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30年岐黄路:父亲的草原我的星光

来源 :知音(月末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扈盛教授,担任20多支中国国家运动队医疗康复主管。扈盛父亲扈克文教授是有着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医,父亲希望把医术传授给他,父子俩从对抗、怀疑到认可,经历了30年曲折漫长的道路。
  父亲四次中风,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在背后默默地看着儿子。扈盛在父亲的期待中终于崛起!

见证中医奇迹:儿子是如何信服父亲的


  1996年9月底,扈盛正在北京医科大学进修,突然得知父亲中风。他星夜往家乡武汉赶……
  扈盛,1971年出生在武汉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扈克文教授是武医宗师郑怀贤的大弟子,是武汉体育学院医院首任院长;创办了武汉体育学院健身药厂,开发“麝香舒活精”,录入中国药典,获得第二届国家发明奖铜奖;主持国家体委重点课题“中医治疗半月板”,被誉为中医发展的重大突破。
  扈盛打小时候起,父亲便要求他每天站桩,站久了,他就烦,偶尔会偷下懒,跑出去跟同伴玩耍。
  1989年,扈盛高考估分不错,打算报考华中科技大学或武汉大学计算机等理科专业。父亲却要他报考湖北医学院(现武汉大学医学部)运动医学专业。父亲想叫他学医,敬畏父亲的他不敢反对。
  上大二时,扈盛常在家温习解剖学。父亲从俄罗斯讲学归来,问:“我来考考你,骶棘肌在哪里?”扈盛伸手在父亲背部的脊柱两侧一捏。“前锯肌在哪里?”扈盛又在父亲的背上肩胛骨上方一揉。父亲说:“你还必须熟知每一块肌肉的特性。”
  大四,扈盛开始实习。有一次,一位老教授骑车时摔伤,拍片显示为股骨颈骨折,不愿动手术,最后找到扈克文教授。
  扈克文叫上扈盛一起出诊。老教授已受伤两天,躺在床上呻吟。扈克文一番观察后,左边捏捏右边按按,开始治疗:伤腿往外展放,脚尖向上,一条绷带缠在床头,作为简易牵引。老教授一阵疼痛后,立马感觉好多了。接着,扈克文轻描淡写地下达医嘱:安心卧床60天左右,就可以了。扈盛站在一边,从头到尾心惊肉跳、冷汗直冒。
  回去的路上,他提出质问:“课本上教的治疗方法,首先必须对准骨折部位,后以钢钉之类固定。可您不但不让骨折部位紧密扣合,还把它们牵引拉开了。病人卧床也会挪动,骨折部位会不会错开?”父亲泯然一笑:“会好的,你看著就行了。”
  两个多月后,老教授下床行走。后复诊,病人骨折部位完全愈合,没有发现股骨头坏死迹象。类似治好的病例还有多起。扈盛之前对父亲的治疗方法还有点不以为然,现在不得不刮目相看。
  扈盛大学毕业后,考取母校运动医学专业谢雪峰教授的研究生,父亲有空仍叫上他一起出诊。武汉理工大学一位老教授腰椎压缩性骨折,拍片显示,她的腰椎已经压扁了。治疗第一天,父亲把两刀草纸垫在老教授的腰下,嘱咐她不要乱动。这叫反弓位固定。第二天,父亲观察骨折部位后,让老教授翻过身来,进行推拿。扈盛大吃一惊,急急把父亲拉到一边说:“骨折早期禁止按摩的啊!”父亲剜了他一眼:“教科书上说不行就不行了?”扈盛只得噤声。事实证明,父亲的治疗效果很好:老教授卧床个把月之后,就开始下床活动了。
  1996年,扈盛读硕士时,去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大学医学部)进修,指导老师是时任北京医科大学校长的我国现代运动医学奠基人曲绵域教授。扈盛跟着曲教授坐诊,为蔡振华、郭晶晶、高峰等体育界知名人士动过手术。
  此次进修,扈盛的目标是报考北医大博士。就在他备考的节骨眼上,父亲因过度劳累中风了。

