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回归本位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clepr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复兴论——公共儒学的进路》,邓曦泽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56.00元。
  近代中国蒙侮不断,国人对外侮的感觉和认识不断变化。鸦片战争之后一段时期,虽然国人认为科技不如西方,但仍然保持了典章制度(即政治、文化)的自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鸿章语)。但这种自信在甲午败北后迅速崩溃,疑古反古风潮遂起,于是,国家衰败的责任便追究于政治(甲午战后到新文化运动前),再追究于文化(新文化运动时期)。
  当国家衰败之责被最终归咎于文化之时,我们的历史文化(或日传统文化、中华-%4g)就被视作国家前进、民族复兴的累赘,甚至障碍,进而要打倒之。由于当时中国现实的窘迫,国人无法为历史文化的价值提供好的证明,于是,历史文化花果飘零,让以之为精神魂魄者丧魂落魄,痛不欲生,如王静安便自沉于昆明湖。但同时,并非所有人都听任历史文化的崩塌,也有不少志士仁人挺身捍卫斯文,首当其冲者乃梁漱溟,而后继者络绎不绝,代表便是现代新儒家一系。
  对于历史文化,反古者认为它不具备什么功能,即它没有用,不能支持民族复兴,故应打倒。卫道者与之相反,认为历史文化具有某些功能,能支持民族复兴。但是,无论反古者与卫道者观点上的差异有多大,他们的基本思路都是一样的,即都是从功能角度考察历史文化。由此引发一个根本性问题:历史文化究竟具有什么功能?或者这样发问:历史文化究竟有什么用?
  国人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使命,而民族复兴又不仅是世界视野的,也是历史视野的,这双重视野意味着中华民族需要以自己的思想来为民族复兴提供支持。因此,就必须考察历史文化究竟能为民族复兴提供什么样的支持,而国人也纷纷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且答案不断翻新(如中体西用、内圣开新、中西会通、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等),以证明历史文化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功能与价值。
  在纷纭的主张中,邓曦泽的《文化复兴论》所提出的方案独树一帜。邓曦泽认为,关键不是要向历史文化追加它本来没有表现出的功能,而是应该发挥其本有功能。如何论证历史文化的本有功能呢?《文化复兴论》给出了一个简单而有力的方法论:“问题十方法 效用”,其基本含义是: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寻找方法以解决问题,实现目的,而其关键就是要考察方法的有效性。这一方法论用到“历史文化有什么用”这一问题上,则是:人生活着,总要寻找方法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生活问题与方法古今变迁很大,而有些问题则是古今都需要面对的,有些方法也是古今都需要运用的,历史文化包含了这些共同的老问题与通用的老方法,所以,它有不可超越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就具有不可超越的重要价值,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共源与公共交往平台的重要构成。
  如何理解历史文化乃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共源与交往平台呢?邓曦泽举的例子饶有趣味,他以筷子和《论语》这两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为例,阐释了历史文化的本有功能。大多数中国人吃饭都用筷子,但对筷子提供的交往功能及其蕴含的文化积累却习焉不察。不过试想一下: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各个成员习惯使用的饮食工具不同,甲要用叉子,乙要用刀子,丙要用汤勺,丁要用筷子……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这个家庭就会为组织饮食、为成员提供不同的餐具而增加许多成本,交往起来就会困难很多。如果各自长期坚持使用自己的工具,那么,甲就喜欢把食物做成块状的薄片,乙就喜欢做成厚片,丙就喜欢做成羹状……如果满足了甲,则为乙、丙增加了麻烦,如此等等,交往成本便剧增。这种交往成本不仅表现在同代人的交往之中,也表现在代际交往之中。如果上代人与下代人使用不同的餐具,代际交往成本会增加。很容易想象,如果父亲用筷子,却教子女使用叉子,子女以后也使用叉子,不但首先会因为父亲需要学习叉子而增加父亲的生活成本,并且,以后父辈与子辈的交往也会更麻烦。如果代代沿用并常用筷子,筷子就成为人们的公共交往平台,不但同代交往会方便,代际交往也更方便。如果理解了筷子解决生活问题、促进公共交往的方式,就很容易理解《论语》这样的经典乃至历史文化发挥促进公共交往的方式。可以这样譬喻,历史文化就是由各种各样的“餐具”组成,通常是不同“餐具”针对不同对象(即不同方法针对不同问题),也可能多个“餐具”针对同一个对象(即多个方法针对同一问题),一个“餐具”针对多个对象(即一个方法针对多个问题)。所有这些“餐具”促进公共交往的方式都与筷子一样。当人们在公共交往中面对某些问题(不是全部问题)时,这些“餐具”就成为这些问题的公共交往平台,从而可以减少人们的分歧,降低交往成本,促进公共交往(P190-193)。
