构的法律定位尚不明确,办学性质难以认定,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致使政府对民办幼教机构的扶持和监管通道无法真正建立。
  4 幼儿园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目前,大部分幼儿园教师没有编制,在编教师仅占12%左右。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低且缺乏保障。因而职业吸引力不断下降。这直接导致我省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整体素质水平令人堪忧。目前,全省幼儿园教师中45%学历在大专以下,43%未取得教师资格证,69%没有职称。师资问题成为我省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大障碍之一。
  5 幼教行政力量薄弱。目前,无论是省级还是绝大多数市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幼教管理机构和专职幼教干部。面对学前教育面广量大、体制多元、关系复杂的状况,幼教行政管理力量显然过于薄弱。
  基于以上问题。我省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出很不平衡的状态。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不同。因而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无论在经费保障水平、园舍条件,还是在普及率和等级园覆盖面上,都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少数享受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公办园质量高而收费相对较低,但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难以进入,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矛盾较突出,引发了社会各界诸多不满。
  总体来看,我省公办幼儿园比例偏低(不足10%),等级幼儿园覆盖面也不足70%,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覆盖面不足20%)。可以说,我省学前教育仅是数量上的普及,是低水平、低质量的普及。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相比,学前教育显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总之,我省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与浙江“文化大省、教育强省”的地位不相符,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的学前教育服务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与同处长三角地区的兄弟省市上海和江苏相比,在学前教育发展的多项指标上均有一定差距。
  
  分析与思考
  
  当然,以上问题并非为浙江所独有,全国许多地方的学前教育均面临这些共同的难题。产生这些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反映的是我们思想和体制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直面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清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路。
  1 学前教育真有那么重要吗?
  这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经常要面对的质疑。有地方官员曾自豪地说:“我当年并没上过幼儿园,不也当上领导了?”言之凿凿,似乎有理,但他没有认识到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他童年时代可以自由结伴玩耍的环境已一去不复返,今天的儿童生活在一个表面上物质丰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美国一项持续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接受过优质早期教育的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在学校教育期间学业成绩和各项行为表现都更好,步入社会以后经济收入和事业成就更高,而离婚率、吸毒率、犯罪率更低,他们往往能成为社会积极的中坚力量。研究还发现,优质早期教育对处境不利儿童更加重要,它有利于打破“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更有助于引导这一群体成长为亲社会的良好公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朴素的中国智慧早就揭示了幼儿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性作用。根深方能枝繁叶茂,基厚才有万丈楼高。一个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民族,怎能不强其根基从幼儿教育抓起呢?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托幼服务的巨大需求,所以我省学前三年教育才会高度普及。今天再讨论“孩子要不要上幼儿园”已经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要思考“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学前教育”。优质的学前教育是福音,而劣质的学前教育是灾难。因此。我们“不应为眼下学前教育的普及而欢欣鼓舞,而应为普遍存在的劣质学前教育而寝食不安”(方展画、秦金亮,2008)。
  2 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是谁?
  在我国,学前教育的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这似乎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人们想当然地以为学前教育的受益者是儿童本身及其家庭。但常识未必就是科学的。美国经济学界一项关于儿童早期教育投资一收益的权威研究表明,对一名幼儿在教育上投入1美元,到他27岁时,投资回报率为1:7.16;40岁时,投资回报率已高达1:17.07。其中,对儿童个人及其家庭的回报率为1:4.17,而对社会的回报率为1:12.9。最后结论是:优质幼儿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幼儿教育是政府财政投入最为必要且回报率最高的公共投资领域之一。因此,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政府应当是幼儿教育的责任主体和经费投入主体。从国际上看,无论是较为发达的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还是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都 逐步把儿童早期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一些国家甚至把义务教育提前到5岁或4岁。英、法两国更是早在1870年和1887年便将一定年限的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而高福利的北欧各国基本上实行的是0-6岁免费的学前教育。这些国家的政策不仅仅反映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反映了他们对儿童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
  3 民办幼儿园:是幼儿园,还是“不冒烟的工厂”?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条规定,民办教育属于“公益事业”: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取得“合理回报”。但对于何为合理回报、如何界定和监管等问题,缺乏相应的操作性规定。这些制度设计上的缺失为一些社会游资提供了可乘之机,结果是大量民办幼儿园以公益事业的名义办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许多民办园以营利为目的,通过超规模招收幼儿、低薪聘请不合格教师、超成本高收费和巧立名目多收费、克扣伙食等手段,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同时,也降低了教育质量,损害了幼儿身心健康。许多民办幼儿园事实上更像“不冒烟的工厂”。当然,板子不能全打在民办园举办者身上,归根结底,责任在政府,在制度设计。但这一状况必须得到有效改变!“不能再让民办幼儿教育成为社会游资投机的热土,不能再让民办幼儿园成为黑心老板赚钱的工具。”这是广大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发出的强烈呼声。
  4 幼儿园教师是教师吗?
