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燃烧的条件”演示实验的改进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听一节关于“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观摩课时,关于“燃烧的条件”的演示实验“热水中白磷燃烧”的操作,整个过程中我最关注的就是那粒白磷的“命运”。氧气是如何通进去的?教材上采用的是用玻璃管向其中通气。如何通呢?我曾采用直接向里面吹气,或用吸耳球向里面鼓气,但由于气流的原因,水中的白磷(即使用硬纸片圈住)很不“老实”,四处游走,而且容易浮上水面而燃烧,这样的结果容易给学生一种误导:水火真是不相容,白磷要燃烧只有离开水,白磷在水中“烧”不起来。那么,如何避免误导的发生呢?
  该教师采用的方法是: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带分液漏斗的锥形瓶中反应来产生氧气,将产生的氧气沿导气玻璃管直接通入水中(用该操作不但可为水中的白磷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复习巩固了氧气的制取知识)。但实验中气流还是将一部分白磷送上了水面,且看不到白磷在水中燃烧的现象,效果还是不理想。
  将此实验进行认真的分析发现: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即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那么热水中的白磷显然已经具备前两个条件,只要有充足的氧气即可燃烧。无论向里面鼓入空气还是通入氧气,我们都会看到一个现象:不断有气泡从水中冒出——即氧气跑出。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白磷无法实现在水中燃烧是因为没有充足的氧气。如何改进呢?
  我在改进实验时,联想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用试管罩住钠,生成的氢气不会跑走,而是被收集到试管中。如果用一支试管罩住白磷呢?
  


  我马上进行了此实验:用一支大试管倒扣直立于水中,试管口一定要把白磷恰好罩住,然后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此时会很清楚地看到白磷在试管里面的水中燃烧的现象。把大试管换成一个倒置的漏斗,用漏斗罩住白磷,然后从漏斗的尖端向水中通入氧气,也能看到同样的现象。这样问题也反映得很清楚:白磷在热水中是否可燃,关键看是否有充足的氧气,并不是水火不相容。我认为这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效果较好的方案。
  新教材需要新探索、新经验。好的经验和方法要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创造,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况且,初三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打造基础最为关键的时期,学生的学习耽误不得,教师的教学耽误不得,时不我待!正是这一矛盾,为教师之间在新教材的学习、交流、互动、成长中提供了或者说“逼”出了一个机不可失的好机遇:新教材开放性、社会性、多角度性的突出特点为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搭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新教师的成长和经验的丰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界面。在新教材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地给自己装上开放性思维的翅膀,在教研中充分学习和汲取其他教师有益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其综合素质,这才是正确应对挑战之道。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内容所无法取代的。一个好的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实验中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内容,提高探究性实验的质量,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广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
其他文献
在素质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课程改革的大步向前迈进的今天,新的教育形势需要新型的教师,新型的教师需要拥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不断充电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的授课方式下,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过硬的业务能力以及较强的亲和力外,还必须会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  首先,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易于接受。学生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早已厌倦了单调的黑板、书本和教师的口头讲解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爱因斯坦语)这是何等诱人的教学境界,这是多么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心理机智就很难启动,听起课来就会人在教室心在外,形在此而神在彼。“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消极被动之中不可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当然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
期刊
柏拉图说过:“教只能给予推动,使学生自己找到必需认识的东西。”奥古斯汀在《统治篇》中把教学改写为对学习者自己认识的助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能够做到和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去理解知识的意义,使其获得对知识和世界的认识,教师只能诱发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认识的行为。  自主学习就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知识需求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
期刊
大家都知道,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同时,语文也同其他各科教学一样,是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尊重学生自主性,培养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重视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抑制了独立探究意识。爱因斯
期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本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温家宝总理指出: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深入,“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
期刊
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许多教师已经取得共识. 那么如何让课堂重心由教转向学呢?关键是教师能在课堂中,运用有效的课堂技巧,引导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增强信心,从中获得怀疑、觉醒、欣喜、自豪等各种学习体验.    一、提高“趣味性”,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期刊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适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如果只让学生死啃课本,没有课外阅读,学生就会变得知识贫乏、视野狭窄,语文水平也很难提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想达到这一目的是非常困难的。且不说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课外阅读的具体操作有多少障碍,单是当前社会的阅读环境,就对青少年的课外阅读有多种不利的影响。  随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
期刊
新课程理念指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要坚持放手原则,开放教学空间、教学内容以及教法与学法,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以自我质疑、自我研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做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完成了实施新课程教学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育就走向了成功,培养的人才就更能适
期刊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同其它课程一样,是在不断的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巧妙解疑,对于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知识、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  教师必须具有挖掘教材
期刊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引入课堂,为教学提供了更高级、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生物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同时一些老师对教学多媒体的认识和使用也产生了误区。    误区之一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完全或大部分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生物教学带来了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料。现在市场上开发的教学光盘、教学软件以及教育网上提供的生物课教学资料,其内容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