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石窟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oka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它位于洛阳市东南方向,分布于伊河两岸的崖壁上,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一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造型别致,构图美妙,题材内容丰富,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他,如果再听到的话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罅中迸出,蓄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其实,龙门石窟的产生自有其历史缘由,但这则神话传说,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也赞美了龙门石窟巧夺天工,精妙绝伦的雕刻艺术。
  龙门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的伊水河畔。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状若门阙,因而古称“伊阙”。诗人们留下的“中断若天劈,凿山导伊流”“峥嵘两山门,共扼一水秀”诗句,是极好的写照。又因地处隋唐“龙庭”所在都城的正南,故亦称“龙门”。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评价:“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最好的风景区。伊阙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时洛阳南面的门户和屏障。
  龙门石窟艺术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它是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地区先进而深厚的汉文化相融合、碰撞开凿而成。因此,从开创之始,就具有世俗化、中国化的趋势。而有别于西部、北部、西南部的石窟艺术。
  驻足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面前,感到自豪的是,古老民族的聪明才智,北魏和唐朝时期的经济鼎盛。望着历时1500多年仍然惟妙惟肖的各种佛像,由衷地贊美那些能工巧匠,鬼斧神工的超常技艺。
  洛阳龙门山青水秀,曲径通幽;或奇峰怪石,流泉飞瀑,令许多游人流连忘返。不知是为山、为水,还是为景、为文化?编辑/林青雨
  下期预告:中国戏楼
其他文献
中国人常讲气运,若把此两字分开,便是气数与命运。这气数与命运,不能简单地说是迷信。其实这种两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有其根深蒂固的立足点。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到那个气字。气究竟是指的什么呢?     气是极微的能动的  中国思想里的气字,至少有两个涵意。一是极微的,二是能动的。若把宇宙间一切物质分析到最后,应该是极微相似。惟其极微,即分析到最后不可再分析时,便必然成相似了。若不相似应仍不是极
期刊
我依然记得孩童时老家青年男女的相親过程。儿子长大到一定年龄该娶媳妇了,或者女儿该找婆家了,父母总会到媒婆家里,送上红鸡蛋、糕点拜托她多留意。媒婆答应着,碰到合适年龄的对象,一定到家拜访。如果双方觉得都还不错,就开始约定时间见面。  见面的地点一般都在小镇上的一家面馆里。男方先去订好位置,父母兄弟一家子都在那等着。一般超出预订时间后,媒婆才领着女方一家老小浩浩荡荡地光临。媒婆打了招呼,双方父母开始亲
期刊
原始社会:婚恋史上的原始社会时期仿佛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华夏族人,尚无宗法理制来约束男女情事,穹庐做帐,草木为床,原始的激情于旷野上奔腾。今天,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还保持着走婚的风俗,一年一度的三月对歌节是阿哥阿妹们的集体相亲礼。  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这两千多年的主题,两个素未谋面的青年遵从父母大人的指令结为夫妇,婚前的沟通全赖媒婆的一张巧嘴。严密的包办婚姻系统下
期刊
“知卿者,谓卿心忧;不知卿者,谓卿何求?卿卿者,在水中央,不在心房;遥遥兮,蚍蜉漫游,失意方向;萧萧兮,鼹鼠饮河,瑟瑟仓皇;飘飘兮,古墓银杏,叶落谁乡?碌碌兮,所为者何,一身痕殇;茫茫兮,人海之中,卿在何方?”  《非诚勿扰》横扫今天中国人关于爱、关于相亲的种种观点,似乎互联网时代今天的爱情故事,正在被相亲难、结婚难、离婚易所包围。面对被蜗居、裸婚笼罩的爱情世界,有理由让我们面对失重的爱情,展开声
期刊
最是那一低语回眸,一种含蓄儒雅的眼波流转。爱情——从未知到未知,从古至今的爱情,用它的朦胧与哀婉诉说着一个个留恋低回的故事。     爱情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青涩纯洁;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的翘首企盼;是“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的清澈透明;是“骊山语罢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的温存柔婉;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细腻深沉。  爱情绽放如芷般的清香,带着
期刊
我不相信人一生只能爱一次,我也不相信人一生必须爱许多次。次数不说明问题。爱情的容量即一个人的心灵的容量。你是深谷,一次爱情就像一道江河,许多次爱情就像许多浪花。你是浅滩,一次爱情只是一条细流,许多次爱情也只是许多泡沫。  给爱情划界时不妨宽容一些,以便为人生种种美好的遭遇保留怀念的权利。  让我们承认,无论短暂的邂逅,还是长久的纠缠,无论相识恨晚的无奈,还是终成眷属的有情,无论倾注了巨大激情的冲突
期刊
人生聚散无常,古今都是如此,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古时交通工具较简陋,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是骑马;“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乘船。联系也不便,常常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合难期,青鸟传书”,所以分别之时“杨柳依依”,归来却已“雨雪霏霏”,有的甚至“岭外音书断,经冬不见人”,“分别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多情自古伤离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夢
期刊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法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缘是悲欢
期刊
艺术源于幻想,止于抒发情感,艺术本身就是人对现实人生超越和升华。在尼采看来,战胜人生悲剧性境遇唯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审美来完成。尼采的观点无疑适合用来作鉴赏李煜后期词的注脚。    一   李煜首先将悲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化之为词,由于把悲当作一种审美现象,我们就不至于在悲中无所事事,徒自哀叹。艺术是艺术家内心的狂欢和深度体验,艺术品其实就是体验“存在”状态的结晶。可以说李煜是深切领会到人“存在”的痛
期刊
肉体的不朽靠传宗接代,因此中国人特别重视血缘亲情,重视家族关系。说起来,中国人格外重视生男孩,和这个传宗接代都有关系。  那么,精神上的不朽呢?就是著名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最后有立言。“太上”就是最高的意思,人生最高的不朽就是道德上的成就,能做圣人做圣人,做不了圣人做君子。中国人把道德不朽视为最高不朽,很有深意。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都是说追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