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素食主义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1213c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动物保护和素食,常常在各种讨论中成为紧密相关的主题。素食主义者们多同意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具有暴力的、虐生的、奢侈等诸多劣性,有悖于动物保护、女性解放甚至人类平等。批判传统饮食文化和保护动物是素食主义理论与实践上的两个重要支点。《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一书阐述了不少素食的好处,对以往的一些误会做了解释,为素食主义者塑造了新形象。作者蒋劲松先生自我介绍是一位素食者。
  全书从科学与科学之外双重角度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非科学的意义,科学与宗教和传统的关系等,要破除唯科学主义,提倡科学应该为人类生活服务,并与宗教展开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类心灵的自在逍遥。其两大落脚点就是素食和佛教。不过老实说,对作者的很多观点我都不敢苟同,尤其是书中对素食主义的几项赞美。
  关于素食的论述主要集中于该书第三部分“建设天人和谐的美好家园”。由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的鲜明观点:素食和动物保护是“天人和谐”建设“美好家园”的必经之路,甚至是唯一途径。保护动物权利可以拯救人类的心灵,而肉食文化“是人类对于动物最常见、最普遍的制度性迫害”,因此素食革命必将意义深远。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关于素食构建了许多误解和偏见,甚至扭曲了科学”(《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第110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所以批判传统的肉食文化是倡导素食的必然选择。
  
  关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批判中国传统饮食习惯是作者声讨肉食文化,赞美素食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见于《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一文。作者认为,传统饮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却存在一触即发的重重危机。中国饮食文化过度感性化、身体化、,存在种种丑陋的表现,可以称作是“丑陋的口腔文化”(第152页)。国人在美食的诱惑下变得残忍而麻木,而酒文化则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和生活的勇气。认为好吃好喝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所以中国缺乏追求形上超验的本土宗教,也缺乏系统发达的近代科学文化(第151页)。超越传统口腔文化才能努力向上、探索心灵奥秘,复兴民族文化。因此,素食主义可以救中国。
  我觉得这些观点很偏颇。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想传统、生活方式一致的,是一种极具地方性特征的文化。从整体范围讲,它不仅与中国古代的哲学传统密切相关,也符合中国地广物博、民族众多的地理和人口特征。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天人合一,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传统饮食文化,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层面上,饮食文化就是人类理解、体会大自然的一种途径,是身体与精神的结合方式。对食材和烹饪方法的精妙掌握正是人们融入自然的证明,既有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又有充分的生存智慧。在掌握这些复杂关系的过程中,通过经验积累,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更加和谐、融洽。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不同的条件创造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风俗,也积累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大套知识和技能。这些相应的内容不仅构成了各种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且也是整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提到“几乎中国文化的所有智慧都与饮食烹饪密切相关”,对此,作者用西方人的观点作比,说西方人“吃仅仅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因此主要关心食物的营养,附加在饮食上的文化内涵并不很丰富”。但我认为,正因为如此,说明中国人善于从最日常不过的事物上触类旁通,用对自然的了解去指导社会生活。至于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且不说用餐礼仪复杂细致,法国、意大利均以美食著称,美国人也要在平安夜吃一只火鸡,应该不是因为那很营养吧。作者后文又提到中国“尊卑有序、主客和睦的礼仪来自进餐的规矩”(第151页),但我想,应该是进餐的规矩来自尊卑有序的观念吧。
  
