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G4相关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关系

来源 :临床肝胆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ij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疾病认识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gG4-RD)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为二者疾病谱的交叉部分,但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IgG4-AIH)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回顾了IgG4-RD在肝脏的表现,归纳总结IgG4-AIH的临床特点,并对IgG4-AIH是AIH的一种亚型还是IgG4-RD累及肝脏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认为IgG4-AIH与经典AIH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相似而又有不同,IgG4-AIH或许可分为两种类型,即AIH的一种亚型和IgG4-RD的肝脏表现.IgG4-AI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临床诊治等方面的研究值得继续关注.
其他文献
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外泌体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外泌体参与细胞因子分泌、巨噬细胞活化、细胞外基质重塑及肝星状细胞活化从而介导肝纤维化的进程.总结了肝纤维化的逆转通过减少外泌体参与的促炎和纤维化细胞因子,减少细胞外基质蛋白的产生,增加胶原酶的活性,最后导致活化的肌成纤维细胞消失.认为外泌体在治疗肝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价值,是潜在的诊断和治疗的标志物,在日后的研究中,可以提高外泌体的提取技术及治疗定量的标准化制定.
1 病例资料rn患者女性,44岁,主因“右上腹胀满疼痛10 d”于2020年11月13日收入院.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满,连及左侧后背,无疼痛,无寒战发热,无黄疸,无恶心呕吐,未予重视及诊疗.5d前右上腹胀满较前加重,后背及腹部均胀满不适,伴上腹部疼痛,全身皮肤、巩膜及小便黄染,小便如浓茶色,恶心呕吐,10次/d左右,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寒战发热,遂就诊于涿州市人民医院,查MRI示:胆总管结石,予抗感染等治疗后,上腹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好转,全身、巩膜、小便黄染颜色变浅.症状稍稳定后行内镜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FTR)基因常见的多态性位点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IL)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8年11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就诊的PIL患者104例,以及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一代测序法检测CFTR基因的M470V、TG-repeats、Poly-T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发病年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析CFTR的3个多态性位点与PIL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用K-S检验判断连续变量的正态性.呈
肝脏穿刺活检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诊断金标准,但因其为有创操作,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弹性成像及血清学检查具有便捷、重复、动态检测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检测的准确性已获得众多研究支持,逐渐被各指南及专家共识所推荐.但二者诊断准确性会受到炎症、肥胖、腹水、进食、肋间隙狭窄等因素影响,而弹性成像联合血清学检查可极大提高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文献重点对二者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持续增加,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NAFLD的患者也日益增多,并逐渐被临床医师所重视.但目前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临床预后等尚不明确.通过对CHB合并NAFLD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综述了CHB合并NAFLD的相互影响、诊治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类疾病的充分认识及积极诊疗提供帮助.
肝脏功能在人体促凝和抗凝机制中非常重要,肝硬化患者的出凝血系统变化极为复杂,且存在门静脉系统与外周系统相互作用及病因学差异,呈现出血与血栓形成的双重态势.目前临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原发病因,并结合多种检测手段,以期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决策.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过程中持续的炎症反应和慢性瘢痕愈合反应的结果.肝纤维化进展可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衰竭,最终只能进行肝移植.IL-22属于IL-10家族,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由免疫细胞产生但不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可通过与其受体IL-22R1/IL-10R2结合而发挥作用,近年来在肝病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IL-22在肝脏疾病中既有抗炎、促进肝再生和组织修复的作用,又有促炎作用.在某些致病条件下,IL-22通过减少纤维化发挥保护肝脏的作用,然而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纤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常见且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HCC的首选方法,但对晚期HCC的治疗效果有限,而系统治疗在晚期不可切除HCC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归纳了近年国内外关于不可切除性肝癌系统治疗的相关进展,包括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瑞戈非尼和卡博替尼,以及阿替唑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分析表明,对于不可切除的HCC患者,系统治疗能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而联合治疗方案现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未来将进一步探索个体化系统治疗策略.
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常见且隐匿的并发症,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肌少症与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预后有关.就国内外关于肌少症及其与TIPS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
随着器官移植供体需求量不断增加,边缘供体运用越来越多.脂肪供肝的应用成为肝移植科医生需要面对的新问题,相对于正常供肝,脂肪肝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临床的治疗难度更大.介绍了改善脂肪肝移植受者预后的措施,指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降低脂肪肝移植的风险,从而提高脂肪肝供体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