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生成“三步曲”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f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标内容的确定,需在引领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言语生成的环境,提供听说读写等思维与表达的实践机会。遵循在模仿中习得语言、在对话中运用言语、在审辩中升华言语的步骤,引导学生真正知其人,发其声。
  关键词:言语生成模仿对话审辩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的视角确定课文的目标内容,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目标内容的确定,需在引领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言语生成的环境,提供思维与表达的实践机会。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祁黄羊》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言语生成的三个步骤。
  步骤一:在模仿中习得言语
  通过阅读教学增加语言积累,进行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训练,是贯穿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课文往往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些细节都可以作为言语生成的范例。需紧扣此情此境,关注人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关注文中留白,随文入境,想象体悟,在模仿中逐步习得言语。教学《祁黄羊》一课,笔者引导学生细悟文本“言意”,进而在模仿中逐步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
  【片段1】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历史人物。比如提到越王勾践,你会想到——
  生“卧薪尝胆”的故事。
  师提到林则徐,你会想到——
  生“虎门销烟”的故事。
  师提到祁黄羊,自然会想到——
  生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品质。
  师(板书: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是历史对祁黄羊的高度评价。观察这组短语,在形式上你有什么发现?
  生字数相同,句式整齐。还有两对反义词,“外”对“内”,“仇”对“亲”。
  师这句话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读。)
  师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举荐人才对外不避开仇人,对内不避开自己的亲人。
  师“外举不避仇”对应的是课文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3~7自然段。
  师细心地读一读,看看这几段文字有什么特点?平时我们只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很少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这几段文字主要是对话描写。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既然是对话描写,请同桌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从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从悼公的话中感觉中军尉人选关系重大,悼公非常信任祁黄羊。
  生从“想了想”“郑重”等词句中,我觉得祁黄羊举荐解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师你的感悟很深刻!瞧,要读好对话,我们还要注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也就是要注意提示语。不同地方的提示语,会告诉我们人物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当时的心情等。(将提示语注红)比如第4自然段中,祁黄羊说话时是“想了想”“郑重”。读的时候要——
  生严肃认真。而且“想了想”表示要留出思考的空间,读的时候要稍有延长。
  师是的。再来看晋悼公,他“深感意外”,那就要读出疑惑的语气。没有提示语的地方,需要我们自己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内心,自己读读试试!
  (学生读第3~7自然段。)
  师如果你现在就是祁黄羊,你会怎样向主公请求辞职?老师想采访你一下。
  生我会说:“主公,我跟随您征战沙场多年,腿脚落下了残疾,生怕影响国家的安危,请您准许我告老还乡吧!”
  师你是祁黄羊的知音,称呼和说话的内容很得体,读得好,理解也准确。那这句话前面可以加什么样的提示语呢?
  生可以加“祁黄羊长叹了一口气说”。
  生可以加“祁黄羊深感内疚地说”。
  生可以加“祁黄羊咳嗽了好一阵说”。
  这一片段的教学抓住人物言语的描写,关注人物心理的变化,巧妙使用了一些提示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没把祁黄羊请求辞职的原因说清楚、言语不够简洁等问题。在教師引导下,他们一次次地进行阅读尝试,逐渐明确了说好人物言语要用词准确、恰当,言语简练,把意思表达完整等要求,明白了表达需符合人物身份,会用恰当的称呼等关键要素。之后,教师又让学生将提示语融入句子进行复述,旨在让他们再次体会模仿人物言语时的细节,以使品读领会更有效。此环节中,教师着眼于方法的引领,有助于学生的表达产生正迁移。
  步骤二:在对话中运用言语
  课文中“言语生成”的点有很多,选取时,务必要定位精准,符合学生年段特点。阅读教学中,情感容易“得”,但言语形式、言语技巧的妙处不易“得”。在最适合处开展言语实践,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尝试运用,能够“言意兼得”。从单元整体的特点来看,《祁黄羊》一课与《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都是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是剧本,是为表演服务的作品,自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呈现方式,《祁黄羊》和《三顾茅庐》都是围绕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对话格式在前面也有过接触,可以作为言语生成点进行引导。
  【片段2】
  师现在,老师想采访采访你!请问祁大人,常言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您举荐仇人担任要职,到底是为什么呢?
