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通过对虎门港立沙安置区120名高中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从社会人口学等角度探究影响家长心理健康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家长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尚可,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略高;较年轻的家长比较年长的家长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从职业上看,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农民最差;从学历水平上看,高学历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
1. 性别和职业差异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男性得分比女性高,农民和工人得分比商人和干部得分高。根据访谈所获信息分析,47%的家长们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低的最主要因素是担心以后的生计问题,其中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女性差,最主要是源于工作和生活压力。从调查发现,女性家长比男性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由于学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限制,除了商人和干部外,一般的男性家长只能从事单位、工厂、市场等的保安工作和一般厂房杂工;另一部分则成为正规的士司机或“摩的”司机。相反,女性家长可从事的职业较多,例如从事家政当月嫂或钟点工,当市政环卫工人,到餐馆当服务员,等等,而且政府鼓励企业开设的“本地人车间”中,以招收女工人数居多。
2. 年龄结构差异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显著,并且得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2%的家长表示是生活适应问题。特别是中老年人,他们以前在村里过着“单家独院”的田园生活,迁进安置区后,他们多少有一种怀念故土的情感。
3. 学历水平差异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学历水平不同的家长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不同,高学历水平的家长心理健康状况更好。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人群中有54%表示对家长政策和拆迁工作的理解,85%表示搬迁对他们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生活习惯变化不大,反而交通方便了更利于工作。他们多数收入水平较高,或在镇里已有房产,还没分配住房的更希望早些搬迁入住。而初中以下学历水平的人群中则有76%表示搬迁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切底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其中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对家长工作还有较大的抱怨,特别是关于分房安置的问题。
4. 婚姻状况差异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由于婚姻状况的特殊性,本研究的样本以已婚居多,离婚样本只有9例和丧偶样本11例,其中丧偶样本以中老年人居多。本研究发现离婚妇女是学生家长中的弱势群体。因为家长政策或相关法律法规过于抽象或存在漏洞,在她们离婚后的合法权益很容易丧失,特别表现在时间周期较长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区的分房归属问题上。根据调查显示,大约37%的离婚家长反映生活水平下降。
5. 不同搬迁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不同搬迁方式下学生家长在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不同搬迁方式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其中已迁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未迁家长最差。已迁家长在安置区的生活开始稳定下来,最起码不用担心分房的问题。相反,定性研究发现未迁家长普遍存在着高期望值、心理不平衡、抱怨和焦虑等心理。他们不愿意搬迁或希望获得更多的补偿,但现实往往不如意,这使他们变得更加的焦虑。而待迁家长的最主要心理问题是暂时没有分到住房,他们最需要的社会支持是能早日分到住房,能在镇区安居乐业。
6. 结论与建议
对虎门港区112名高中生家长的有效问卷调查显示,总体上看心理健康状况尚可,但在不同类别的学生家长当中,已迁家长的心理健康最好,待迁家长次之,未迁家长最低。从性别上看,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略高;从年龄上看,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较年轻的家长比较年长的家长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从职业上看,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农民最差;从学历水平上看,高学历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从婚姻状况看,已婚家长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未婚的较差,离婚或丧偶的家长最差。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支持度的影响最大,积极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否则就危害心理健康。
因此,要改善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干预措施,以预防为主,重点针对影响家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如减少心理应激、提高家长就业率等,尤其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关注家长中的弱势群体。
责任编辑 罗峰
1. 性别和职业差异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男性得分比女性高,农民和工人得分比商人和干部得分高。根据访谈所获信息分析,47%的家长们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低的最主要因素是担心以后的生计问题,其中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女性差,最主要是源于工作和生活压力。从调查发现,女性家长比男性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由于学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限制,除了商人和干部外,一般的男性家长只能从事单位、工厂、市场等的保安工作和一般厂房杂工;另一部分则成为正规的士司机或“摩的”司机。相反,女性家长可从事的职业较多,例如从事家政当月嫂或钟点工,当市政环卫工人,到餐馆当服务员,等等,而且政府鼓励企业开设的“本地人车间”中,以招收女工人数居多。
2. 年龄结构差异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显著,并且得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2%的家长表示是生活适应问题。特别是中老年人,他们以前在村里过着“单家独院”的田园生活,迁进安置区后,他们多少有一种怀念故土的情感。
3. 学历水平差异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学历水平不同的家长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不同,高学历水平的家长心理健康状况更好。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人群中有54%表示对家长政策和拆迁工作的理解,85%表示搬迁对他们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生活习惯变化不大,反而交通方便了更利于工作。他们多数收入水平较高,或在镇里已有房产,还没分配住房的更希望早些搬迁入住。而初中以下学历水平的人群中则有76%表示搬迁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切底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其中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对家长工作还有较大的抱怨,特别是关于分房安置的问题。
4. 婚姻状况差异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由于婚姻状况的特殊性,本研究的样本以已婚居多,离婚样本只有9例和丧偶样本11例,其中丧偶样本以中老年人居多。本研究发现离婚妇女是学生家长中的弱势群体。因为家长政策或相关法律法规过于抽象或存在漏洞,在她们离婚后的合法权益很容易丧失,特别表现在时间周期较长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区的分房归属问题上。根据调查显示,大约37%的离婚家长反映生活水平下降。
5. 不同搬迁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不同搬迁方式下学生家长在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不同搬迁方式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其中已迁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未迁家长最差。已迁家长在安置区的生活开始稳定下来,最起码不用担心分房的问题。相反,定性研究发现未迁家长普遍存在着高期望值、心理不平衡、抱怨和焦虑等心理。他们不愿意搬迁或希望获得更多的补偿,但现实往往不如意,这使他们变得更加的焦虑。而待迁家长的最主要心理问题是暂时没有分到住房,他们最需要的社会支持是能早日分到住房,能在镇区安居乐业。
6. 结论与建议
对虎门港区112名高中生家长的有效问卷调查显示,总体上看心理健康状况尚可,但在不同类别的学生家长当中,已迁家长的心理健康最好,待迁家长次之,未迁家长最低。从性别上看,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略高;从年龄上看,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较年轻的家长比较年长的家长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从职业上看,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农民最差;从学历水平上看,高学历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从婚姻状况看,已婚家长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未婚的较差,离婚或丧偶的家长最差。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支持度的影响最大,积极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否则就危害心理健康。
因此,要改善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干预措施,以预防为主,重点针对影响家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如减少心理应激、提高家长就业率等,尤其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关注家长中的弱势群体。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