  有人提出质疑:“幼儿园教师是‘教师’吗?”这一质疑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广大幼儿园教师的权益并没有得到《教师法》等相关法律的有效保护;第二,由于学前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民办幼儿园为降低成本大量聘用不合格教师,导致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不断下降,“保姆 保安”是许多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因此,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明确和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及待遇,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成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
  5 学前教育:“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在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学前教育多次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各地政府进行机构编制改革时,学前教育行政机构及其人员被纷纷削减: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许多公办园因地方政府“甩包袱”而被迫改制或被拍卖,大量厂矿企业办的幼儿园被停办或被简单推向市场,许多街道、集体办园被迫转让;在教育产业化思潮中,《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以及2003年国办发13号文件中“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提法,更是让学前教育市场化洪流势不可挡。时至今日,学前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带来的结果则是学前教育公益性的不断丧失、办学行为的不规范和质量的不断下降。我们不禁要想:在这次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学前教育能否不再受伤而迎来真正的春天呢?
  
  战略与抉择
  
  为促进我省学前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我们特提出以下战略性建议。
  1 明确新形势下学前教育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现阶段,我省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已经普及,质量稳步提高;职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高等教育亦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学前教育显然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短板”。因此,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新形势下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完成“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我省学前教育发展应以公益性和普惠性为基本方向,落实政府的主导责任,通过改革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保障大多数适龄儿童获得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2 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最终构建起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城乡相对均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省级和市级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加大经费统筹力度,重点扶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县级政府切实承担起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和管理的主要责任;乡镇和街道根据县级政府的部署,承担相应的投入和管理责任:村民自治组织和社区积极发挥在学前教育中的协助和支持作用。对于我省而言,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不断提高公办园比例和覆盖面;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优先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在农村,应以公办园为主体,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在城市,可通过公办和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发展普惠性幼儿园。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园条件,加强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管,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
  3 逐步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缴费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贫困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制度。应尽快将学前教育纳入财政经费预算,明确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总经费中的比例,合理确定财政投入和家长缴费占普惠性学前教育生均成本的比例,逐步减轻家长负担。制定和实施不同类型普惠性幼儿园的经费资助和扶持政策。
  4 探索并逐步建立民办教育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制度,对民办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引导民办园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营利性民办园应按企业性质在工商部门登记,可以追求合理回报,但必须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依法监管;非营利性民办园按照民办非企业性质在民政部门登记。由教育部门审批和管理。不追求回报,不得分红,财务公开透明或实行财务统管,接受政府相关部门审计。可以获得政府直接的财政性经费扶持,并享受公办园的某些待遇。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派遣公办教师等方式,鼓励质量合格、收费合理的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该制度可以先试点再推广,以期逐步提高非营利性民办园的比重。
  5 建立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实行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教师应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确保幼儿园教师与当地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地位和待遇。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提高非在编合格教师的待遇,近期应至少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5倍,将来应逐步做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根据相关规定,公办幼儿园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新增编制优先向农村地区倾斜,并可以为集体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配备一定比例的公办教师。实施“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学前教育家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逐步恢复专门的学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或设立综合性的幼教管理中心,至少应建设起一支专业化、专职化、懂管理的幼教行政人员队伍,加强幼教行政力量。