  生中军尉职责重大,关系着国家的安危。晋国的生死存亡,需要一个既能带兵打仗又足智多谋的将军。解狐在军中多年,有作战的经验,能胜任中军尉。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师宰相肚里能撑船,好一个心胸宽广的祁黄羊!解狐在听到祁黄羊举荐他的消息时,与晋悼公的使者也有一番对话。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什么呢?先写一写,我们再交流。
  (学生练写对话,配合讲述故事。)
  生(扮“使者”)奉天承运,主公诏曰:祁黄羊年迈多病,腿有残疾,行动多有不便。现告老还乡,特举荐解狐担任中军尉。请解狐接旨,即刻进殿面见主公。钦此!   生(扮“解狐”)我与祁黄羊有杀父之仇,没想到他会举荐我。真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啊!
  生(扮“使者”)既如此,请与我速速进殿面见主公,担任中军尉一职,为国出力。
  生(扮“解狐”)感谢主公和祁黄羊的信任,可是我大病在身,卧床多日,实在不能担此重任。请转告主公另选他人吧!
  语言表达训练不仅要追求理解的正确,更要追求语言表达的准确。本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关注文本对话句式的基础上分别扮演使者和解狐。个性化的对话开展,加深了对“外举不避仇”的理解。最后的交流和师生评点,也采用“角色扮演”和“导演指导”的方式推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对话环节的设计,既有示范引领的作用,又促成了言语的创造性运用。
  步骤三:在审辩中升华言语
  审辩是深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通过理性思考得出合理结论的过程,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某种特定技能的必备思维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发展学生语言的意识,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让学生在审辩式实践中习得言语表达的策略,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片段3】
  师哪几段写的是“内举不避亲”的事?
  生第9~12自然段。
  师用心读一读祁黄羊举荐自己儿子的语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祁黄羊举荐自己儿子前也是经过郑重考虑的。他的举荐让悼公十分惊讶。
  师悼公惊讶的是——
  生祁黄羊竟然会举荐自己的亲生儿子。
  师祁黄羊举荐自己儿子担任中军尉的消息传出来,引起了朝中大臣、晋国百姓、解狐家人、祁府家丁的诸多议论。他们会怎么说呢?
  生(扮“朝中大臣”)真没想到祁大人会举荐自己的儿子来担任中军尉,这会毁了他一世英名啊!
  生(扮“晋国百姓”)祁黄羊举荐自己的儿子担任中军尉,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生(扮“解狐家人”)祁黄羊明知道我家大人卧病在床,先举荐我家大人,再举荐自己的儿子,真是欺世盗名之徒。
  生(扮“祁府家丁”)放眼当今晋国上下,也只有我家公子能担当此任了。我家大人身正不怕影子斜,才不怕小人说短道长。
  师这些议论祁黄羊当然都想过。但是,他有自己的举荐理由。
  生祁黄羊只考虑谁更适合中军尉这个职位,根本就不怕别人说自己有私心。
  师既然祁黄羊一心为国,也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为什么不先推荐自己的儿子呢?
  生我从“只有”一词体会到祁黄羊是在先举荐解狐,解狐去世后无人可举荐的情况下才举荐祁午的。他的态度是慎重的,又是无可奈何的。
  师祁黄羊说的第一句话里的“不能不”换成“一定会”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不能不”强调了国家的安危是最重要的,祁黄羊心中没有其他的想法,一心只想着国家的利益。
  师祁黄羊如此审慎地推荐中军尉的标准是什么呢?请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所以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师我觉得这部分后面还有内容可以续写。可以写对话。写谁与谁之间的对话较为恰当呢?
  生可以写晋悼公与祁午的对话。
  生可以写祁黄羊和他儿子的对话。
  生还可以祁午与反对他的人的对话。
  师好的,那现在你就是祁午,此时你已被父亲举荐为中军尉,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真怕自己不能胜任中军尉,辜负了父亲对我的信任。
  生我会奋勇杀敌,给父亲争光。
  生我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让那些不服气的人最终心服口服。
  师事实证明,祁黄羊的举荐是完全正确的。祁午担任中军尉以后,秉承父志,不断壮大晋国的军事力量,立下了汗马功劳。史书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军无秕政,为诸侯之选。”你能读懂这句话吗?
