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黄土高坡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ytsx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房子”在宋庄,是郭庆丰盖的一座陕北式窑洞建筑,院子里种着陕北果树,客人来了,便直接拿个盘子去摘枣。
  不过,“泥房子”这个名字却不是郭庆丰起的。有一回打车回宋庄,他告诉司机目的地,司机很熟悉地来了一句:“哦!就是那个泥房子啊!”郭庆丰一听,妙啊!土黄色的窑洞,可不就是座泥房子!“接地气,还别致。”
  来自黄土高坡的瑞兽
  郭庆丰是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师,2008年就进驻宋庄了。“我喜欢宋庄艺术家群体里那种不矫揉造作的激情与梦想、宽松和自由,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撑自己单纯而任性的精神需求。”他花30万元买了一块地,准备亲自造一座房子。
  设计房子外观时,他自然想到了陕北的石镇物——狮子。作为最早收藏陕北石狮的人,他的收藏观与大多数人不同。“我不在乎所谓包浆,更拒绝中庸。”在造型上,他更偏好粗朴、奇诡和灵异的石狮。眼下,他的藏品已有800余件。
  根据挚爱的陕北石狮,郭庆丰很快画出了建筑的整体外形。按照狮子的躯体,建筑被分为两大空间,昂扬的头部是创作与会客的区域,代表他旺盛的信念与热情,稍低的建筑为生活区,代表狮子的身躯,他的身体与灵魂将在这里得到放松和安眠。
  在门窗及建筑的体表细节上,他都融入陕北窑洞的元素,泥房子的顶端边饰,灵感来源于陕北箍窑时的石条结构。外墙壁上巨大的弧形,是由窑洞轮廓变化而来。“窑洞与我是亲近的,我出生、成长都在窑洞里,多少年了,似乎也走不出它弯曲的目光。”顿了顿,他说,“光线暗淡的窑洞,也赋予我一种混沌的思维与想象。”当然,也不能照搬一个窑洞到宋庄,得符合当地地缘和文化审美。“我希望经由自己跨文化的思维,使乡土资源与现代审美融合,更符合当下的生活方式。”
  在他的想象里,这所房子就是一只来自黄土高坡的瑞兽,跟随他从陕北而来,并威武盘踞于此。作为陕北人,他在这里得到家乡般的滋养。
  泥房子里学富五车
  陕北窑洞的门窗多数是不分的,它是建筑感应自然的器官,也是导引光芒和延伸想象的孔道,更是陕北人空灵智慧与苍茫信仰的舞台。在泥房子上,或方或圆、参差错落的窗户,已经超越了采光的需求,成为强化灵性的建筑活体。
  “门窗都是在绥德找工匠做好,运到北京的。”郭庆丰说,“这些木头都是老料,老样式,北京的工人做不来。”这样,会让郭庆丰觉得,窗外的蓝色就是年少时那片天空,纯净、湛蓝,带着故乡的温暖。
  建筑外表为什么是黄色?那是黄土地的颜色,是他挥之不去的心灵印记。也正是因为这片黄,建筑才会被人唤做“泥房子”。
  在郭庆丰心里,泥房子是灵物,因此没法交付某个工程队一气呵成,而是需要逐步摸索。比如创作区的改造,创作区挨着楼梯,有几根柱子,交错的形体使空间显得凌乱,郭庆丰干脆把几根柱子都包起来做成隔断。弧形墙面不仅掩饰了柱子的缺陷,还增添几分趣味。他又在隔断墙上补缀了窑龛,这正是窑洞里的传统结构,用来放置生活的零碎物件。一个从事皮影雕刻的朋友为他制作了数幅神灵画像放在龛内,经过灯光的投射,显得精巧、神秘。
  更有趣的还是书房,为了找一个合适的书柜,他跑了无数地方,都不合心意。有一天路过一家收藏木车的店,眼前一亮。这些清代中晚期的木车,用料结实,工艺讲究,未用一根铁钉,全赖榫卯契合,充满了匠工的心力和智慧。且其穿州过县的风雨经历正与自己的心性相合。于是,他一口气买了五辆,组合起来用作书柜。前来玩耍的朋友揶揄:“哟,果然是学富五车啊!”