  6 实行管办分离制度,减少行政干预,扩大幼儿园办学自主权,倡导幼儿教育家办教育。鼓励幼儿园依法办园、规范办园,在办园理念、服务形式、课程模式、园本文化上百花齐放,走特色、多元、创新、优质之路,追求卓越的幼儿教育质量。
  7 积极培育和发展专业性的学前教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和专业支持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构建新型公共治理结构的过程中,专业性的教育中介组织能够为政府的教育决策和教育评价、教育机构的管理和质量提升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持性服务,有利于改变政府直接管理教育机构的弊端,也有利于弥补幼教行政管理力量的不足。我省应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中心、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资格认证中心、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等专业性学前教育中介组织。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鸵鸟是孩子们喜爱的动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儿,拥有陆地上跑得最快的本领,孩子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另外,鸵鸟独特的外部特征能用较为简单的美术表现元素非常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给予幼儿充分的创造空间,使幼儿发挥创造力,表现出造型各异的鸵鸟。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对事物形象进行初步表征的能力,运用的象征符号也趋向复杂化,同时将形状进行组合的能力也有所发展,能够画出简略的物体形
“幼小衔接”是家长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今年刚刚过去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就是“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宣传月虽然已经过去,但这一话题的热度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事实上,“幼小衔接”不应是到了大班幼儿临近毕业时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工作,而应是从幼儿入园之日起,教师、家长就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着手做的事情。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幼教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分别从幼儿园园长、家长以及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角度来谈谈孩子入
设计意图:  一次,班里一个爱好摄影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照相机的三脚架,这引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有孩子问:“这照相机的三脚架稳吗?照相机会倒下来吗?为什么不能做成两脚架呢?”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站起来”的物体。于是,我想到可以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让幼儿设法使物体“站起来”,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生活中各种“站起来”的物体的关注与思考,并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这个活动有三个大环节:第一环
数符号的运用对个体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是儿童从具体的数学思维向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化的标志。其次。它这一模式为儿童和成人之间进行有关数学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基础。近期,我班正在进行数符号的学习。在一次活动中。我们设计制作了作业单(如图),旨在让幼儿不得用点子和阿拉伯数字表征一定数量物体的经验和技能。  片段一  糖糖看着作业单,用笔点着“蘑菇”数起来。数完,她看了看中间一排点卡,找到
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媒体上,“防拐”一直作为热点话题而被重点关注。每个孩子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容不得半点闪失。但我们在防拐教育中一直对孩子说“小心陌生人”,把认识的人之外的所有人都划入“不可接触”的范围,让孩子误以为“不认识的人就是坏人、认识的人就是好人”,这种错误的观念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是有害无益的。一方面,容易造成孩子对陌生人的无端恐惧和不信任,让他们变得处处防备,甚至吝于对真
著名管理学家赫尔茨曾说过:“管理是由心智驱使的唯一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的确,管理是人类组织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手段。学习作为人类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也必然存在一个管理问题。从广义上讲,个体的学习需要主观和客观的管理(即“自管”与“他管”),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他管”具体体现为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自管”即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而善学者的品质之一往往就表现为善于在学习上有效地管理自己。 
最近,“发现儿童 走进园所”的站点式研修活动在位于西湖区最西端的西溪花园幼儿园举行,先导小组成员倪慧芳、阙晓燕、张萍、施武威与一线教师一起聚焦案例,开启了“发现儿童之旅”。研修从该园施老师的问题求助入手,由先导小组成员结合视频案例,依照“探寻客观事实”“探寻事实原因”“探寻解决策略”三个步骤,引导教师们客观描述、澄清事实。在抽丝剥茧般的对话中,教师们原有对儿童的看法和信念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近年来关于“入园难”的新闻特别多,内容大多为记者调查、新闻报道、专家讨论等。网络上还就“入园难”造出了一个新词汇——“拼爹时代”,把幼儿入园与家长的经济收入、社会关系、地位权力等联系了起来。今年六月初的一则新闻更是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最终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层领导的关注。新闻说,一位96岁的老太太在一所幼儿园门口经过210个小时不间歇的排队,终于为自己家的孩子报上了“人园”的名。然而,九天八夜的坚
设计意图:  “石头剪刀布”是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把原本由两个幼儿玩的游戏变为由一群幼儿两两结对轮流玩的游戏,并以雪花片为游戏“筹码”,提高活动的挑战性。随着游戏输赢结果的产生,幼儿手上的雪花片的数量在不断变化,于是,这个活动就自然而然地与“数运算”核心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了。  该活动的重点是每轮游戏后的推理过程,即让幼儿推理“输完了”和“赢得最多”两种极端情况形成的过程,并
家园沟通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需要在一件件小事中、一次次沟通交流中逐渐建立。在家园沟通中,教师应做到“小事不小觑”,事事用心做,诚挚地与家长为友,不断赢得家长的信任,最终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家园关系。  孩子的新裤子怎么褪色了  早上,靖靖的爸爸笑着问老师:“老师,昨天靖靖穿了一条新裤子,下午回家后我们发现有些地方褪色了,怎么回事啊?”正在接待其他家长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