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251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张照片是1979年我考上大学后的留影,笑得傻乎乎的,但是发自内心的。当时,我在中学当老师,一想到马上要上大学了,心里特别高兴,跑到照相馆拍照留念。以前,照相是件高消费的大事,我很隆重地把辫子梳好,流海剪整齐了,穿上最好的衣服:当年流行花“的确凉”,我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了一件,蓝布裤子,黑面白底方口布鞋。照相馆的师傅听说是庆祝考上大学,建议我拿本书,表示有文化。我觉得挺好,从他们桌上拿了个黑皮登记本装成文化人。多年以后,我把这照片发给朋友,他毫不客气地飞信道:“真土啊。”
  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我在农村插队。那会儿特别缺老师,高中毕业的我算是“人才”,教育局派车把我从村子直接拉到师范学校培训了一个月,听了几堂老教师的课,就分配到学校教初二语文。
  因为刚从农村抽调上来,学校不让我参加高考,我也不好意思提。一直拖到1978年来了新老师,学校终于同意了。说起来不好意思,我虽说是高中毕业,但真正在教室里听课的时间并不多,不断地被拉出去学工、学农、学军。那两年,学会了编草袋子、打靶射击、看图纸车零件。因为学校经常搞文艺汇演,我顺便学了唱京戏、说快板,什么都学了,就是没学文化。
  1979年冬天,我每天下班后在路边小店买个面包直接去补习班上课,晚上7点~9点。补习班少,人多,记得在借用的大学阶梯教室里,好几百人一起上课,老老小小一起念“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场面蔚为壮观。我同桌是个上高三的小男生,他不爱学习,上课偷偷看小人书。他妈妈站在门外盯着他,透过玻璃不时用手指着他,那意思是“好好听课”。我们上几个小时,她就站几个小时,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学校高三有个文科班,我很想去听课,但没时间。因为我不但是管着50个学生的班主任,还教两个班语文。作业、作文、测验压得我抬不起头来,广播操评比、歌咏比赛、卫生大检查弄得我团团转。同事小王老师的孩子才一岁,身体很弱老生病,我还得帮她代课。那些日子经常连着上6节课,下午嗓子充血说不了话。
  一次全区高考模拟考试,我偷偷得空儿去文科班听试卷分析。教数学的吴老师已经退休了,因为经验丰富被请回来带高考班。
  对高考,其实我没信心。从小就是个智力平平的女孩儿,脑子不灵活,学习成绩从没进过班里前10名。吴老师看我态度挺诚恳,每次练习题都多印一份给我。不好意思总麻烦吴老师,偶尔拿做好的卷子让他看看,总是红××一片。他安慰我说:“数学要多做题,题型看多了,怎么变化都没关系。”
  我给自己规定:每天做20道题,背10页书,记50个英语单词。为了完成任务,上班骑车背历史,晚上安静的时候做题,差不多要熬到后半夜。咬着牙坚持着,究竟做了多少题,实在数不清了。上大学后我才知道,我的数学成绩居然是全系第一名,这得感谢吴老师。
  高考在7月,最热的时候。考场在另一所学校,早上我骑自行车去。上午11点考完,找个树阴靠着吃块面包,喝点水,静静心,背下午的科目。晚上找个小饭馆随便吃点,然后找间教室看书,就这么连考三天。
  高考后的日子真难受。每天晚上做同一个“估算成绩”的梦,总是很差,吓醒,一身冷汗。分数公布了,与估的差不多,不太好。再接着“热锅上煎”般的等待录取分数线,谢天谢地,高出3 分。
  等待的日子茶饭不思,出门走路溜边儿,“怕熟人问”。发榜那天,我不敢去上班,躲在家里。下午,同事小梅在楼下大声叫我的名字,听她的兴奋劲儿知道是“好事”。我冲到阳台上,她手里挥着一张白纸——录取通知书。
  一想起高考就想起小梅那天的样子、衣服、声音、表情。可惜,她刚30岁就得重病走了,今天不能与她分享回忆。
  报上说,那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4%,同桌男孩没考上,我校文科班20个学生全落榜了。
  大学毕业后我依然教书,后调到大学至今。有时候想:人生很长,紧要的地方其实只有几步,只有咬紧牙拼命,才能抓住属于你的机会。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
其他文献
依稀记得那还是小学三年级时的事,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初吧。周日无课,几天前就与几个小伙伴约好,要到西单看杂技。  这次行动一是要有时间,二是要有钱。时间倒不是大问题,礼拜天趁家长不备溜出来并不难,难的是在钱上。为了再一次核实情况,我们三个一溜烟跳跳蹦踹地径直出了院门。  从西单路口向东不远,就已经看到了那奇怪的建筑。路北的板墙后面,大空场的位置,新搭起了一座圆形的大棚。由于无法进去,隔着二米多高的
期刊
