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让学校灵动起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zi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圖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65-02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 “校本(school-based)”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我们则这样理解校本课程: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二是根植于学校,三是基于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并推动学校的有效发展。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会使一所学校灵动起来。
  一、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这一界定反映出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所以,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便是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或是学校授意下的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3)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4)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校本课程主要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我校从实际出发,切入点就是学校的地理位置和生源特色——学校临近上党门,这是长治的典型标志;这又是一所少数民族学校。经过学校老师们的讨论,确立了两个专题——“古今上党知一二,民族文化晓三四。
  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专题“古今上党知一二”和“民族文化晓三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借助的只是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和开放性。内容为上党名人、上党戏剧、上党民居、上党名吃、上党历史及上党诗词,形式是通过学生收集,交流、表演,最后做为教材成册,本意是在课堂上讲授,过程中发现,孩子们更易接受的是自主收集后整理的内容,所以又返回板报展示的方式,但收集及整理工作放在以三、四年级为主,除年级内的交流、学习外,还通过板报、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进行宣传,以便一二年级学生先入为主了解皮毛,五六年级的品品味道,再转化为书法、舞蹈、秧歌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民族文化晓三四”也是按相同的方式操作。
  四、校本课程实践中的思考
  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提高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也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因此,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的欠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困难。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课程设计理念说:“我们不可能让我们的家汗牛充栋,也不可能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学富五车,但我们至少可以为他们领一条路,也许这条路不够宽,但可以让他们继续开拓;也许这条路不够长,但可以给我们的孩子指一个方向”。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
  校本课程,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同时,也会让学校灵动起来。
其他文献
对潍坊市区栽植未满1a的12种常绿树种越冬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树种、栽植季节、栽植区域间植物耐寒性差异,并对今后树木引种、栽培和养护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本文就中小学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僵化教育模式的设想,文章颇具特色。
【摘要】初中时期的化学学习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基础时期,也是为学生高中和大学的化学能力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对初中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途径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我国初中化学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初中化学 教学改革 主要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为了提高梳棉机的梳理效能,在FA224型高产梳棉机上大面积采用了国产金轮(GERON)公司新型金属针布。分析了其针布配置的参数、工艺及其试验的生条质量。30个月左右(从未磨砺)的使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还在于在这种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之美,学好数学之乐。任何教学方法都要构建在学生接受的基础上,好的教学方法若无学生主动积极的心理参与,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以饱满的求知欲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
<正> 当你需要进行微量滴定分析,而手头又缺少一支微量滴定管时,不妨照右图自制支简易微量滴定管。 图中的滴定管采用最小刻度在0.02毫升以下,最大吸液体积在2毫升以上的吸量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4种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在不同温度下对梨黄粉蚜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20℃时,吡虫啉的LC50为6.4121mg/L,触杀毒力明显高于啶虫脒、阿克泰、F4:25℃,30℃时啶虫脒的LC5
【摘 要】现如今,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大部分的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过于枯燥无味,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课程本身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的效果不够好,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怎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学习趣味,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寓教于乐,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数学;运用及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7
针对新疆库车小白杏坐果率低的问题,研究了不同树体负载量与坐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树体的长果枝比率高于中果枝和短果枝,而长果枝的坐果率在4类果枝中是最低的,50%和7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侧重知识教授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所需。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为此,本文展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中圖分类号】G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