  关于动物保护
  
  素食主义者的另一面大旗是动物保护,在道德的角度上强调和解释素食的必要性。“素食无论如何是可以帮助少杀害生命的,无论是动物和植物”(第161页)。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大站得住脚。首先,我认为正常的肉食行为无可非议。虽然人可以主动放弃自己的某种权利,比如食肉,但不能把是否放弃这个权利作为一项道德标准来要求其他人。第二,传统肉食用的动物基本上是家庭饲养的,而且在几乎所有地方都有关于宰杀饲养动物的规矩,例如在草原上,多产的母羊不能杀。猎户打猎,也有不杀怀孕的或带着幼仔的母兽的规矩。相比之下,机械化养殖和屠宰容易造成人对牲畜的麻木和残忍。第三,这个表述或多或少带有宗教色彩,类似佛教的“杀戒”。而绝大多数人遇到蚊子的时候还是要拍的,遇到蟑螂还是要踩的。
  《从餐桌开始的解放》一文更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素食主义的坚定立场。“在当今中国,基于动物权利的素食主义也许有过于超前之嫌,甚至常常缺乏作为辩论对手的资格……受到攻击、嘲笑、谩骂甚至迫害,是先知先觉者的宿命,但这是任何有价值的新文化为自己开辟道路必不可少的牺牲”(第160~161)。慷慨悲壮,仿佛素食者是世界上掌握更高真理的少数,而肉食必然是不道德的。在作者笔下,素食的宣传者、实践者遇到的责难通常是苛求,例如关于植物权利的质疑。如果强调植物权利是对素食者的过分苛求,那么素食者反过来指责“声称关心植物权利的人,连动物权利和素食都反对,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和伪善”(第160页),同样也是欲加之罪。第一,用植物权利反击素食主义的并不一定就主张植物的权利;第二,。反对素食不一定就反对动物权利;第三,素食者既然说植物是有待于进一步道德扩展的对象,那么肉食者怎么就不能先主张植物权利?第四,素食中追求某些食材或者模仿荤菜几近惟妙惟肖,难道不是隐含着口腹之欲过度的倾向?书中很多结论武断或者大而化之,没有给出更多的论述和证据。
  
  细节问题
  
  在论证素食有理的过程中,书中的某些细节值得商榷。作者在第151页写道:“酒文化的过度发达,同样往往让国人丧失了直面严酷而丑恶的现实的勇气和理智。不仅如此,国人过度追求感性享受的恶习,使得国人常常毫不顾及营养、卫生,最终走向对身体的戕害。”首先,把个体的酗酒行为归结为民族文化就很过分。中国诗人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也有“花间一壶酒”的细腻,而西方“酒神文化”下的那些人不也曾日日“会饮”?其次,说“国人毫不顾及营养、卫生”更有失公允。中国文化传统中还有与饮食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中医和养生文化。中医讲食疗、食补,对每种食物的性质以及与人体的关系都作了解释。几千年的历史证明这并非无稽之谈。很难想象,一个发达的饮食文化中完全缺乏营养与卫生的部分。
  作者还说:“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应对之策居然是撒开了吃,可见吃好喝好就是人生的意义。难怪中国缺乏系统发达的追求形而上超验目标的本土宗教,也缺乏系统发达的近代科学文化”(第151页)。我倒认为,能用“吃”来缓解面对死亡的恐惧,有什么不好呢?祭祀、庆典、节日时用美味来表达所需要的隆重、欢乐、祝福等各种情感,同时也满足了身体与感官的物质欲望,似乎不能由此说“吃好喝好就是人生的意义”。“吃”在这个场合总有着更深更丰富的意义,方法、姿态、内容往往是身份、思想和文化传统等的象征,先秦时期一些重要的礼仪就是在酒肉宴席中完成的吃的。“素食主义”不也是通过“吃”表达自己的主张?
  作者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畸形发展“从根本上说,恐怕还是宋明理学为了与佛道二氏争抢意识形态地盘,不遗余力地排斥佛道两教超越性的精微教义,从而将国人的身体化、口腔化推到极致造成的”(第152页)。这个推理同样太鲁莽了。且不说理学也讲过与佛道会通,至少它将“国人的身体化、口腔化推到极致”并造成了“恶劣”后果的推论要有证据。后文又提到“在揭批中国传统文化沉溺于口腹之欲,普遍不惜虐杀虐食动物的恶习时,不应该忘记中国大乘佛教素食的优良传统”(第152页)。这里说“普遍”不但有点夸张的嫌疑,而且普遍的肉食情况也说不上是“沉溺”、“虐杀虐食”的“恶习”。另外,佛教的素食是宗教原因,不适合与饮食传统作对比。
  在我看来,以传统饮食文化和中医为代表的地方性知识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保护动物权利也不只有“口腹之欲”这个“敌人”。南极的企鹅被千里迢迢地运往内地,黑猩猩、狮子、老虎被关在几平米的见不到太阳的小屋中,大象、黑熊被各种手段诱惑、逼迫表演倒立……这些是更迫切需要改变的。提倡素食主义大可不必非得悲壮地从批判传统下手。
  
