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每成长一步,都离不开书籍的陪伴,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重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坚持阅读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以及自学的能力。然而大多数农村孩子的阅读能力都比较差,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这样的局面,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让农村孩子的阅读能力更强?本文拟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表现,分析其成因,介绍了解帮扶孩子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 阅读教学 问题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有两句关于阅读的名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而要读书,首先取决于个人的阅读能力。小学阶段正是阅读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最初也是最佳阶段。阅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没有阅读,学习无从谈起。那么今天的小学生是怎样阅读的呢,他们是否真正在阅读呢?他们的阅读学习能力状况如何,在阅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无书可读
所谓“多读书,读好书”。要想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升、增长自己的见解,阅读书籍的数量必是不少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从而提出了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全面发展的“多功能人才”。所以,语文教育不再是局限于语文课本里的填鸭式分析教学,更注重于学生在课外的累积、点滴渗透。
鉴于此,老师纷纷要求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八零后的孩子被要求多读作文书以求提高写作能力;九零后的孩子被要求多读作文书和中外名著,老师的作业里列出长长的书籍名册;零零后的孩子则被要求多读作文书、古今中外名著以及时事新闻和网络新兴词句。
去新华书店转一圈,发现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并让学生喜欢的书籍还真不多,而且站在少儿读物、百科全书、世界名著前的爸爸妈妈们比孩子们更多、更兴高采烈——当然,这是城中心的状况。而在农村的小学生,他们的情况恰好相反,不为书太多读不完而愁,反为无书可读而忧。
二、阅读环境不佳
所谓有比较才有进步,而鹤立鸡群是实打实的孤独。对于小孩子来说“跟风”远比“自我乐趣”要来得容易得多。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看见别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也想要有;看见别人做的事有意思,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去做。城里孩子因为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会自觉地去购书、读书。
然而在农村,即使个别学生的家长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并且主动给学生买书,但真正看到学生读书的时间却很少。当看到别人欢声笑语快乐嬉戏的时候,你要求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安坐静读恐怕有些强人所难……
三、家庭辅助和监督的缺失
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受经济大潮的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忙于生活,操心挣钱,懒于学习,无暇读书,全社会没有形成爱书、读书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多数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农村学生家长生活压力大,生活大多艰辛,闲余时间较少,没有时间也不习惯读书看报,一有空闲,多数人看电视,休息,少数人甚至打牌下棋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耳濡目染的不是学习读书,而是无所事事,自然而然地上行下效,有其家长必有其子女,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无从谈起。加之现在每两个家庭才有一个孩子,对孩子所追加的关注是从前的一倍甚至几倍,在这些追加的关怀中孩子所听所看的也较之前要多。然而因为农村家庭因素的特殊性,孩子身边所伴的是目不识丁、老眼昏花的老人,他们唯一的愿景是希望孩子不要生病、吃饱喝好足矣,其他的一切都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对他们的学习想管确实也管不了,所以对学生的读书之事只能是放任自流。
四、自身兴趣不足
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随着年级的增高,阅读难度的深入,从原本单一的简短故事变成了篇幅较长的文章,词汇的释义、语法的运用、构句的方法……需要思考的越来越多,但是农村的孩子们因为生活环境、接触的人和事都比较单一和单向,生活中的积累远远不足够运用,很多本该生活中的积累无法在阅读中得到释放,不但没能给阅读带来帮助,反而给自身造成困扰。
阅读是永恒的快乐。但是因为以上几点因素,农村生活的学生却不能尽情享受这种快乐。然而,阅读将会伴随我们整个的生命历程,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找到改变农村孩子所面临的阅读缺失问题的策略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结合从教的经历和同事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阅读氛围,提供阅读条件。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事情,而是民族的未来,所以无论是作为学校、家庭、社会均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能够阅读的条件。学校是孩子学习和成长阶段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应首先为学生的阅读“保驾护航”。
二、创造成就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所谓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如:具有这种动机因素的学生就能刻苦努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优良成绩。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是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的习惯,要求做到持之以恒;二是善于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的习惯,同时要有好问的精神;三是及时做读书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四是养成爱书护书的习惯。
四、注重阅读教学指导
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性也要改进,以《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则需要保持活动成功的记录,并不断地参加阅读的各种活动,直到他们能够总结、澄清并回答篇章每一部分问题为止。要让学生记住并相信,这些活动能有效帮助他们改进和监控他们的理解、学习活动得到不断地进步。具体做法:学生在阅读时做标记和批注,并学会略读,掌握浏览、提问题、阅读、背诵和复习等策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智慧的碧波,做为一名引领学生阅读的教师,要“授生以渔”,从而让学生终生与书为伴,让书伴随着学生健康成长,让书成为他们人生中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重庆市荣昌县后西小学课题组.“小学生阅读学习障碍及矫治对策研究”课题方案
