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及个体差异存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成果;影响因素
在高中物理教育中,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作为教育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同时还应注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成果的因素。
有人说,课堂有三个要素,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材,称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的”金三角”,搞好课堂教学是每一个物理教师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教学成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是学校所特有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是在师生双向心理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健康而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能产生一系列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积极性高涨时可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则只能发挥20%左右的才能。因此,对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气氛,才能激起共同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学生愉悦地接收,并自觉地掌握。
1.心理环境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影响,课堂教学环境的心理因素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比如,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学生在课堂上不是紧张、恐惧、压抑,而是轻松、愉快和满意;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讨论问题时,敢于让学生大胆质疑,形成畅所欲言、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等,对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心理环境对教学活动结果的影响。师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精神面貌、教与学的热情,以及双方的努力程度。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并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如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等都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世界,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这种热情在教学中释放出巨大的力量,会对教与学的结果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成效。
二、个体差异存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条件下开展的全面教育。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共性富于个性之中。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人才的共性要求,这个共性要求只有落实到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才是真正的落实。没有个性就没有各种类型的人才,没有个性就没有光彩灿烂的世界。
差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只能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也只有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从不同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实施差异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差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长善求失”,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实施差异教育,一方面,教师应树立“有教无类”、“长善求失”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先天禀赋与后天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得,有所乐,有所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应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实施分类或分层教学,使学生各有所得、各有其长和各长其才,在实现其个性发展的同时,也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多層次发展的需要。
总之,课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这些影响因素,努力达到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1994.
[2]胡明,杨国金.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新乡,张德启.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成果;影响因素
在高中物理教育中,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作为教育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同时还应注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成果的因素。
有人说,课堂有三个要素,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材,称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的”金三角”,搞好课堂教学是每一个物理教师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教学成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是学校所特有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是在师生双向心理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健康而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能产生一系列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积极性高涨时可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则只能发挥20%左右的才能。因此,对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气氛,才能激起共同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学生愉悦地接收,并自觉地掌握。
1.心理环境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影响,课堂教学环境的心理因素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比如,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学生在课堂上不是紧张、恐惧、压抑,而是轻松、愉快和满意;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讨论问题时,敢于让学生大胆质疑,形成畅所欲言、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等,对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心理环境对教学活动结果的影响。师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精神面貌、教与学的热情,以及双方的努力程度。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并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如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等都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世界,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这种热情在教学中释放出巨大的力量,会对教与学的结果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成效。
二、个体差异存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条件下开展的全面教育。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共性富于个性之中。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人才的共性要求,这个共性要求只有落实到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才是真正的落实。没有个性就没有各种类型的人才,没有个性就没有光彩灿烂的世界。
差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只能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也只有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从不同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实施差异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差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长善求失”,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实施差异教育,一方面,教师应树立“有教无类”、“长善求失”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先天禀赋与后天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得,有所乐,有所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应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实施分类或分层教学,使学生各有所得、各有其长和各长其才,在实现其个性发展的同时,也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多層次发展的需要。
总之,课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这些影响因素,努力达到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1994.
[2]胡明,杨国金.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新乡,张德启.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