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方法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g198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同其它课程一样,是在不断的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巧妙解疑,对于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知识、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
  教师必须具有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意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应用疑问为发展学生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导入设疑
  
  教学的引入环节应该是教师潜心研究的问题,引入设计得巧妙,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愉悦的学习情感,一个成功的引入可以保证一堂课成功了一半。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提出新颖、巧妙的问题,在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引入一般用在每节授课的开始,目的是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关于德国“数学王子”高斯的小故事:在高斯读小学时,一次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而其他同学此时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入新课:“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又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在课前把本节知识的结论提前告知了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叫这名学生和一名班内大家公认的数学尖子比赛解方程(只说出该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结果可想而知,尖子学生虽然解题速度很快,但没有巧妙的方法,始终输给该生。学生们一致认为该同学有好的方法。教师答道:“对,该同学学会了一种很方便的方法,今天我们也来学习这种方法……”
  
  二、递进设疑
  
  递进设疑一般用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逐步设疑,使学生掌握数学要领的本质,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设疑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照顾释疑的逻辑性和由易到难的梯度。通过观察实验或学生的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如“椭圆定义”讲解的设疑:教师先用幻灯片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解释刚才的现象,从而得出椭圆的第一定义: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定长大于两定点的距离)的点的轨迹叫椭圆。教师进一步提问:(1)若定长等于两定点的距离,动点的轨迹是什么?(2)若定长小于两定点的距离呢?递进式设疑可对椭圆定义有一个深刻理解,也会对今后讲好双曲线定义奠定基础。层层递进中设疑,使各题都能成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实”,利用变式教学,这样一个一个台阶地过渡、递进,既避免了由于难度大、拐弯多而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吸收的现象,又挖掘了学生的最大潜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获,从而把学生思想、能力、知识引入纵深,学生不知不觉中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三、情境设疑
  
  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相对或结合的境况,是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思维情境是指适于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周围环境、课堂气氛、教学双边的情感交融,学生追求、探索的意愿以及因教学内容逐步展开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启发推动力等。不良情境影响学生的发展,而良好的思维情境可调动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品质、知识和能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得到主动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就要主动去创设思维情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有些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牢固掌握,教学时若能联系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就能使一些枯燥的数学式子转化为易轻松掌握的知识。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A版数学⑤》(以下简称新课标)必修系列第三章的第4节“基本不等式:”,它相对于旧版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变化较大的一部分内容。原来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偏重于“应用这个基本不等式来证明其它的不等式”,对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只不过用一个例题一笔带过;而新课标反过来了,重点强调怎样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这既符合不等式知识的认识规律,也对实际的应用有重要价值。因
期刊
“网络对孩子的吸引,难道就只能是游戏吗?除了游戏,网络应该给孩子些什么?”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刘艳琼提起的话题。据本人对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上网学生的调查,约有86%的人上网玩游戏,5%的人上网聊天,4%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他娱乐,5%的人上网查学习资料。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青少年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
期刊
在素质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课程改革的大步向前迈进的今天,新的教育形势需要新型的教师,新型的教师需要拥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不断充电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的授课方式下,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过硬的业务能力以及较强的亲和力外,还必须会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  首先,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易于接受。学生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早已厌倦了单调的黑板、书本和教师的口头讲解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爱因斯坦语)这是何等诱人的教学境界,这是多么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心理机智就很难启动,听起课来就会人在教室心在外,形在此而神在彼。“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消极被动之中不可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当然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
期刊
柏拉图说过:“教只能给予推动,使学生自己找到必需认识的东西。”奥古斯汀在《统治篇》中把教学改写为对学习者自己认识的助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能够做到和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去理解知识的意义,使其获得对知识和世界的认识,教师只能诱发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认识的行为。  自主学习就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知识需求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
期刊
大家都知道,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同时,语文也同其他各科教学一样,是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尊重学生自主性,培养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重视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抑制了独立探究意识。爱因斯
期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本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温家宝总理指出: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深入,“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
期刊
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许多教师已经取得共识. 那么如何让课堂重心由教转向学呢?关键是教师能在课堂中,运用有效的课堂技巧,引导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增强信心,从中获得怀疑、觉醒、欣喜、自豪等各种学习体验.    一、提高“趣味性”,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期刊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适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如果只让学生死啃课本,没有课外阅读,学生就会变得知识贫乏、视野狭窄,语文水平也很难提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想达到这一目的是非常困难的。且不说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课外阅读的具体操作有多少障碍,单是当前社会的阅读环境,就对青少年的课外阅读有多种不利的影响。  随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
期刊
新课程理念指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要坚持放手原则,开放教学空间、教学内容以及教法与学法,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以自我质疑、自我研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做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完成了实施新课程教学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育就走向了成功,培养的人才就更能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