父爱殷殷:那双深切的眼睛看着他


  扈盛赶到武汉陆军总医院,看到病床上的父亲人事不知,根根白发和憔悴的面容是那么显眼,他潸然泪下。此刻,他才意识到父亲老了。
  扈盛和母亲等亲属轮班照料父亲。一周后,父亲终于醒来,示意他回北京继续学习,别耽误学业。
  扈盛暂时放下读博计划,入职武汉体育学院。一放下工作,他便马不停蹄地赶到医院照料父亲。半年多过去,父亲病情好转,渐渐恢复语言能力,希望扈盛继续攻读博士,并牵挂他个人问题。得知扈盛与大学同学胡亚哲相爱后,父母都开始催婚。
  2002年,扈盛有了女儿。他还考取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工程学博士,师从闫玉华教授。在运动医学临床手术时常用到生物材料制品,如人工韧带、人工骨等,所学知识为他后来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6年,扈盛进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在常江教授创立的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攻皮肤、骨骼、软骨的组织再生和修复。2008年,扈盛进华中师范大学工作后,相继发表了5篇SCI论文。2009年,38岁的扈盛被评为教授。
  2010年夏,一位年仅19岁的海军工程大学女生从3米多高的楼上坠下,第二腰椎关节爆裂,检查发现她第二腰椎压缩程度70%,一块爆裂的关节碎片卡在椎管里,紧挨着神经根。这是很凶险的情形。治疗过程中,哪怕发生一点点偏差,那块卡在椎管的关节碎片就会刺穿神经根,后果难料。
  两家大型三甲医院的骨科医生迟迟不敢施行手术。一周后,女孩的父母抱着一丝侥幸心理,一个劲地恳求72岁的扈克文教授。此时,扈克文教授已经三度中风,话说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简短。
  看过女孩的片子和伤处,深感棘手的扈盛向父亲投去征询的眼神,父亲说:“你来治。”和父亲简短探讨几句后,扈盛为女孩施行第一次推拿治疗。他细细感知女孩的腰椎压缩状态、爆裂状态和碎片位置,小心翼翼地用手法将女孩的第二腰椎一点一点往上推。这样的治疗,整整持续了五周。
  一个多月后,拍片结果显示,女孩骨折的腰椎部分复位,碎片也减小了。女孩小心翼翼地下了病床,甩开母亲的搀扶,站起来,一步步走起来。
  扈盛见父亲眼中含泪,这表示父亲认可了他。
  2014年,扈克文教授第四次中风,不省人事,医院下达了几次病危通知,扈盛去看望父亲,父亲不能说话,但专注地听他和家人聊天。   扈盛从小就跟女儿讲爷爷的故事,女儿说长大也考医学院。爷爷听得很仔细,高兴了就激动地哭。
  生命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终有一天,这河将带着天光云影,流向最后一段路。扈盛知道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恨不得把毕生从医心得都传授给他。
  不久,扈盛进入武汉体育学院医院担任副院长、健康学院副院长。他敏锐地意识到中老年人运动康复需求越来越多,传统中医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两次紧急治疗,令扈盛的名声不胫而走。
  2015年4月,一位摔跤专业学生肩关节脱位,送往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四名骨科医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花了两个多小时,也无法徒手完成复位。一位医生给扈盛打求助电话,扈盛驱车赶到。
  病人躺在手术台上,扈盛查看其伤情后,左腿抵住手术台,右腿抵住他的肩关节,突然猛地一声大吼。前前后后不过40秒,只听到那位学生的肩关节发出轻微的一声“咔嗒”,成功复位了!
  2016年初夏,一位搏击老师腰部扭伤,去一家康复中心做推拿,当时觉得缓解不少。不料在回家路上,疼痛再一次剧烈发作。扈盛接到电话后,立即去停车场把这位老师搀出车外,叫学生把这位老师扶到诊室躺下,只用几分钟便剥离了这位老师扭伤的肌肉,又以手法进行松动。这位老师翻身下床,撂下一句“谢谢”后,就与一帮同事聚会去了。
  很多次神奇的治愈,让扈盛名声大振。同样一种病,西医一把手术刀收费几万,中医一双手却只收费几百元,找他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