  从“筷子”这一譬喻还可知,稳定的历史文化尤其是稳定的经典。不仅有促进交往的功效,而且有助于文化积累与传统形成;同时,文化积累、传统形成也有助于交往。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稳定的经典使人们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对后代进行教育,使人们在基本问题上都掌握相同(或相近)的基本方法,从而使交往更有效;另一方面,因为经典的稳定,交往的有效,使经典中蕴含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方法更能在各种公共交往中以活生生的生活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在日用人伦中就能够理解经典的某些含义(这种理解主要是日常的理解),于是文化积累以及传统形成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而促进了公共交往(P193-197)。
  那么,历史文化促进公共交往的这种功能是否重要呢?——当然重要。社会秩序的建设、对和谐社会的追求,都是在公共交往角度思考的。如果不进入公共交往,个体如何思想和行为并不重要,而一旦进入公共交往,个体如何思想和行为就变得非常重要起来。
  邓曦泽从生存结构出发,从个体生活到公共交往,都以严格的方式论证出历史文化促进公共交往的功能。这种功能不是后人追加给历史文化的,而是其本有的,是其几千年来一直发生着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发挥历史文化的本有功能与价值,让它继续解决我们仍须面对的老问题,而不是苛求它去解决西方挑战所提出的新问题,“历史文化以前干什么,现今和将来还是尽可能让它干什么”(P39)。邓曦泽将其解决“历史文化有什么用”这一问题的方案概称为公共儒学进路,强调以儒学为主的历史文化的公共性。公共儒学进路没有向历史文化追加功能,而是揭示其本有功能,故可以说,它让历史回归了本位——这才是真正的本位,而内圣开新这样的思路根本不可能回归本位。并且,运用这一进路,邓曦泽重新解释了秦汉大一统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困局,对历史多有发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根本上讲,乃是为中华民族建设一个广泛认可的、基本的、稳定的、有效的思想共源,为中华民族建设一个相应的公共价值系统与公共交往平台,并促进中华民族公共精神的形成。而近代以降,历代政治家试图破解文化困局。也是要为中华民族建设一个基本的公共交往平台,避免“一般国民都无所适从”的生活困境(孙中山语)。不过,对于如何利用历史文化的具体思想来应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文化复兴论》则只给出了一些基本思路、操作方法,如“文化复兴任务表”(P383),以及一些范例,但未作全面讨论。当然,一本书只能完成有限的任务,对这些应用研究,尚需继续。
  邓曦泽说:“其实,对于‘历史文化有什么用’这一问题,本书的解答不过是重新肯定、展露了历史文化的本有功能,本是最无创新可言的,但由于甲午战争以降各种歧出思路的纷扰,尤其是内圣开新思路的弥漫与遮蔽,它反而成了最具创新的解答。因此,本书的解答可谓最无创新之创新。”(P405)然而,由于近人思想的误区,致使国人漠视或遗忘了历史文化的本有功能与价值,却试图向之追加其他功能,进而导致如此后果:一方面,国人不重视历史文化本有功能的利用与建设,使其本有功能萎缩,中华民族的思想共源与公共交往平台日渐狭小、精神家园日渐荒芜,也就使得历史文化的公共性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在新儒家内圣开新的思路下,历史文化也根本没有表现出可以开出现代性的功能(P405)。时下,文化复兴已为官方与民间主流广泛认可,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指出历史文化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一认识切中了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远比现代古典学提出的各种主张高明得多,真可谓拨乱而反之正。
  的确,是斯文回家的时候了!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理论部
  (本文编辑 王正)
其他文献
从一篇新发现的赵树理佚文谈起。    《进入高级社日子怎么过》是笔者新近发现的一篇赵树理佚文,两千余字,发表于1957年6月25日《河北日报》第二版。以往各版本的赵树理选集、文集,及2006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赵树理全集》,均未见收录。倒是在这些集中的其他文章里,赵树理对这篇短文念念不忘。尽管事隔多年,他还两次提及此文(赵树理提及这篇佚文时,用的标题是《进了高级社日子怎么过》。)。第一次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动物保护和素食,常常在各种讨论中成为紧密相关的主题。素食主义者们多同意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具有暴力的、虐生的、奢侈等诸多劣性,有悖于动物保护、女性解放甚至人类平等。批判传统饮食文化和保护动物是素食主义理论与实践上的两个重要支点。《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一书阐述了不少素食的好处,对以往的一些误会做了解释,为素食主义者塑造了新形象。作者蒋劲松先生自我介绍是一位素食者。  全书从科学与