  (本文编辑:李 焱)
其他文献
优雅的名字,简洁精辟的短语,容易流传,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在传播活动中为了达到目标传播效果,要将词语与词语组合得尽可能响亮,尽可能与社会流行趋势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比如是否合乎逻辑倒不是很重要。  可以先参照一些专业领域的典型案例:比如建筑领域,在现代主义四位大师中,密斯将自己关于建筑的见解和思想缩略为一句话: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柯布西埃关于建筑的重要意见是:“建筑是居住的机器”
问:孟社长,祝贺贵社出版的《中国海军三部曲》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我们了解到学苑出版社是以“弘扬和保护中国文化传统”为主旨的出版社,选题也主要是以民俗、民间文化、文物考古、收藏、中华戏曲、传统中医为侧重。怎么会做起海军的选题呢?  孟白:谢谢。这套书获得了2009年的“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这个奖是比较难的,因为这个奖主要是奖给文艺类图书的,而我们之前很少出这方面的书。正如你所说,我们出版社近些年
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作了大量抒情诗、叙事诗、歌谣和诗剧。其诗作曾在欧美广泛流传,后来更是传播到中国等亚洲国家。在朗费罗的所有诗歌作品当中,A Psalm of Life(一般译为《人生颂》)可谓是其传播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代表作之一,亦是其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作品。  《人生颂》汉译之事引起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固然应服务于“作文”,也应指向学生的“做人”,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下面笔者就以2021年苏锡常镇一模作文题为例来阐述如何以作文教学为抓手强化育人价值。其作文
我认为,6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10本书是: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版。  浩然:《艳阳天》(农村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柏杨:《丑陋的中
张竞生其人颇具传奇色彩。他本是哲学博士,但又被人称为“性学博士”,亦有学者称他为“中国第一性学家”;有人称之为“文妖”、“怪才”,但也有人称之为“先知”。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涉及美学、哲学、性学、文学、逻辑学、民俗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但他在所有这些领域一度都是一个边缘人。在上世纪70年代去世之后,又经过了近30年的时间,他一直声名不显。直到1998年,《张竞生文集》才得以出版。而在这之后的十
许仙:人妖之间    中国有四大民间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和“白蛇传”。这四大传奇以其不同的特点传递着我们民族对于人类生活中某一类现象的理解与表达。在西子湖畔雷峰塔下发生的那段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是几个传说中最富有“魔幻”色彩的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太特别了——它是唯一以“妖”为主人公之一的传奇,人妖之恋或许是它特殊魅力的一道闪光点,围绕着人妖关系这个主题会使人产生丰富的想
《资本主义的失败:08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沈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28.00元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的那一刻起,它就从未停止过扩张的脚步。在过去的历史中,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欧洲的一隅到美洲、亚洲以至整个世界。它将农业时代远远抛离历史舞台的中心,还在与社会主义的对抗中,让苏联解体了。整个20世纪似乎是资本主义的世纪。  美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2010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六,移动电视中播放了这样一条消息:当天,去医院精神神经科就诊的心理疾病患者是去年同期的3倍,这些患者大多患有抑郁症。据分析,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受到大量信息的刺激,激起攀比心理,由此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这条新闻不过是众多现代社会病的表征之一。现代社会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给人们构建了宽阔的互联网空间;但是当人们有了巨大的生活空间的时候,自我的内在确定性却格外缺
从一篇新发现的赵树理佚文谈起。    《进入高级社日子怎么过》是笔者新近发现的一篇赵树理佚文,两千余字,发表于1957年6月25日《河北日报》第二版。以往各版本的赵树理选集、文集,及2006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赵树理全集》,均未见收录。倒是在这些集中的其他文章里,赵树理对这篇短文念念不忘。尽管事隔多年,他还两次提及此文(赵树理提及这篇佚文时,用的标题是《进了高级社日子怎么过》。)。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