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发展,我们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怎样利用新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
语文教学,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本文
就多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能性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谈点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同时,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难于理解和运用,语文课里的抽象内容,情感、意境很难领会,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多媒体,即视频、图片、动画等,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多媒体的运用能使语文教学图文并茂,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一、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符合语文教育的审美需求
《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所谓语文的美育,就是在语文学科教育过程中所实施的审美教育。语文是凭借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来实施审美活动的,以语言为中介,是言语活动和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而语文审美活动实际上是对艺术形象的一种认识,是一种具体形象的认识,是通过艺术形象的感受、联想,想象进行的。但是文字又是抽象的、模糊的,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使之形象化、直观化。
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的思维还处于表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这些感官接触客观事物,即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表象,这种思维是直观思维,以后才逐渐向抽象的思维阶段过渡、发展。中学阶段正是最明显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介入多媒体,再在教师的语言的调配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客观的景象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学生在其中观察、体验、想象。使观察的客体和词语建立相应的联系,从而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与形象沟通起来,语汇及表象的存储随之丰富起来,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必然随之发展。
从心理学上说,一堂课4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也不可能都集中于老师的讲解上,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这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有关,他们对单一的语言文字讲授理解比较困难,因此注意力会不自觉的分散,而此时此刻适时适度地插入涉及重点内容的相关图片或录像,既可以起到解释或归纳作用,又再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兴趣,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作用
首先,运用多媒体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采用说教式教育。多媒体教学把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它能打破时空限制,“现古今于一瞬,抚田海于须臾”,为学生尽可能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物、景等活起来,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审美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次,巧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化解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文学,由于它巧妙地运用语文,通过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根据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身世遭遇,不同的生存空间,不同的研究领域,向读者传达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所有这些主观与客观的原因都造成了读者对文字作品理解的困难。例如,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洗劫、火烧中国圆明园的无耻行径。这对中国人来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同学们看了雨果的文章之后既为雨果的伸张正义而欣慰,同时也为英法联军的可恶行为而愤慨。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火烧后圆明园的废墟和火烧前的完美景致。通过火烧前后截然不同的强烈对比,无疑更能激起学生爱国心。
另外,我们知道语文的说明文是学生最害怕的文体之一,因为说明文往往涉及到事物的空间、时间、操作等方面的说明,原本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语言上变得有些抽象,这样对于没有相似见识的学生而言,要很好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说明形象化。如《奇妙的克隆》中讲到的克隆的过程,应该说文字的叙述也是很详尽的,但是再详尽的说明,这样繁杂的过程还是要在头脑里形成一个过程图才能很好地记住。既然如此,教师何不在幻灯片上利用动画把这个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呢?这样的展示过程不是既形象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吗?
第四、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点,学生一提起要写作文就头疼,就有畏惧心理,自从多媒体进入了作文课堂之后,对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带来了巨大的作用。如:为了写好一处景观,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事先搜集的音像资料,有美丽的楠溪江,连绵的群山,有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心寺等景观,看了令人心驰神往,唤起学生想把看到的告之于众的欲望和无穷的想像力,激发了写作兴趣。又如练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我把社会上的一些好人好事或学生生活中不讲卫生乱扔纸屑的现象拍摄下来,作文课上播放给学生看,看了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这样这次的作文每个学生就都有话好讲,也乐于写。学生也可以自己利用多媒体搜集到更多的写作材料,并积累材料为写作准备,老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些范文供学生借鉴,这样更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符合语文教学的审美需求;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使语文课堂真正地做到图文并茂。从而有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语文课堂就活跃了,就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
[2]吴宝刚,《现代语文教学的死亡与语文教学的重建》
语文教学,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本文
就多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能性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谈点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同时,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难于理解和运用,语文课里的抽象内容,情感、意境很难领会,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多媒体,即视频、图片、动画等,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多媒体的运用能使语文教学图文并茂,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一、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符合语文教育的审美需求
《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所谓语文的美育,就是在语文学科教育过程中所实施的审美教育。语文是凭借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来实施审美活动的,以语言为中介,是言语活动和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而语文审美活动实际上是对艺术形象的一种认识,是一种具体形象的认识,是通过艺术形象的感受、联想,想象进行的。但是文字又是抽象的、模糊的,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使之形象化、直观化。
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的思维还处于表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这些感官接触客观事物,即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表象,这种思维是直观思维,以后才逐渐向抽象的思维阶段过渡、发展。中学阶段正是最明显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介入多媒体,再在教师的语言的调配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客观的景象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学生在其中观察、体验、想象。使观察的客体和词语建立相应的联系,从而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与形象沟通起来,语汇及表象的存储随之丰富起来,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必然随之发展。
从心理学上说,一堂课4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也不可能都集中于老师的讲解上,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这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有关,他们对单一的语言文字讲授理解比较困难,因此注意力会不自觉的分散,而此时此刻适时适度地插入涉及重点内容的相关图片或录像,既可以起到解释或归纳作用,又再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兴趣,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作用
首先,运用多媒体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采用说教式教育。多媒体教学把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它能打破时空限制,“现古今于一瞬,抚田海于须臾”,为学生尽可能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物、景等活起来,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审美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次,巧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化解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文学,由于它巧妙地运用语文,通过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根据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身世遭遇,不同的生存空间,不同的研究领域,向读者传达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所有这些主观与客观的原因都造成了读者对文字作品理解的困难。例如,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洗劫、火烧中国圆明园的无耻行径。这对中国人来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同学们看了雨果的文章之后既为雨果的伸张正义而欣慰,同时也为英法联军的可恶行为而愤慨。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火烧后圆明园的废墟和火烧前的完美景致。通过火烧前后截然不同的强烈对比,无疑更能激起学生爱国心。
另外,我们知道语文的说明文是学生最害怕的文体之一,因为说明文往往涉及到事物的空间、时间、操作等方面的说明,原本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语言上变得有些抽象,这样对于没有相似见识的学生而言,要很好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说明形象化。如《奇妙的克隆》中讲到的克隆的过程,应该说文字的叙述也是很详尽的,但是再详尽的说明,这样繁杂的过程还是要在头脑里形成一个过程图才能很好地记住。既然如此,教师何不在幻灯片上利用动画把这个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呢?这样的展示过程不是既形象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吗?
第四、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点,学生一提起要写作文就头疼,就有畏惧心理,自从多媒体进入了作文课堂之后,对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带来了巨大的作用。如:为了写好一处景观,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事先搜集的音像资料,有美丽的楠溪江,连绵的群山,有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心寺等景观,看了令人心驰神往,唤起学生想把看到的告之于众的欲望和无穷的想像力,激发了写作兴趣。又如练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我把社会上的一些好人好事或学生生活中不讲卫生乱扔纸屑的现象拍摄下来,作文课上播放给学生看,看了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这样这次的作文每个学生就都有话好讲,也乐于写。学生也可以自己利用多媒体搜集到更多的写作材料,并积累材料为写作准备,老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些范文供学生借鉴,这样更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符合语文教学的审美需求;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使语文课堂真正地做到图文并茂。从而有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语文课堂就活跃了,就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
[2]吴宝刚,《现代语文教学的死亡与语文教学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