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而将这种主观体验与个人的价值结合起来,是一种提升,如果这种体验与人的心灵成长相随相伴,那将是幸福的制高点。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的过程,就是一批幸福的奉献者陪伴未成年人心灵成长的过程。
一、心理维护三级体系的基本构架
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的目标是为全市城乡所有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维护。全覆盖、不留死角是基本要求。
1.一级维护机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
2007年4月3日,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省会文明办和石家庄市教育局依托石家庄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建立了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建有一网,即石家庄心理咨询网;一刊,即国内第一份专业期刊——《心理教育》;二话,即两部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十室,即心理测量、情绪疏导、综合访谈、音乐辅导、生物减压、物理诊疗、沙盘游戏辅导、感觉统合辅导、催眠放松辅导、团体辅导10个功能室。中心性质为民营公助,由教育局直接在组织和业务上进行管理。
2.二级维护机构——县(市)区分中心
分中心由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联合组建,设在本区域核心学校,业务上接受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的指导,要包括5个功能室,即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档案室、放松室、心理活动室;每一个分中心需配备不少于15位获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其中拥有二级证书者要达到30%以上。
3.三级维护机构——学校心理维护站
学校为三级体系的基层站点,包括3个功能室,即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档案室;所有站点获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与学生比例为1∶500,其中拥有二级证书者不低于30%。
二、心理维护三级体系的功能
服务功能决定了心理维护的对象和群体,石家庄市按照“全面覆盖、分级服务”的思想建设各级站点,明确了各自的服务功能。
1.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的功能
一是协助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和市教育局规划、指导并推进三级维护体系建设,组织心理教师培训、交流学习。二是利用“一网、一刊、二话、十室”,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解答二级、三级心理维护中心(站点)难以解答的咨询问题。三是培养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心理维护教师。四是建立专业化的心理维护志愿者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志愿者,经培训后参与面询、热线咨询等心理维护工作。五是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科研与普查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六是利用石家庄心理咨询网和《心理教育》专刊,做好未成年人心理维护知识的普及和家庭教育的拓展延伸。
2.县(市)区分中心的功能
分中心站点选择设在区县一所学校,它除了面向本校外,还需要向所在县(市)区的学生及家长提供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服务,要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服务,定期开展经验交流,研究问题,帮助心理教师及时完成情感修复、状态调整并不断完善提高。
3.学校维护站点功能
学校维护站点的主要功能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整体谋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心理活动课等,现阶段还包括帮助心理健康教育薄弱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三、三级心理维护体系的资金来源
石家庄尚未跻身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农村人口比重较大。所以在建设心理维护三级体系中,无论是硬件配备,还是师资培训,均采取了“政府补一点、县(市)区贴一点、学校筹一点”的办法。
1.市级财政补助
2007~2009年连续三年,市委宣传部把“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作为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列入市文明办、市教育局重点工作经费预算。2007年投资100万元,石家庄心理咨询师自筹100万元建立了市级维护中心,同时每年投入130万元用于分中心和三级站点建设。近三年共投资400余万元。市教育局每年补贴30万元用于资助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者。
2.县(市)区配套
除少数经济欠发达县外,大多数县(市)区教育部门对本地分中心和学校维护站点给予资金或配套设施支持。此部分投入已达400万元。
3.学校投入
县(市)区分中心所在的学校按照30万~50万元进行投入;各三级维护站点学校按照3万~5万元进行投入。
截至目前,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累计投资超过3000多万元,平均每个县(市)区建设站点10个以上,站点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达到1∶500,每个农村学区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方便全市未成年人能就近接受免费心理指导与帮助。
四、三级心理维护体系的工作成效
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已经推进四年,初步显示出了它的独特效果。
1.市心理维护中心的龙头作用日益显著
一是为全市培养了近1700名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吸收教育系统外的200余名心理咨询师作为未成年人心理维护志愿者,建立了庞大的专业化、科学化师资队伍。二是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小学生心理普查。2008年11月,中心对石家庄24个县(市)区的中小学进行了心理普查,参测中小学生28.77万人,教师2.8万人,是全国范围内规模样本最大的一次心理调查,大量的一手数据提供了目前石家庄市中小学师生的真实心理状况,而据此出台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三是心理健康知识广泛普及。每年《心理教育》杂志赠阅到全市所有站点近5000个班级,向未成年人、教师、家长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受益人数达110余万人。四是开展了特殊人员的心理辅导。维护中心帮助市少保中心,对服刑人员子女、流浪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与维护,制定心理援助策略;为服刑人员子女的抚养教育提供指导,保证他们健康成长,间接促进了服刑人员的改过自新。五是积极参与重大事件的心理干预,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全国第一个未成年人心理维护机构,中心主动向团省委请缨,组建了“河北省青年志愿者心理援助团”,5月20日赴川进行心理援助,共举办294场群体辅导,培训教师3900多名,辅导学生13900多人,干预心理个案317人。玉树地震后,维护中心帮助石家庄市安置的藏族中学生制定了干预与维护方案。六是根据一线心理教师的咨询工作经验,编写并出版了《来自心里话热线的报告》、《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手册》等书,发往各学校20余万本。