  满载书籍的五辆木车,似有风雨兼程的行进感,虽彼此相连,还是低了点,他又弄几条木凳上墙。后来书越积越多,“五车”已不能满足,他又加了一条木船。自小就在缺水陕北长大的他撰句“从来旱地无船渡,且放书房待水涨”以自乐。书房舟车具备,也正应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自建筑”时代
  泥房子得与自然契合,怎能少得了树。为了在精神上与泥房子相配,郭庆丰一心寻找与他有缘的成熟花木,择日移栽。柿子、玉兰、枣树、丁香、月季、紫藤……北方的四季,风霜雨雪,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也成为泥房子历经岁月的见证。
  一年之中,郭庆丰身分三地,西安、绥德和北京。不在北京的日子里,他都会托付专人细心照看花木。“和我相比,它们才是泥房子最忠诚的陪伴者和守护者。”
  屋顶露台有一艘船,上面以玻璃覆盖成为船桌,周围用老木搭建了一个拱架,架上爬满紫藤。朋友们聚在泥房子里,围船而聚,取“五湖四海、同舟共济”之意。
  近一年的时间里,郭庆丰一直陪伴着泥房子,看着它逐渐成形,心里充满兴奋与期待。他没有料到自己会在一个阶段如此迷恋营造,甚至在完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将心绪拉扯回来。
  泥房子落成,郭庆丰发现还有很多精彩的想法未及实现,但他喜欢这个由他参与营造的空间。在自媒体的时代,亲自参与设计建造一所称心的房子,应该可以叫做“自建筑”吧?他享受这种过程,也乐见这个成果。在陕北,他始终觉得自己是孩子,而在泥房子里,他觉得自己是个自信而成熟的陕北人。
  每次到北京,四面八方的朋友都会聚拢而来,在泥房子里谈天说地、把酒言欢。他觉得自己像一只蜜蜂,在陕北采集花粉,携至北京,又在泥房子里将它酿出来,并与朋友分享。他喜欢在泥房子里绘画、读书和写作,总感觉格外静溢。沏一壶茶,捧一本书,在不同的时光里,看光线将岁月卷曲;或者独坐冥思,一幅幅图画会在心中温柔升起……那种感觉明确告诉他:不是泥房子属于自己,而是自己属于泥房子。
  和郭庆丰聊天,感觉十分放松。他不断为我沏茶,在北方明朗的阳光里,他的脸庞坚毅而敦厚。看着杯中温润的茶水,他说:“一座建筑的容器和容器里的形形色色都必须与主人的灵魂和个性息息相关,这样才是最好的风和水,唯此身体与灵魂才会安然,才会完全放松地在这里得到滋养。”泥房子应该就是他给自己营构的甜美梦乡吧。
  这是他所认为的建筑营造美学,也是人生饱满与幸福的精神意义。
其他文献
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当初我们背着新书包就进学堂了,古代入学却有诸多讲究。  9月1日,是无数顽童鬼哭狼嚎的一天。因为,开学了。学龄儿童都要收拾起玩心,进入人生的学习旅程,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  其实,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儿童入学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在古代也不例外,入学礼十分隆重,和成人礼、婚礼、葬礼并称“人生四大礼”。不妨探究一下:古代入学有哪些讲究?  时间:闲时入学忙时耕  
“1、2、3,起!”七八个男士或趴或蹲,高举双手支起木棍,在翠绿的草地上竖起一根用花环与藤蔓装饰的桦树枝,它叫五月柱,是北欧传统的民间节日仲夏节的标志。当它竖立起的那一刻,充满浓浓斯堪的纳维亚风情的音乐响起,背人赛跑、喝彩舞蹈、仲夏节手艺博览等民俗活动也拉开了序幕。  这是一个属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民族的传统节日,瑞典人、挪威人、丹麦人、芬兰人和冰岛人共同聚集在托马斯大街的斯堪的纳维亚社区中心(Sc
竹和鼎本是风马牛不及的两样东西,但是陶艺大师郑舒文却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为观众带来一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  三足鼎立,是人们常用的一个成语。不过,如果走进陶艺大师郑舒文的工作室,看到他以竹和鼎为素材创作的陶艺作品后,这个成语恐怕就要被改成“三竹鼎立”了。三条粗壮的“竹腿”上立着一个个或圆或方的大鼎,有的鼎外长满了娇嫩的竹芽,看起来像一个扎手的菠萝;有的鼎上长着两根相连的竹子,与女士们的手提
