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熠熠生辉。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篇章大多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究其原因,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致。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长期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便会荡然无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在这一改革形式下我认为通过以下几点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打破传统的串讲模式,让老师易教,让学生乐学。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以经典的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学生们也非常熟悉和喜爱三国里的人物。在讲《隆中对》时,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评析历史事件。一开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为诸葛亮的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有为曹操评反的,有为二乔命运担忧的。好像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2.以文中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桃花源记》的导入,我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状态,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我总结道:“这就是你们的世外桃源。”然后由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引入新课效果颇佳。文言文中的成语名句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波澜不惊,静影沉璧,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借助多媒体,用图像或声音资料引出课文。《愚公移山》一文,用歌曲导入,《出师表》一文,截取三国演义的片段导入,学生们看得入迷,引入课文,也就水到渠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二,分类阅读,合作探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第一,粗读课文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读音障碍。朗读时,声音要洪亮,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做标记,读完全文后查字词典,弄清正确读音,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字词的读音,字形进行交流,自己动手,学生们会更牢固的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和字形。例如,《满井游记》一文,有这样几个生字较难:“麦田浅鬣寸许”中的“鬣”字,“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茗,罍,蹇”字,都是一些比较生僻的字,学生自己去查阅字词典,找方法记住字形,小组又交流自己的方法,这样,比老师在黑板上强调了又强调的效果好很多。通过交流,大家又会多掌握几种识字的方法,这真可谓两全其美。
其次,听读课文,更正读音,掌握句子的语气语调及停顿。如“可汗”(kè hán)、单于(chán yú)等。还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需要老师的范读或是听课文的录音,以加深记忆。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隆中对》中“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信”应读作(shēn)。正确的掌握课文的语气语调及停顿,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狼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停顿不正确,就会对句子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很显然,意思完全错误,学生也很费解,什么时候又跑来了一条狗?此句应读作“其一/犬坐于前”。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明白了。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在掌握读音,把握好语气停顿的基础上,再次自由的朗读课文。想想本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阐明了什么观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文言文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通过学生的思考是完全能够解决的,老师没有必要插手其中。
第二,细读课文,疏通文意,归纳特殊文言现象。学生仔细朗读课文,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 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小组同学一起读。共同讨论完成对文意的疏通。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通过查阅,一般都能解决。通过自己的劳动,记忆会格外深刻,疏通完毕,老师们应该完全放心的让他们归纳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古今异义的字词和文章当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特别指出,在总结时,要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最后交流,取长补短。
一词多义,就是同一书写形体的字,有两个以上的词义。如《曹刿论战》中有“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原因,缘故”。学生们先找找本课中故还有哪几种意思,然后再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本文中还有一个“故逐之”,“所以”的意思。《论语十则》中有“溫故而知新”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旧的,从前的”的意思;《扁鹊见菜桓公》一文中有“桓侯故使人问之”一句,其中“故”是“故意、特意”的意思;可见,“故”在古文中就有四种意思之多。我们积累的“故”的四种意思之后,在新的古文语境中,我们就可以试译,看哪一种意思放进具体语境中最适合,就可以采用那种意思。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活用。有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做名词、动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古今异义词,则要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识记,加深印象。 此外, 通假字,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宾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学生可以分类整理,再写出相应的例句,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归类总结,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选读课文,写出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喜欢的语句语段进行阅读,写出自己的感受见解。可以从内容上写,也可以从写作手法来谈,有话则多,无话则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提高其赏析能力。在小组交流展示时,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很有成就感。课堂也会变成“游乐场”,将他们深深吸引。
第四,精读课文,设置问题,小组内交换完成。学生摇身一变为“老师”,他们针对文章设置问题,或者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未弄清楚的知识点,自备答案。考题在小组内交换完成。学生在完成考题的同时,教师要抽看他们的考题和答案,给予指导。
三,课堂表演,挖掘潜能。