[3]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09
[4] 百度百科 成就动机词条
关键词:农村小学 阅读教学 问题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有两句关于阅读的名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而要读书,首先取决于个人的阅读能力。小学阶段正是阅读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最初也是最佳阶段。阅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没有阅读,学习无从谈起。那么今天的小学生是怎样阅读的呢,他们是否真正在阅读呢?他们的阅读学习能力状况如何,在阅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无书可读
所谓“多读书,读好书”。要想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升、增长自己的见解,阅读书籍的数量必是不少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从而提出了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全面发展的“多功能人才”。所以,语文教育不再是局限于语文课本里的填鸭式分析教学,更注重于学生在课外的累积、点滴渗透。
鉴于此,老师纷纷要求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八零后的孩子被要求多读作文书以求提高写作能力;九零后的孩子被要求多读作文书和中外名著,老师的作业里列出长长的书籍名册;零零后的孩子则被要求多读作文书、古今中外名著以及时事新闻和网络新兴词句。
去新华书店转一圈,发现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并让学生喜欢的书籍还真不多,而且站在少儿读物、百科全书、世界名著前的爸爸妈妈们比孩子们更多、更兴高采烈——当然,这是城中心的状况。而在农村的小学生,他们的情况恰好相反,不为书太多读不完而愁,反为无书可读而忧。
二、阅读环境不佳
所谓有比较才有进步,而鹤立鸡群是实打实的孤独。对于小孩子来说“跟风”远比“自我乐趣”要来得容易得多。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看见别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也想要有;看见别人做的事有意思,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去做。城里孩子因为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会自觉地去购书、读书。
然而在农村,即使个别学生的家长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并且主动给学生买书,但真正看到学生读书的时间却很少。当看到别人欢声笑语快乐嬉戏的时候,你要求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安坐静读恐怕有些强人所难……
三、家庭辅助和监督的缺失
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受经济大潮的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忙于生活,操心挣钱,懒于学习,无暇读书,全社会没有形成爱书、读书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多数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农村学生家长生活压力大,生活大多艰辛,闲余时间较少,没有时间也不习惯读书看报,一有空闲,多数人看电视,休息,少数人甚至打牌下棋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耳濡目染的不是学习读书,而是无所事事,自然而然地上行下效,有其家长必有其子女,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无从谈起。加之现在每两个家庭才有一个孩子,对孩子所追加的关注是从前的一倍甚至几倍,在这些追加的关怀中孩子所听所看的也较之前要多。然而因为农村家庭因素的特殊性,孩子身边所伴的是目不识丁、老眼昏花的老人,他们唯一的愿景是希望孩子不要生病、吃饱喝好足矣,其他的一切都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对他们的学习想管确实也管不了,所以对学生的读书之事只能是放任自流。
四、自身兴趣不足
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随着年级的增高,阅读难度的深入,从原本单一的简短故事变成了篇幅较长的文章,词汇的释义、语法的运用、构句的方法……需要思考的越来越多,但是农村的孩子们因为生活环境、接触的人和事都比较单一和单向,生活中的积累远远不足够运用,很多本该生活中的积累无法在阅读中得到释放,不但没能给阅读带来帮助,反而给自身造成困扰。
阅读是永恒的快乐。但是因为以上几点因素,农村生活的学生却不能尽情享受这种快乐。然而,阅读将会伴随我们整个的生命历程,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找到改变农村孩子所面临的阅读缺失问题的策略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结合从教的经历和同事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阅读氛围,提供阅读条件。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事情,而是民族的未来,所以无论是作为学校、家庭、社会均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能够阅读的条件。学校是孩子学习和成长阶段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应首先为学生的阅读“保驾护航”。
二、创造成就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所谓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如:具有这种动机因素的学生就能刻苦努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优良成绩。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是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的习惯,要求做到持之以恒;二是善于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的习惯,同时要有好问的精神;三是及时做读书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四是养成爱书护书的习惯。
四、注重阅读教学指导
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性也要改进,以《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则需要保持活动成功的记录,并不断地参加阅读的各种活动,直到他们能够总结、澄清并回答篇章每一部分问题为止。要让学生记住并相信,这些活动能有效帮助他们改进和监控他们的理解、学习活动得到不断地进步。具体做法:学生在阅读时做标记和批注,并学会略读,掌握浏览、提问题、阅读、背诵和复习等策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智慧的碧波,做为一名引领学生阅读的教师,要“授生以渔”,从而让学生终生与书为伴,让书伴随着学生健康成长,让书成为他们人生中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重庆市荣昌县后西小学课题组.“小学生阅读学习障碍及矫治对策研究”课题方案
[3]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09
[4] 百度百科 成就动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