  生管理军务没有过错,是做诸侯的最佳人选。
  师如此看来,无论是祁黄羊“外举”杀父仇人解狐,还是“内举”亲生儿子祁午,都和四个字紧密相连“出以公心”。当时的晋国市井妇孺也用童謠赞美他。我们来读一读——
  生正人君子祁黄羊,心中有数识贤良。量才录用仇人举,人尽其才荐其郞。各得其所多善政,治国安民百姓康。德高望重人人仰,大公无私美名扬。
  学习《祁黄羊》一课,理解了文中人物的言语,达成了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后,还不算完成教学目标。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不是只追求准确答案,而是将学生的表达置换为不同的角色思考,并据此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实践,掌握语言表达方法,并学会从多个角度、以不同的身份思考人物表达,升华了自己的语言表达。
  理解是内部生成,运用是外部生成。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适宜的言语生成环境,学生就会认真倾听,快乐表达。当他们真正知其人,自然能为之代言。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音乐素养。创设适宜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兴趣;挖掘音乐蕴含的情趣,让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的内涵和魅力;触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情感,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鉴赏情境情趣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需要在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学习,深化情感体验。  一、情境:鉴赏的
期刊
“假如你在黑夜中迷失方向,我愿为你擦亮星光”——江洪春  公元2010—2011的岁末年初,我们来到了济北小学,观摩了2节习作教学课,聆听了江洪春老师题为《习作因生活而丰盈,生活因习作而精彩》的讲座。江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既有他对人生的经验和感悟,更有他对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有做法,有思考,有体验,有感悟,有理论表述,也有实例佐证,充满了教育智慧,我受益匪浅。  江老师的讲座,我在三
期刊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幼儿掌握词的多少,理解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质量,词汇越丰富,语言就越充实生动。因此,我们我们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幼儿积累和丰富词汇言语发展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幼儿期丰富幼儿词汇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必经之路。那么应如何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的语言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期刊
摘要:品德课程的基本意蕴是德性生长,品德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基础之上,引导他们在主动建构中自然生长道德、规范与价值。教学中,可激发已知,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建立新知,让学生趣味生成技能;深化认知,让学生自然生发情感。  关键词:德性生长建构概念生成技能生发情感  品德课程的基本意蕴是德性生长,品德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基础之上,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学业拖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吉世印等人编制的《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量表》和自编的《物理学业拖延简易问卷》对27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在因果兴趣和理论兴趣上显著高于女生,且男生的物理学业成绩显著的高于女生,进一步研究发现,性别、物理学习兴趣及学业拖延与物理学业成绩相关,且因果兴趣、学业拖延和性别对物理学业成绩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物
期刊
(云南省文山州第一中学 663000)【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或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或认真改进教学策略;或注重学生实践等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 教法; 实践能力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强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从宏观上来讲有利于提高新一代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高
期刊
摘要:在《“别时容易见时难”:增补内容的教学思考》一文中,张赞老师认同和提出的关于“增补内容”的案例性建议、一般化观点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值得商榷。教学多项式整除(因式分解)问题,要对学生的解法做出自然、深入的点拨,而没有必要补充多项式带余除法。考虑到更多学生的学习能力、负担以及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要求,课标对一些课程内容做了删减是适当的。面向全体、指向育人的数学教学并不仅在于教学内容的多少与增删,
期刊
摘要:以“利用评价引领教学”为主题,制订观察量表,对《Then and now (Grammar time & Fun time)》一课进行课堂观察。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三维目标是前提;双向评价是保证;生成教学是  体现。  关键词:课堂观察评价任务评价信息预设生成  一、观察背景与主题  (一)观察背景  近年来,我校一直尝试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研究评价对教
期刊
“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把握信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特征,关注信息的应用。通常教学这一课时,笔者会利用具体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分析典型例子,从中归纳信息的含义;然后继续呈现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信息的特征……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太好:新课学习阶段,学生的表情常常从满怀期待逐渐变得意兴阑珊;反馈练习阶段,学生多数不记得信息的特征有哪些,需要翻书……  
期刊
摘要:“言”通过“象”来表现“意”,“意”也要通过“象”来“言说”。理解了文本形象,也就等于抓住了言意转换的关键。理解文本形象,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整体把握,感知文本形象之“形”;二是深度理解,领会文本形象之“神”;三是拓展想象,品悟文本形象之“韵”。  关键词:文本形象形神韵  魏晋时期的王弼认为:“象是实现言意转换的桥梁。”也就是说,“言”通过“象”来表现“意”,“意”也要通过“象”来“言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