2.推动了全市未成年人心理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是促进了大教育观的形成。通过心理维护三级体系的建设,基本达到了“校校有师资、班班有辅导、生生有档案”。学校把心理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班级把“大心理观——全人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之中;教师把心灵成长的果实植入到家庭生活之中,实现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教育。二是推进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我市专门出台政策,严格按照全市统一标准配备心理教师。市心理维护中心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国内知名院校聘请了43位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定期为全市心理教师进行培训,现已办培训班24期,170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85%人员取得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三是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各校心理维护站点在开展心理活动课的同时,还结合学生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创新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和手段。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心理情景剧”、举办“心理活动沙龙”、进行“心理拓展训练”,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市第27中学针对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往往缺乏自信、不善沟通,心理教师虽悉心辅导仍收效甚微的现状,在每个班级设立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使一些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全国数十所院校的效仿。四是带动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石家庄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为了解决城乡学校心理教育不平衡问题,采取了一区带四县“城乡手拉手”的办法,从市内五区定期抽调优秀心理教师到农村学校调查研究,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精心备课,为农村学校不同班级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对农村学校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鼓励农村的学校与城市试点学校手拉手“拜师学艺”,就咨询服务、团体辅导、心理活动课等工作中的问题定期交流、研讨,达到了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3.未成年人心理维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一是家长学生满意。自2007年4月建立至今,全市各级站点累计接待个案逾6万人,仅心理维护中心就接待咨询1.2万余人次。其中电话咨询7540人次,面询4137人次。咨询内容主要是学习、亲子关系、社会交往、网瘾、青春期情感5个方面。经对咨询服务效果进行跟踪访谈, 2104名来访者对咨询效果比较满意,占被跟踪访谈者的87.2%;通过面询解决的有945人,正在咨询的有162人。最初家长悄悄带着孩子来寻求辅导,现在家长积极向周围人群介绍孩子接受辅导,这说明心理维护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新的心理健康理念已经被社会所接受。二是得到上级肯定。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受到中央领导、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省文明办、教育厅的关注,给予了具体指导和殷切的鼓励,2008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三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精神文明报、新华网、新浪网、中国教育网等100余家媒体、网站对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工作成效进行了报道。台湾维格国际教育机构、北京市教育心理研究会和各地市教育局、学校2000多人次先后到石家庄市调研、交流。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心理咨询师就是塑造灵魂的艺术家,心理维护工作者就是让生命如花绽放的魔术师。在建设未成年人心灵花园与人格大厦的道路上,这些人幸福地奉献着,无怨无悔。■
作者系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一、心理维护三级体系的基本构架
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的目标是为全市城乡所有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维护。全覆盖、不留死角是基本要求。
1.一级维护机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
2007年4月3日,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省会文明办和石家庄市教育局依托石家庄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建立了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建有一网,即石家庄心理咨询网;一刊,即国内第一份专业期刊——《心理教育》;二话,即两部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十室,即心理测量、情绪疏导、综合访谈、音乐辅导、生物减压、物理诊疗、沙盘游戏辅导、感觉统合辅导、催眠放松辅导、团体辅导10个功能室。中心性质为民营公助,由教育局直接在组织和业务上进行管理。
2.二级维护机构——县(市)区分中心
分中心由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联合组建,设在本区域核心学校,业务上接受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的指导,要包括5个功能室,即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档案室、放松室、心理活动室;每一个分中心需配备不少于15位获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其中拥有二级证书者要达到30%以上。
3.三级维护机构——学校心理维护站
学校为三级体系的基层站点,包括3个功能室,即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档案室;所有站点获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与学生比例为1∶500,其中拥有二级证书者不低于30%。
二、心理维护三级体系的功能
服务功能决定了心理维护的对象和群体,石家庄市按照“全面覆盖、分级服务”的思想建设各级站点,明确了各自的服务功能。
1.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的功能
一是协助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和市教育局规划、指导并推进三级维护体系建设,组织心理教师培训、交流学习。二是利用“一网、一刊、二话、十室”,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解答二级、三级心理维护中心(站点)难以解答的咨询问题。三是培养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心理维护教师。四是建立专业化的心理维护志愿者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志愿者,经培训后参与面询、热线咨询等心理维护工作。五是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科研与普查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六是利用石家庄心理咨询网和《心理教育》专刊,做好未成年人心理维护知识的普及和家庭教育的拓展延伸。
2.县(市)区分中心的功能
分中心站点选择设在区县一所学校,它除了面向本校外,还需要向所在县(市)区的学生及家长提供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服务,要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服务,定期开展经验交流,研究问题,帮助心理教师及时完成情感修复、状态调整并不断完善提高。
3.学校维护站点功能
学校维护站点的主要功能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整体谋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心理活动课等,现阶段还包括帮助心理健康教育薄弱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三、三级心理维护体系的资金来源
