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与村庄

来源 :世界华文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w897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一个与村庄、与泥土有深厚情缘的人,村庄的狗总会在不经意间,于你心头撩拨起丝缕的温情与依恋。因为,狗与鸡鸣牛哞鸟鸣一样,都是温暖乡村不可或缺的配件。
  乡村老家,养狗古已有之,经久不衰。为看户守门需要,也为精神依托。有痴情狗儿稳坐院落,盘田耕地者心安坦然,弱老娇儿也能安然欢愉。正如此,即使狗儿毛色暗淡、土头土脑、格调低下,村民也能像城里人待宠物狗一般呵爱有加。记得有年除夕夜,父亲酒足饭饱,起身到院中散步,突然对我呼叫不已。原来,我们只顾享受“美食”、迷醉“春晚”,拴在院中的狗儿花丁还在饥肠辘辘呢。“一年到头为咱家守家看门,挺辛苦的!怎能慢待它呢?”父亲的训斥给我们留下了久远的印记,从此逢年过节,狗儿总被我们喂得肚儿圆鼓鼓、满脸流光溢彩。
  当然,村庄最为酷爱狗儿的,或许当是邻居看棚老人了。他有一条土狗,体形如狼、毛色雪白,是村庄狗儿罕见的;其麻利灵活也绝不逊于屠格涅夫筆下的猎狗。我们看过白狗影儿一般尾随他,一次次走过村庄;看过他指挥狗儿追撵旱田秧鸡的精彩场面……他常用枯手抚摸着温顺异常的狗儿,对我们一面眉飞色舞说些乡村奇闻轶事,一面吹嘘不已:“小子们,知道不?这是二郎神犬,没了它,老爹我一夜都心不安,睡不稳!”二郎神是谁,年幼且文化欠缺,我们都听得目光迷茫,但对他那只灵性十足的狗儿则心向往之。
  成人姑且如此,泥巴孩们更是酷爱有加。日里闲暇,逗狗遛狗;盘田干活,狗儿相伴。狗儿是玩具,是密友,是成长世界中的挚爱。而待入学,依然无法割舍童稚气息,也有携带狗儿一道入校,让狗儿室外“旁听”,接受“教育”的,而一到铃声响起,即又人狗亲热一番,可谓俩情浓浓、须臾不舍。还记得在乡下教书的日子,守时不渝的阿金有天突然托人请假三日。待我前去家访时,他母亲一脸惊喜的说,老师,你来得及时,快劝劝阿金吧!都两天了,不吃不喝,多劝也没用。就为一只狗死了!我曾到他家家访时看过,那确是一只性情乖巧可人的狗儿,难怪阿金茶饭不思,念念不忘。然而,任凭我摇动口舌,情理俱下,阿金依然目光呆滞、无动于衷。几经周折,才找到“良方”——重买一条狗崽。于是第二日,阿金又笑眯眯的回到课堂。
  也有那么一段日子,因狂犬传闻,人们也对虔诚的狗儿心存顾虑。的确,言者有模有样,闻者不安渐起。然而,当村委会组织的打狗队装模作样进了村,那些长日稳守院落或者满村瞎逛的狗儿,也都仿佛突地人间蒸发了。而当队员们询问时,村民几乎一样口径,早卖了!或者干脆答日,宰吃了!那些受了鼓惑一时头脑发热打了狗的,过后也追悔莫及。不几日,又乐呵呵地买回一两只可爱的狗崽。人们终于明白,狗如果给人与村庄带来不幸,那多为无奈的天灾,虽然狗儿也有咆哮撒野伤人的,那多为本能的尽职或自卫狗是村庄的耳目,是流动的欢乐,村庄怎能没有狗呢?
  岁月无声,不失滔滔,汹涌的城建潮流席卷去了大批农民工。空落落的村庄、蓬头稚子、须发老人,长长的留守岁月里,最能给予一丝庇护与温存的,或许就是痴情不移、一道留守的狗儿了。而这些卑微的忠实者,无论白天黑夜、寒冬烈日,用犬吠与警觉,将村庄联成严严实实的防护网络;用温顺与驯良,给老幼一份难得的温暖与安宁。
  也许,一位乡村老人的话最能诠释狗与村庄的不解之缘了吧——给它那么一点点,却能一生一世对你死心塌地,到那找这么好的伴儿呢?是呀,这看似孱弱的生命,却让我们寻找到了人间正在缺失,却又苦苦追寻的忠诚与温情!