很多文言课文都是相当不错的课本剧素材。在文言文教学中,表演课本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表演艺术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虽然在表演上不做过多要求,但仍要求学生在表演时要注重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刻画,在台词的朗读、动作的个性等。表演课本剧这一形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让课堂变成乐园。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遗产,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以经典的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学生们也非常熟悉和喜爱三国里的人物。在讲《隆中对》时,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评析历史事件。一开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为诸葛亮的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有为曹操评反的,有为二乔命运担忧的。好像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2.以文中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桃花源记》的导入,我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状态,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我总结道:“这就是你们的世外桃源。”然后由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引入新课效果颇佳。文言文中的成语名句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波澜不惊,静影沉璧,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借助多媒体,用图像或声音资料引出课文。《愚公移山》一文,用歌曲导入,《出师表》一文,截取三国演义的片段导入,学生们看得入迷,引入课文,也就水到渠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二,分类阅读,合作探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第一,粗读课文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读音障碍。朗读时,声音要洪亮,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做标记,读完全文后查字词典,弄清正确读音,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字词的读音,字形进行交流,自己动手,学生们会更牢固的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和字形。例如,《满井游记》一文,有这样几个生字较难:“麦田浅鬣寸许”中的“鬣”字,“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茗,罍,蹇”字,都是一些比较生僻的字,学生自己去查阅字词典,找方法记住字形,小组又交流自己的方法,这样,比老师在黑板上强调了又强调的效果好很多。通过交流,大家又会多掌握几种识字的方法,这真可谓两全其美。
其次,听读课文,更正读音,掌握句子的语气语调及停顿。如“可汗”(kè hán)、单于(chán yú)等。还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需要老师的范读或是听课文的录音,以加深记忆。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隆中对》中“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信”应读作(shēn)。正确的掌握课文的语气语调及停顿,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狼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停顿不正确,就会对句子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很显然,意思完全错误,学生也很费解,什么时候又跑来了一条狗?此句应读作“其一/犬坐于前”。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明白了。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在掌握读音,把握好语气停顿的基础上,再次自由的朗读课文。想想本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阐明了什么观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文言文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通过学生的思考是完全能够解决的,老师没有必要插手其中。
第二,细读课文,疏通文意,归纳特殊文言现象。学生仔细朗读课文,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 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小组同学一起读。共同讨论完成对文意的疏通。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通过查阅,一般都能解决。通过自己的劳动,记忆会格外深刻,疏通完毕,老师们应该完全放心的让他们归纳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古今异义的字词和文章当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特别指出,在总结时,要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最后交流,取长补短。
一词多义,就是同一书写形体的字,有两个以上的词义。如《曹刿论战》中有“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原因,缘故”。学生们先找找本课中故还有哪几种意思,然后再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本文中还有一个“故逐之”,“所以”的意思。《论语十则》中有“溫故而知新”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旧的,从前的”的意思;《扁鹊见菜桓公》一文中有“桓侯故使人问之”一句,其中“故”是“故意、特意”的意思;可见,“故”在古文中就有四种意思之多。我们积累的“故”的四种意思之后,在新的古文语境中,我们就可以试译,看哪一种意思放进具体语境中最适合,就可以采用那种意思。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活用。有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做名词、动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古今异义词,则要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识记,加深印象。 此外, 通假字,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宾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学生可以分类整理,再写出相应的例句,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归类总结,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选读课文,写出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喜欢的语句语段进行阅读,写出自己的感受见解。可以从内容上写,也可以从写作手法来谈,有话则多,无话则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提高其赏析能力。在小组交流展示时,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很有成就感。课堂也会变成“游乐场”,将他们深深吸引。
第四,精读课文,设置问题,小组内交换完成。学生摇身一变为“老师”,他们针对文章设置问题,或者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未弄清楚的知识点,自备答案。考题在小组内交换完成。学生在完成考题的同时,教师要抽看他们的考题和答案,给予指导。
三,课堂表演,挖掘潜能。
很多文言课文都是相当不错的课本剧素材。在文言文教学中,表演课本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表演艺术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虽然在表演上不做过多要求,但仍要求学生在表演时要注重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刻画,在台词的朗读、动作的个性等。表演课本剧这一形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让课堂变成乐园。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遗产,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