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德:情系翰墨香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zhanyuy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世德,1933年3月生人,自幼深受家庭影响,酷爱书法,虚心请教名家,不断探求书法知识,锱铢积累书法功力,临摹碑帖主攻行楷。曾毕业于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及该校研修班,参加过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和国际书法家协会组织,曾任《中华英才爱国书画家大辞典》副主编,中华当代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改革开放后,两次参加国际书画家艺术博览会,均获奖。1998年应中国书协之邀,参加中国书法节的展览,其作品曾在韩国汉城、日本东京、加拿大蒙特利尔、巴西圣保罗等地展出,累计获奖50余次,并被收入多部名家大典以及中国文联宝网。
  
  天生书法缘
  今年已到耄耋之年的王世德老人精神仍然矍铄,眼不花,腰背直如椽。他和我说,这都多亏了他自幼练习书法的缘故。
  王世德的父亲与伯伯都擅长楷书,写得一手好字,本村与邻村的老少爷们儿都十分晓得。每逢春节将至,向王世德家求字的人都蜂拥而来,恨不能把王家的门槛踏破。很多拿到老王春联的村民还不忘给他儿子王世德塞一把糖果儿。那时王世德就心生一种念头: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像父亲一样写得一手好字,这样不仅有糖吃,还能让村民们高兴。
  那天,年仅6岁的王世德走进父亲的书房,开口就说:“爹,我想写字!”书案前的父亲一声没吭,仍然在他的案前继续写字。当老王把这幅字的最后一字、最后一笔、最后一画写完的时候,他才转过脸冷冷地对儿子吐了三个字:“你不行。”
  “我咋不行咧?爹,你总该让我试试,你光这样说我不服你。”
  “好啊。”老王从案前拿起厚厚的一沓字帖递给儿子,“你今天就去你屋里拓这个,拓不完别出屋。”
  王世德拿着那厚厚的一沓字帖进了屋就再没动静。直到日头渐渐西去,已经害羞得躲到了西山的背后,在院子里踅来踅去的老王都有些绷不住劲儿了,世德才推开房门,挂着满脸的黑墨道子,捏着一沓拓好的字,对父亲犟声犟气地说:“爹,我拓好了!你看行不?”
  回忆起初学书法的往事,王世德感慨地说:“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对社会广泛深入的教化作用,是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书法艺术一直是手工操作,是任何现代化设备都不能替代的。通向高深艺术之路的主要方法就是勤奋,认真地练基本功,这当然首先就是临摹碑帖,要耐得下心来,切不能心浮气躁。”
  
  对书法的辩证思维
  王世德十五六岁的时候其书法水平已经和父亲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学校里教书法课的老师。有一次县里的官员来校视察工作,看到了校板报上王世德的字,大为惊叹,竟破格将王世德调到县政府做文书工作。王世德到了工作岗位,自己的才华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每天抄抄写写的工作不仅让王世德的书法技艺更进一步,他还对书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他觉得古人的艺术风格各有千秋,如果不能坚持练习一种风格,力求达到神形俱肖,就不能体现其风骨之美。但任何事物都该一分为二地对待,古之名作也难免有一定的历史局限,继承传统文化,也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修正”和“教条”都不足取,有些人坚持一丝不苟地忠实原帖,这就有些过激了。临帖是主要方法,但不能以此为目的。即使都成了临帖高手,也只是千年以前的水平,如今有哪个艺术门类食古不化、墨守不前的?只有博采众长,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水平融合一体,才能使书法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终生的爱好
  王世德特别告诉我:“每个人一辈子都应该有个爱好,它绝对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轨迹。”退休后的王世德老人仍然坚持每天练字,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用王世德的话说:“这是练精气神,练功力。”看王世德写字,一笔一划遒劲有力,那腕劲儿的拿捏绝对不是三年五载的功夫,真的可以看出王老爷子对书法那炽烈的情愫。
  采访临末,王世德还在为自己心爱的楷书艺术担心着:“那些古人名作,书风刚劲豪放、飘逸潇洒、行云流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深厚的楷书功底基础上的。但现在有些人把楷书必要的工整作为‘匠气’予以否定,把颇具名气的楷书大家之作的拍卖价格压低到微不足道的程度,致使现在楷书的路子越走越窄,想一想真让人心疼啊。”
  编辑/韩旭hanxu716@126.com
其他文献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年,有着魔术界宗师地位的魔术师纷纷效力国家,成就了中国古彩戏法的辉煌。20年后,青黄相接,新一代魔术师声名鹊起。新老更迭,不同的是时代背景,相同的是精湛的技艺扬名万里。
期刊