阴差阳错,用来比喻4月12日北京实施错峰上下班措施的第一天,拥挤在地铁、公交或道路上的人们的郁闷的心情,让笔者想起许多年前在全国实行的夏时制,新制与习惯的错位,必然会造成混乱。科学错峰往往只是个理念,建立在现有交通流量分析数据上的措施本身并无对错,但是放到北京这座超大城市的交通线上,效果和效率一开始总会是负面的。好想法未必有好结果。  报纸评论,前几年,中国春运主管部门曾搞过一个自称十分精密的“削
期刊
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了,站在长安街上,能看到西山。山峦起伏,跟挽着肩膀的小哥们儿似的。对着长安街的,是个最高的山头。这个高山头叫什么?您清楚吗?    京郊有个定都峰,  峰顶坐着一老汉    这个山头名叫定都峰。定都峰旁边有一处里外屋的红砖房,红砖房里住着一位老韩。屋门口拴着一条耳朵有些耷拉的狗,看到生人就叫。您该问了,老韩家在这里住吗?  老韩在这里上班,定都峰西北边一点儿的山头上,立着一个
期刊
在北京西城区的后马厂一带,有这样的一个小区:它院子很小,你要开车进去,恐怕想掉个头出来都没可能;院子里仅有一座砖土结构的六层小楼,墙缝子里满砌的灰尘诉说着小楼它那不下20年的历史。这个小区虽然貌不惊人,但由于是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宿舍大院,所以蛰居了许多的能人,而我相识的一位顾绣老师傅——王庆麟,就住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院里。  王庆麟已到了耄耋之年,但他精神仍然矍铄,两颊红晕,双眼也灼灼有光。不过
期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年,有着魔术界宗师地位的魔术师纷纷效力国家,成就了中国古彩戏法的辉煌。20年后,青黄相接,新一代魔术师声名鹊起。新老更迭,不同的是时代背景,相同的是精湛的技艺扬名万里。
期刊
徐叔坚身上有一种大开大合的张力,属于做案头研究的学者,又有点像内敛务实的手艺人。正如他深深认可的道理“艺术离开群众什么都不是”,他的艺术,有浓浓的百姓味儿。令人联想到《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果敢而内敛,智慧又质朴。看着一位78岁的老者收放自如地比划着他设计的开场、谢幕姿势,随他一起追溯到半个世纪前的青春记忆,想不被他的满腔热忱与天生浪漫感染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走遍老边少,只为一朝进中杂  
期刊
本不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却阴差阳错地凑了一把大热闹——换房。在2009年末,房市如火如荼、二手房买卖更是沸腾到了开锅的时候!在这个特殊时期买房卖房,像置身于一场热闹的戏剧中,从各种角色和一连串的精彩故事中,品味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苦辣酸甜。  起源是我有一套59平方米的“小公房”,即由单位分配、以房改成本价购买的房子。尽管质量不错、地段也好,但没有物业管理,且停车位拥挤,中短时期内也看不出有拆迁的
期刊
百万富翁不是梦,前提是你得在北京拥有一套房,你就有机会一夜暴富。房价的上涨很快催生出无数的百万富翁,这个奇特现象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甚为突出。“一套房造就一个富翁”的时代已经到来。口袋里稍有余钱的人都一窝峰地涌去炒房,大量狂热的投资客中不只是那些先得到资金的白领金领、企业主等,甚至根本没有资金实力的一些普通市民,借钱也要当“炒房族”。  连作家石康都忍不住在博客上谈起了房价。今年两会期
期刊
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该是让很多人叹服的吧——  2002年香港佳士得,以3252万港元拍下清雍正珐琅彩梅竹纹盘;2003年香港苏富比,以2918万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纹碗;2005年香港苏富比,以1.15亿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谈到这些,翟健民先生依旧带着浅浅的微笑,不是不在乎,是内心的平和已大于气盛,这是一种境界。    起与承——12岁那年  “在抽纱厂的那段日
期刊
灾难提醒人们,生活可能在一瞬间就会变得意想不到的残酷。人类自身的脆弱性将我们聚集在一起,以共同的人性来彼此分担。中国人经历过2008年汶川地震的痛苦和损失,也从国际社会得到过帮助和力量。对于海地灾难的援救,既是中国的使命,也是中国对于人类社会的责任。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点53分,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这是当地200年来遭遇的最强地震,死亡人数预计超过20万。  驻守在北京市房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