基于让受邀赴韩访学的亚洲各国学者更多了解韩国的历史,培养对韩国文化传统的好感,增进彼此的交流与理解的目的,韩国“SK”集团属下的“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每年都要组织三次“韩国历史文化旅游”活动。其中,第二次文化旅游活动一般安排在每年的四月份,地点是距离首尔约两个小时的车程的忠清南道,时间为一天。活动的项目有四个:游览瑞山市云山面龙贤里的瑞山摩崖三尊佛像;凭吊礼山郡德山面柿梁里的忠义祠;参观德山面境内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以下简称“《前沿》”)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学术报告。《前沿》以及时、集中反映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代表性、前沿性成果,展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和学术进展为根本宗旨。《前沿》2008年卷今年3月正式出版。  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前沿》2008年卷“特别推荐”栏目转发了习近平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京都居住   上篇拉拉杂杂,概述王国维26岁之前与日本国、日本人之间密切联系的读书生涯。之后他持续问学于藤田先生,还陆续认识几位日本朋友、同事,不再赘述。追溯远因近因之后,把焦点放回自辛亥年底起,王国维在日本京都的生活。 罗刘王三家人逃到日本后。落脚地为京都田中村。罗振玉弟弟罗振常一家也于1912年春天来到京都田中村同住。之后这几家又各自搬迁他处。那么,罗振玉及王国维在京都的几个住处,究竟位于
一    据说,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讲故事的人,是斯坦福大学的朱迪斯·布朗教授。身为历史学者,布朗长期耕耘的领域是文艺复兴,尤其专精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研究。这本题为《不轨之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修女》,就是布朗运用教会法庭档案、私人笔记,借鉴心理学、人类学等方法完成的一部心态史学著作。  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首要的原因是论题。它所讨论的主题同时跨越了历史学、宗教学、法律
陈乐民老师驾鹤西归,已有4个多月了。作为他长期关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年轻人”之一,我一直想写点什么。但及至“落笔”,却又不知道该写什么,只是心中隐隐的酸楚。也许,我心中的陈老师太过“立体”了,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视角”,没办法用文字与人清晰地言说。想起陈老师生前的教诲“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去读些书”,这段时间里,我重读了他的几本随笔,包括《春泥集》、《书巢漫笔》、《文心文事》、《过眼小辑》
近年来,关于学术规范与科研诚信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界、出版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出版了一些部头不小、理论性也很强的著作。但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理论普及于学子后生?如何让学子们掌握这些道理?  “条条大道通罗马”。因此,有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专家讲座、专门课程等,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深入浅出的小册子。  关于小册子在普及知识、推广理论上的巨大功用,历史上不乏其例:外国的,如美国革命
谈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业内人士常有“边缘化”的感叹。其实,非止此类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有如此境遇,其他各行业举凡处境较为尴尬者,此类评价亦常可闻见,如传统戏曲之于文化领域,股票证券之于经济社会等等。有危机自然要设法改变,相关人士纷纷提出应对策略。然而,诸多解决之道相对比,希望外界因素加以干预的大声疾呼,终究不如内部的积极变革更加切实而有效。个中道理明白不过,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那儿摆着。  令人
2007年3月16日《环球时报》(第1373期)第14版发表了一篇文章《ThickSkin一定是“厚脸皮”吗》,对英语惯用语thick skin的翻译进行了辨误,目的在于指出翻译要避免语义的“假朋友”,该文作者陈德彰教授举了一个例子:    原文一:To be a statesman,you need a thick skin,  译文:做个政治家,你需要一张厚脸皮。  陈德彰教授认为这种翻译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