石家庄尚未跻身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农村人口比重较大。所以在建设心理维护三级体系中,无论是硬件配备,还是师资培训,均采取了“政府补一点、县(市)区贴一点、学校筹一点”的办法。
1.市级财政补助
2007~2009年连续三年,市委宣传部把“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作为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列入市文明办、市教育局重点工作经费预算。2007年投资100万元,石家庄心理咨询师自筹100万元建立了市级维护中心,同时每年投入130万元用于分中心和三级站点建设。近三年共投资400余万元。市教育局每年补贴30万元用于资助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者。
2.县(市)区配套
除少数经济欠发达县外,大多数县(市)区教育部门对本地分中心和学校维护站点给予资金或配套设施支持。此部分投入已达400万元。
3.学校投入
县(市)区分中心所在的学校按照30万~50万元进行投入;各三级维护站点学校按照3万~5万元进行投入。
截至目前,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累计投资超过3000多万元,平均每个县(市)区建设站点10个以上,站点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达到1∶500,每个农村学区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方便全市未成年人能就近接受免费心理指导与帮助。
四、三级心理维护体系的工作成效
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已经推进四年,初步显示出了它的独特效果。
1.市心理维护中心的龙头作用日益显著
一是为全市培养了近1700名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吸收教育系统外的200余名心理咨询师作为未成年人心理维护志愿者,建立了庞大的专业化、科学化师资队伍。二是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小学生心理普查。2008年11月,中心对石家庄24个县(市)区的中小学进行了心理普查,参测中小学生28.77万人,教师2.8万人,是全国范围内规模样本最大的一次心理调查,大量的一手数据提供了目前石家庄市中小学师生的真实心理状况,而据此出台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三是心理健康知识广泛普及。每年《心理教育》杂志赠阅到全市所有站点近5000个班级,向未成年人、教师、家长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受益人数达110余万人。四是开展了特殊人员的心理辅导。维护中心帮助市少保中心,对服刑人员子女、流浪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与维护,制定心理援助策略;为服刑人员子女的抚养教育提供指导,保证他们健康成长,间接促进了服刑人员的改过自新。五是积极参与重大事件的心理干预,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全国第一个未成年人心理维护机构,中心主动向团省委请缨,组建了“河北省青年志愿者心理援助团”,5月20日赴川进行心理援助,共举办294场群体辅导,培训教师3900多名,辅导学生13900多人,干预心理个案317人。玉树地震后,维护中心帮助石家庄市安置的藏族中学生制定了干预与维护方案。六是根据一线心理教师的咨询工作经验,编写并出版了《来自心里话热线的报告》、《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手册》等书,发往各学校20余万本。
2.推动了全市未成年人心理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是促进了大教育观的形成。通过心理维护三级体系的建设,基本达到了“校校有师资、班班有辅导、生生有档案”。学校把心理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班级把“大心理观——全人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之中;教师把心灵成长的果实植入到家庭生活之中,实现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教育。二是推进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我市专门出台政策,严格按照全市统一标准配备心理教师。市心理维护中心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国内知名院校聘请了43位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定期为全市心理教师进行培训,现已办培训班24期,170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85%人员取得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三是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各校心理维护站点在开展心理活动课的同时,还结合学生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创新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和手段。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心理情景剧”、举办“心理活动沙龙”、进行“心理拓展训练”,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市第27中学针对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往往缺乏自信、不善沟通,心理教师虽悉心辅导仍收效甚微的现状,在每个班级设立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使一些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全国数十所院校的效仿。四是带动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石家庄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为了解决城乡学校心理教育不平衡问题,采取了一区带四县“城乡手拉手”的办法,从市内五区定期抽调优秀心理教师到农村学校调查研究,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精心备课,为农村学校不同班级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对农村学校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鼓励农村的学校与城市试点学校手拉手“拜师学艺”,就咨询服务、团体辅导、心理活动课等工作中的问题定期交流、研讨,达到了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3.未成年人心理维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一是家长学生满意。自2007年4月建立至今,全市各级站点累计接待个案逾6万人,仅心理维护中心就接待咨询1.2万余人次。其中电话咨询7540人次,面询4137人次。咨询内容主要是学习、亲子关系、社会交往、网瘾、青春期情感5个方面。经对咨询服务效果进行跟踪访谈, 2104名来访者对咨询效果比较满意,占被跟踪访谈者的87.2%;通过面询解决的有945人,正在咨询的有162人。最初家长悄悄带着孩子来寻求辅导,现在家长积极向周围人群介绍孩子接受辅导,这说明心理维护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新的心理健康理念已经被社会所接受。二是得到上级肯定。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受到中央领导、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省文明办、教育厅的关注,给予了具体指导和殷切的鼓励,2008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三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精神文明报、新华网、新浪网、中国教育网等100余家媒体、网站对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工作成效进行了报道。台湾维格国际教育机构、北京市教育心理研究会和各地市教育局、学校2000多人次先后到石家庄市调研、交流。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心理咨询师就是塑造灵魂的艺术家,心理维护工作者就是让生命如花绽放的魔术师。在建设未成年人心灵花园与人格大厦的道路上,这些人幸福地奉献着,无怨无悔。■
作者系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