其他文献
杀年猪,是东北农村临近过年时必做的一件大喜事。  进入腊月,大地是一片银白。前家后院听说谁家要杀猪了,乡亲们踩着白雪,吱吱嘎嘎的满面红光乐颠颠地都来落忙,湊个热闹。杀猪的户主也是为了图个喜庆,招呼来了好多亲朋好友和邻居,炖上一大锅猪肉、酸菜、粉条。这纯正的东北杀猪菜吃的大伙汗巴流水的,再喝上一碗散装高梁烧,那感觉就甭提了。  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是喜气洋洋,笑逐颜开,准备年货。小孩子数落着揣在兜里的
期刊
夕阳的剪影是缠绵的,那一片落叶,终是剥离树梢坠下,我拾起这一片落叶,秋便从我的指骨间渗入心海,记得,那一个黄昏,我是在别处……  我是喜静的,所以每到一处,必定避开景区的节假日和热点时间,这个时候,游人基本退潮,我便走了进来。村子不大,是我喜欢的那般样子,粉墙黛瓦马头墙,坐落在山凹中间,由于倚山而建,简静有致,是典型的徽派民居遗风,在四周青山墨绿的掩映下,是国画水墨的逸趣,怎不令人心怡神往。  早
期刊
慈容依旧在,影踪已渺茫。寻遍天涯不见父,唯有泪千行!年年清明断肠处:点梅坑,山莽莽,雨潇潇,松苍苍……  ——1997年清明泣题父亲周年祭  爸爸,您一定记得,1995年12月,那是我们父子俩最痛苦的一段日子。  那时,您的病况愈来愈不好了。起初,我只是半个月带您去医院抽取一次血性胸水,到后来,每隔三、四天就得去医院了,而且,一抽便是半痰盂。在医院里,每次看见医生将那筷子一般长的胸穿针从您背后扎入
期刊
A  对石头倾诉痛苦,不如向夜莺学习抒情。  B  石头有时俯身面向卑微的小草,一副谦恭的样子。  石头有时高昂高傲的头颅,觊觎太阳美丽的光环。  石头,神秘莫测,故作高深。  石头坚固如铁,心肠坚硬,险恶犹如刺猬,芒刺在背,让你进入不了他阴暗的内心,也禁锢了他光明的思想,使一些闪烁的光辉最终腐烂在嶙峋表情的深处,永远见不着光明的事物,见不得光明正大的人。  石头俯身为卵,高耸成崖。在低处承受游鱼
期刊
我的祖先,来自中国大陆,来自闽南地区,来自贫瘠的农村。  我的爷爷,在一个世纪以前,和他的勇敢的伙伴,从这里走出去,成了过番客。为了抗拒千年宿命,不愿老死乡里,他们走出去了。他们是勇敢的开拓者和跋涉者,一出门,就走得那么遥远,那么义无反顾。爷爷和他的勇敢的过番客们,来到了据说遍地是黄金的南洋,来到了蕉风椰雨的马来亚半岛。  爷爷是出走的第一代,父亲是海外出生的第二代,我是第三代,我的孩子们就是第四
期刊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全世界,也震碎了炎黄子孙的心!几年来,电视直播的那撕心裂肺画面依旧历历在目,多少回在梦里惊醒,也会惦记起大禹的故里,这个美丽的川西小城。  又是五月,从成都去汶川的路上,我们神情凝重,心头仍有挥之不去的痛,而更令人牵挂的,是那受灾的同胞,那摧毁的家园,那垮塌的学校……  汶川,涅槃大禹故里  汶川,因汶水(岷江)得名,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羌
期刊
与钟绍陵老师的相识是在2010年北京。  5月的首都景色迷人。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迎来了中国散文峰会暨中国散文华表奖颁奖盛典,我作为受邀的代表欣然前往,与来自全国的一百二十多位散文家及散文爱好者共同交流学习。  22日傍晚,我刚从餐厅出来,见到了一路风尘满头大汗的中年男子,他是最后报到的一人。我看见他在登记处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钟绍陵。  我初次参加这样规模的会议,整个宾馆到处都洋溢着愉悦的氛围,大
期刊
就是这个叫木塔寺的村落,让我永远忘不了、丢不下。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接生婆就将我的衣胞装在一只瓦罐里,由父亲埋进村前的一块宽阔的土地中。这块土地也就成了我的衣胞之地。  小时候曾听妈妈说起过我的衣胞之地,让我永不忘记衣胞之地的道理等等,只是年幼的心灵对衣胞之地也只是似懂非懂、朦朦胧胧。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衣胞之地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了……  记得那年父亲给正在服兵役的我写信说:家乡分田到户了,我家分的土
期刊
现在想来,仍觉得这事蹊跷。  那是1984年,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年头。那时,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包分配,除个别同学为分个好地方而四处“活动”外,我们面临毕业的绝大多数人,都用不着为找工作发愁,几乎都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听从命运的安排。  可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有一天,一个曾与我在同一个宿舍住过半学期的同学找到我,把我叫到一个僻静之处,说让我替他澄清一些是非。他表情凝重,眼带泪花,绕
期刊
(一)  当一个人开始孤寂的时候,心灵时常在幽邃的天空中徘徊,空旷的天空下是无尽的大海。  海,此时也无比的静谧与幽邃。  心,像是无可着陆的落叶,乘着静谧的风,在无可挑剔的黑暗里,剪辑着似伤非伤的点点滴滴。  无奈与哀愁般的涌动在天与海的距离间,彼此做到了最恰当的亲密接触。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天有多高海有多深的天真发间,只是觉得孤独与寂寞充当了生命的主角。没有人想这样的去孤独,他们试图去寻找快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