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美”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z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因此教学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美的有效性呢?以“美”为突破口,从“美”着手,也就是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三方面思考,具体地说:
  一、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
  翻开现代语文课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页页美丽的插图,细读内容:儿歌、韵文、古诗、寓言故事……语句优美,展现的是一个个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我们应怎样来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呢?
  1、创设情境品味意境美。“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
  如在教学古诗《忆江南》时,一幅幅与诗风格相近的书画作品映入学生的眼帘,一首首委婉优美的古筝乐曲飘入学生的耳廓,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已自然地进入了情境。教师读后,让学生再运用齐读、串读、比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然后让他们抒发自己的感受,体会江南风光的明媚及诗人对江南风光的赞叹和眷恋。
  2、通过“美读”把握形象美。如《司马光》一文,记叙了司马光小时侯砸缸救人这件事。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思考:当其他小朋友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司马光怎么做?再通过反复读、表演读等手段体会人物心理:司马光为什么不跑,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一句表现出司马光胸有成竹的样子,要读的稍慢些;“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被救出来了。”读得稍快、用力一些;最后一句前半部分读得稍慢些,好象悬在心上的石头放了下来,后半部分语调高些、语气高兴些。这样才能体会到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优秀品质。通过美读,学生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沉着、勇敢、果断的司马光的形象。
  二、恰当运用“美”的教学手段
  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美感,那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升国旗》这首儿歌蕴涵着一定的爱国思想教育。这课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看图导入,感受形象。课始,我出示一幅色彩鲜艳的国旗图,问:这是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争先恐后举起了手。2、借助录象,进入情境。认识了国旗后,我又播放有关国旗的录象,让学生形象地、多方位地了解国旗,达到爱国旗的思想教育。3、模拟升旗,体会感情。当课接近尾声时,我通过模拟升国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儿童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又必然丰富了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可谓“一举多得”,其益无穷。
  三、善于运用“美”的语言
  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教材描写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树林里》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在教学时,尽量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一开始,我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树林里去看看,树林里有哪些可爱的生命?”“动物”、“绿色的树林”、“可爱的生命”都是一年级小朋友很喜欢的东西,“到树林里去看看”更是他们十分向往的事。这样,既联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又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当学完全文,引导学生齐读时,我说:“小朋友,你去过树林吗?你听过吗?用心听过这些美丽的声音吗?为了听,为了看,为了欣赏树林里的生命的美丽,我们只有融进了树林,才能听到树林中许多美的声音,认识树林中许多可爱的朋友。让我们带着美的感情再来体会一下生命的可爱。”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亲身感悟,一把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火种在学生心中点燃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的作用。
  以美为境界,让儿童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可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来。因为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冶情,美能育德。总之,美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以“美”为境界,从“美”着手,具体地说就是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显现“美”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其美,理解其美,热情地创造美,最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所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激发兴趣,生活之中“想交际  低年级段的学生,没有口语交际的意识和习惯,若实现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要求,需要一个渐进过程。从无意识的口语交际状态到条理性的自由表达的关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时期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即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要追求与众不同。本文通过分析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涵义,提出有效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性化 与众不同  人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因而在思想和行事风格上必不相同。初中的孩子正是个性和心理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灵较为敏感,行事较为叛逆,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读和写历来要比翼双飞,才能有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高质量,一翼损伤或薄弱,语文能力强不起来。如今,一篇篇文章作法,一本本印刷精美的作文选,昭然于书肆,昭然于形形色色的报刊,教学之道寓含其中。但从小学到初中,从学生的点到学生的面,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注者不多,笔者认为应该就此加以探讨和研究。  一、令人担忧的农村初中写作现状  1、初中生怕写作文。“作文,作文
期刊
【摘要】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当信息社会正处于对人类的语文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更新要求的时候,它事实上已经规范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基础方向,即丰富语文阅读理解的形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主动发展 探究性阅读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切实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自主
【摘要】从语言信息传递的方式来说,读、写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听、说是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口头语言能力强可以促进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又促进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听、说、读、写之间有密切的内容联系,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严重影响知识信息的获得。  【关键词】阅读教学“ 听说 ” “ 读写”  “听说”、“读写”,能力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听、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男性青少年暴力攻击犯罪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了解青少年暴力攻击犯罪形成的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北省青少年管教所在押25周岁以下因暴
法制教育进学校,法制教育进课堂,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也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教育任务。法制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法制教育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多种途径渗透法制教育,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  一、在新课导入中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新课导入在一节课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课
期刊
【摘要】: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创设情境,激励兴趣,使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是语文课学教学重中之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理念 兴趣 信心 激励 启迪  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
【摘要】社会发展,我们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怎样利用新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  语文教学,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本文  就多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能性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谈点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同时,语言文字具有抽
摘要: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思想和意识,也是学生能否配合教师教学的关键。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时之功,它需要语文教师切实的努力和工作。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学习兴趣培养为话题,简要论述了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些方法和建议,希望可以对相关教学工作提供积极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师生关系;课堂教学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事关学生语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