徐叔坚身上有一种大开大合的张力,属于做案头研究的学者,又有点像内敛务实的手艺人。正如他深深认可的道理“艺术离开群众什么都不是”,他的艺术,有浓浓的百姓味儿。令人联想到《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果敢而内敛,智慧又质朴。看着一位78岁的老者收放自如地比划着他设计的开场、谢幕姿势,随他一起追溯到半个世纪前的青春记忆,想不被他的满腔热忱与天生浪漫感染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走遍老边少,只为一朝进中杂  
期刊
本不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却阴差阳错地凑了一把大热闹——换房。在2009年末,房市如火如荼、二手房买卖更是沸腾到了开锅的时候!在这个特殊时期买房卖房,像置身于一场热闹的戏剧中,从各种角色和一连串的精彩故事中,品味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苦辣酸甜。  起源是我有一套59平方米的“小公房”,即由单位分配、以房改成本价购买的房子。尽管质量不错、地段也好,但没有物业管理,且停车位拥挤,中短时期内也看不出有拆迁的
期刊
百万富翁不是梦,前提是你得在北京拥有一套房,你就有机会一夜暴富。房价的上涨很快催生出无数的百万富翁,这个奇特现象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甚为突出。“一套房造就一个富翁”的时代已经到来。口袋里稍有余钱的人都一窝峰地涌去炒房,大量狂热的投资客中不只是那些先得到资金的白领金领、企业主等,甚至根本没有资金实力的一些普通市民,借钱也要当“炒房族”。  连作家石康都忍不住在博客上谈起了房价。今年两会期
期刊
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该是让很多人叹服的吧——  2002年香港佳士得,以3252万港元拍下清雍正珐琅彩梅竹纹盘;2003年香港苏富比,以2918万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纹碗;2005年香港苏富比,以1.15亿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谈到这些,翟健民先生依旧带着浅浅的微笑,不是不在乎,是内心的平和已大于气盛,这是一种境界。    起与承——12岁那年  “在抽纱厂的那段日
期刊
灾难提醒人们,生活可能在一瞬间就会变得意想不到的残酷。人类自身的脆弱性将我们聚集在一起,以共同的人性来彼此分担。中国人经历过2008年汶川地震的痛苦和损失,也从国际社会得到过帮助和力量。对于海地灾难的援救,既是中国的使命,也是中国对于人类社会的责任。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点53分,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这是当地200年来遭遇的最强地震,死亡人数预计超过20万。  驻守在北京市房山
期刊
这张照片是1979年我考上大学后的留影,笑得傻乎乎的,但是发自内心的。当时,我在中学当老师,一想到马上要上大学了,心里特别高兴,跑到照相馆拍照留念。以前,照相是件高消费的大事,我很隆重地把辫子梳好,流海剪整齐了,穿上最好的衣服:当年流行花“的确凉”,我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了一件,蓝布裤子,黑面白底方口布鞋。照相馆的师傅听说是庆祝考上大学,建议我拿本书,表示有文化。我觉得挺好,从他们桌上拿了个黑皮登记本
期刊
离2010年1月3日的那场大雪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所遇到的烦恼和兴奋也随天气回暖,像积雪寒冰一样慢慢消融。眼前更多的是积淀在国人血液里千古不变的春节情结。对于北京人,一场大雪、二十多年的年夜饭“春晚”、凝聚了众多京味民俗的厂甸庙会,成了媒体和文化社会学人的话语热点之一。  想说的是60年一遇的大雪竟没有雪灾的感觉。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和建国60年大庆等重大活动考验的北京城市功能,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期刊
如今,北京的信托商店已成了凤毛麟角,典当行取代了风靡京城几十年的信托商店,在京城遍地开花。然而,信托商店却深深印在了北京中老年人的记忆之中,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和当年的信托商店打过交道。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信托商店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人们购买便宜商品,出售用不着或多余物品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在经济困难时,用物品换钱的唯一地方。    在北京解放前后,到处都有走街串巷收购旧物的小贩,他们一边走一边用手中
期刊
时光倒流60年,中华杂技团于1950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成立,并于1953年正式更名为中国杂技团。从此,许多杂技艺人告别了撂地卖艺的生活,正式成为国家演员,并担负起“外交使者”的光荣使命。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杂技外交”便成了中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与其中的老艺术家们,用他们的青春与激情创造了历史。时光60载匆匆而逝,他们所见证的,是中国杂技团不可复制的辉煌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