30年岐黄路:父亲的草原我的星光


  2017年3月,扈盛创立了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研究中心。从2018年起,扈盛和团队担负起40多支奥运项目国家运动队的医疗保障,扈盛亲自担任20多支中国国家运动队医疗康复主管。
  2019年12月12日,在一场简单庄严的出征仪式后,扈盛带着6名国家队队医,从武汉奔赴外地的一个集训基地,开始封闭备战东京奥运会。
  国家女子曲棍球队经历千辛万苦,才斩获奥运入场券。这个运动项目的集训运动量非常大,医疗康复任务也非常繁重,要防范近乎极限状态的训练损伤,考验一支医疗组的能力和水平。
  好在,扈盛和团队有多年为国家队服务的经验,几名运动员的突发损伤都得到了及时处理。
  2020年1月中旬,女子曲棍球队邀请一支外国国家队,进行了一场友谊比赛。谁也想不到,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年三十,體育总局下发了一份严格的防疫方案。扈盛在内的七名医疗小组成员既要保证队里的训练任务,又要全力以赴保证安全。
  集体训练必须在不戴口罩的情况下进行,体能训练只能在相对密闭的健身房进行。加之交通运输中断,导致常用药物储备不足。无论多难别无选择,在中心领导的指挥下,扈盛带领大家严防死守。
  1月25日,一名主力运动员突然发热。在紧急采取了隔离措施后,扈盛立即对这名发热队员采取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并反复叮嘱其他队员立即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十几个小时后,这名队员的体温恢复正常。全队上下终于松了一口气。
  谁知又有第二、第三个队员、第四个陪练、第五个队员相继发热,一场又一场严峻的考验接踵而来,这是扈盛从医20多年来最为艰难的时刻。他细细回忆和检查队里集训的各种细节有无疏漏,同时陷入艰难的抉择:是继续隔离观察,还是立即送往医院?往医院,队员会因为隔离观察和治疗时间太长,无法正常训练。扈盛深感责任和压力巨大。
  领队和主教练心急如焚,正在忐忑地等待医疗小组的建议。扈盛一边安排隔离的队员服药,一边冷静地回应:“情况还好,你们正常训练吧。”主教练继续去布置训练,扈盛转身时眼泪一泻而下。
  所有的压力,都必须由扈盛来扛。一旦他的判断错了,队员感染了新冠,这支优秀的国家队不但损兵折将,也可能断送征战东京奥运会的征程。
  扈盛家在武汉,妻子、女儿、母亲和长住医院的父亲,多数亲朋好友都在武汉。他家所在的武汉体育学院住宅区,发现多例新冠病人,其中一例病人和他同住一个门栋。他妻子平时容易感冒,女儿还剩5个月就要参加高考……因此,疫情期间的每一个消息,都会剧烈撞痛他的心。
  这一切让扈盛心乱如麻,不敢多想。他一次次深呼吸,告诉自己一定要保持镇定。
  2月12日,几名队员隔离十天之后,扈盛做出了结论:他们只是普通感冒发热,不是新冠肺炎。
  他和几位队员一道走出隔离区,迎接他们的是一张张无比欣慰的脸,还有深埋在心底的一阵欢呼。
  当晚,扈盛和大家一起,心潮澎湃地看了中国女篮在更衣室里的怒吼。多年来,他第一次哭得大吼起来。他庆幸,一支优秀的国家队保全了。那一刻,他心里充满了悲壮感。
  好在家人也都平安无事。2020年夏,扈盛的女儿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他带着女儿,去医院告诉父亲这一好消息。父亲很激动,很开心,连咳带笑。
  父亲虽然说不出话来,但扈盛从父亲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里似乎读懂了一切。父亲从当初的怀疑、期待到认可他,目光里有一份欣慰和信任,好像在说他的血脉、医术和精神有了传承,他放心了。
  编辑/胡平
其他文献
小镇青年许祎因为在武汉没有房,相亲接连失败。要恋爱,先买房!可许祎手中的钱,也只够在三环外买半套房。正当他愁苦时,女孩苏玉钗在网上发帖众筹房子。于是,爱情为房产所累的两个单身男女,住进了同一套房子……众筹半套房:两个“爱情病人”同一屋檐下  2016年4月的一个周末,许祎如往常一样在武汉的房产论坛里闲逛,看到一则众筹买房的帖子。发起众筹的,是一个叫苏玉钗的女孩,众筹金额为25万,贱卖武汉南湖片区一
19岁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创业、颜值高气质好的伊丽莎白·霍姆斯曾经怀揣着要改变世界的理想,希望成为像史蒂夫·乔布斯那样的业界传奇。那一年她创办了Theranos,一家售卖“验一滴血即可知全身病”概念的独角兽公司。  霍姆斯向全世界推广的点子是,在未来的医疗产业里,化验流程可以变得令人难以想象的简单。依靠Theranos研发的验血设备,只需要采集患者的一滴血液,即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多项生理指标,而且其成本