酒店,词典注释:较大而设备较好的旅馆。  几乎每家酒店,都有挑高厅堂、大理石、水晶灯……显得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但却给人千篇一律、冷冰冰的感觉。在有个性且随性的民宿受捧的浪潮下,传统酒店也开始思索变革,以期在讲究标准化流程和高品质服务的基础上,多一点特色与人情味。  只允许女性入住的酒店、监狱改造的酒店、可以看展览的酒店……花招用尽;特色酒店、主题酒店、精品酒店、时尚酒店……层出不穷。  这样的酒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令日常生活中的食材大放异彩。除了制作美味可口的饭菜,DIY面膜、花茶曾是它们发挥的最大限度的能量。其实,两年前当Lady Gaga身着肉片装出席活动时,人们才知道食材们并不安分,它们可以跨界到艺术创作中来,这个夏季,来品尝一次“舌尖上的手工”如何?
说到漆器,大多数人都会追问一句,什么是漆器?耐心解释一番之后,人们会把漆器和油漆家具联系在一起。当得知油漆用的是化学漆,并不属于漆器范畴时,对方往往就凌乱了。  而问漆艺从业者,十有八九给出的都是玄之又玄的回答,他们恨不得为你真诚地讲述一个“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故事。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就是大众目前对漆器的认知状态——要么一无所知,要么故弄玄虚、曲高和寡,几乎没有中间层。究其原因,跟漆器行
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作的大型现代木偶剧《留守大山的孩子》,近日在湖南花鼓大舞台首演。与以往相比,该剧在木偶和舞美设计上都有创新:木偶头部加大,形象卡通化,显得更加可爱;舞美设计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通过制作、现代灯光、特效等辅助手段来创造富有层次的三维空间,展现出浪漫梦幻的童话色彩,让作品更具有观赏性。
“唐哥,今后就多向你学习请教啦!”张胜红将手中的普洱一饮而尽,搁下功夫茶杯,她就得对面前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唐琦改口叫“师父”了。  长马尾、白净脸,若不是见着指间的老茧,你定不会想到这是一个爱拿雕刻刀的女子。儿时上学,黄泥巴、粉笔、橡皮都是胜红手中的玩物,一把小刀三下五除二便削个茶壶、雕根镂空笔杆“孤芳自赏”。  “我不是出生在艺术之家,也没系统学过画画,但对手工雕刻十分入迷。前几日搬家,才把十几
民艺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民族艺术馆,也不是民间艺术馆,更多地是展示民众生活。因为民艺,就是生活的艺术。  都说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若将这个理念用于建筑设计,那么它的绝招一定是“隐形”。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便是这样的高手,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就是他秉持“让建筑消失”的代表作之一。  民艺馆掩映在杭州充满独特艺术气息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依山而建,灰黑色调,层层叠叠。站在顶上向下望,好似紧凑
体验组  每个人都有不可忘记的童年,每个人都有终生怀念的童年娱乐。  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无线遥控玩具、声光娱乐,玩具是泥巴、树枝杈、橡皮筋……每一样都需要自己动手做,或者创新设计,尽管如此,但那个时候很快乐、很快乐,幸福感无与伦比。那些玩具们,因为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哪怕很简陋,但是很珍惜。  当现在的孩子们玩腻了商场超市买来的昂贵玩具,肆意丢弃着几百上千元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