航天专家潘厚任保存了很多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东西:一所中学孩子们的打分表,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孩子们画的画,还有各地学生写来的信。在信里,有人问候他的身体,有人请教他问题,比如“近地轨道空间将来会不会有饱和的趋势”。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这位退休研究员,曾参与过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现在,他的职业成就感来自另一个领域。  81岁的潘厚任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
三年困难时期,村前的河岸上种了好多大白菜,大白菜成熟后圆鼓鼓的,非常喜人。这天,队里安排老王和林一峰去市里卖大白菜。  平日里,大伙儿进城办事都是摇船,这次也不例外。大白菜装了满满一船,船很沉,虽然天很冷,但两个人都摇得出了汗。几个小时后,船进了市区。就在这时,河面上突然蹿出来一条船,砰地一头撞了过来。老王见势不妙,急忙用篙子去撑。可没想到,对方船上一瘦一矮两个人,拉着老王他们的船不肯放,非要叫他
银行的催收员,是信用卡透支人员眼中的“杀手”。但催收员冯明义不仅没有收到账,还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倒贴了进去——无奈:催收员拿自己积蓄填坑  2016年10月的北京,干燥而寒冷。冯明义像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刚坐定,就看见他的上司刘主任走过来。冯明义知道这是有新任务要交给他了。  3年前,冯明义应聘到这家信托金融公司,成为一名为银行讨债的催收员。  催收员,是所有信用卡透支人员眼中的“杀手”。如果你
外村人敬重陈家河人,除了陈姓家族讲义气,还因为陈长手。在他们眼里,陈长手是个好官。来往京城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陈长手的。大家知道他官居四品,手握镇马鞭,有挡万夫之勇。传言,他跨下骑着一匹白战马,手挥钢鞭,冲入敌阵,如风扫秋叶。到后来,对方马匹一听鞭响,就掉头而逃。  京城人谈云麾使,唱书一般。不由你不想听。  云麾使的镇马鞭,不用说太多,就两个字:厉害。可让全京城人敬畏的却是他从战场上回来后拥有的一
2018年12月22日,印度尼西亚西部巽他海峡发生大海啸,造成约430人死亡,150人失踪, 1500人受伤。灾难发生后,印尼政府立即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搜救并安置灾民,各地救援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40岁的索利哈是万丹省芝勒贡市一家超市的导购员,灾难发生后,她与三个好朋友一起驱车抵达灾区,将某伊斯蘭妇女慈善组织募捐来的衣物转交到灾民手中。转交完衣物后,索利哈建议:“咱们应该在这里拍一张照片发
河中救人  早年间,泾县桂山村里有位生意人名叫叶志平,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可谓富甲一方。这年五月,他听说千里之外的丽水城,是个非常大的药材集散地。于是他收购了一批泾县一带特有的药材,千里迢迢地运往那里,打算卖出一个好价钱。  这天傍晚,叶志平领着十多位伙计,终于到达了丽水城,在一家名叫“缘来聚”的客栈里歇下脚来。不料,一连找了三天,他都没能寻到一位愿意出大价钱,买下药材的商家。  第四天上午,叶志平
编者按:  他们是祖国和人民忠诚的儿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保卫世界和平、维护国家主权,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血与火的战场,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人生华章。本刊编选杜义德、李正夫、刘伟、贺应芳等革命战士在烽火岁月里的战斗故事,以飨读者。  晚年的杜义德,常常想起1947年8月24日在汝河边的那个黎明。他常念叨着:“肖永银能打仗!”“尤太忠能打仗!”“李德生能打仗!”“我们六纵又打胜仗了!”  这时
在飞往柬埔寨的登机口,一个三十几岁皮肤黝黑的男子,掏出手机,编辑了一条短信:工友们请放心,我没有跑路,我会尽早回来的。按下发送键后,男子背起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行程。  这个男子叫吕安湘,是个小包工头,年前接了一个工程,谁知召集了一班兄弟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后,房地产老板卷进了一起贪污案,人跑了,工钱也没影了。眼看年关将近,那班跟着吕安湘干的弟兄们急着拿工资回家过年,天天堵在吕安湘家门口,把他急得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