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业务,鏖战最后100米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zh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品到家”还是“消费者到场”,这是零售企业的两难,“当商品没有差异性时,到家领域的竞争比拼的是谁快;而消费者去商超,是为了另一种综合购买的体验。前者是走近消费者,后者是让消费者走出来。”作为零售体系中的细微之处,到家业务深入千家万户,逐渐渗透至消费者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与社区团购一道实现社区零售的多元化服务方式构建,让这“最后100米”的争夺更趋白热化。
  社区零售乱战
  到家业务一直围绕安全性、便利性、低价格这三个痛点提升用户体验。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认为,通过到家服务带动互联网业务的全面发展是线下超市的突破发展之路,苏宁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基于社区场景的服务集成商,可以满足店到货、货到家、服务到人的社区商业闭环。
  但将到家业务变为可以长期稳定下来的商业行为并不容易,联商网高级顾问王国平指出开设到家业务的企业需有足够的困难认知与充分的准备,“到家业务的基本功包括流量、产品、信息系统、物流及配送到家能力等。对于临时开通到家业务的企业而言,如果没有办法引流,就容易形成摆设,而店改仓又涉及到人员组织架构、场地、信息系统等调整,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现代零售业必然进入全渠道时代,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做好全渠道或做了全渠道未必就能成功,最终比拼的是能不能提供差异化服务、以更高的效率达到更高的毛利。到家业务的关键竞争点一是上游货源供应,二是供应链物流配送,此时既有供应链基础又有自建互联网平台的零售巨头或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目前零售企业在拓展到家服务时多为三种模式,纯第三方平台运作、平台方+自营、自营小程序与APP等渠道+第三方配送。部分实体零售企业的纠结点在于,是否需要借助第三方平台的技术实现到家业务的开展,因为这很有可能意味着入口、流量、数据、信息等为第三方平台掌握。联商网高级顾问团主任周勇教授点出了企业的选择所指,“线上到家业务是一定要做的,至于自营还是借力,那就得看自身实力,大企业青睐自营、第三方平台双管齐下,而小企业只能依靠第三方平台为主,自营为辅,具体到选择哪个第三方平台,则看各自修为了。”
  为零售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是不少互联网巨头的布局要点,这对零售企业而言是非常大的助益。到家业务的优势,是以门店为中心服务周边1至3公里的用户,一些头部企业采用的是店仓合一的形式,用实时运力和前置仓配送,离消费者和社区更近。对此腾讯智慧零售项目负责人何迪表示,“在腾讯智慧零售大数据能力的加持下,可以对卫星仓覆盖范围内的消费者进行精准画像。通过大数据中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了解用户对什么感兴趣、喜欢买什么。一个区域里的办公室多一点还是住宅多一点,年轻人多一点还是老人多一点,对于选品都会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数据的反馈和建议,借助销量预测模型进行智能补货,做到‘千仓千面’。”
  万物到家时代
  早前市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发布的《中国零售业的变革与机遇》报告称,67%的零售商家将大力拓展线上渠道,加快到家业务或前置仓布局,到家与到店深度融合将成为常态。2019年上半年时,中国到家业务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达3587.2亿元人民币,在本地生活服务中占比39.2%,随着更多新零售品类接入即时配送服务,以及疫情的影响,到家业务市场的规模与占比双双走高。
  此前,线上消费者和线下消费者不是同一个群体,线上以年轻顾客居多,而线下顾客以中老年消费者为主,然而这个界限正在逐步模糊,这让企业开设到家业务有更充盈的底气,尽管它们也明白,用户群体的增量是好事,但繁荣发展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和积累。
  随着到家业务成为深度用户习惯,越来越多的实体商品通过快递、外卖等方式运送。以社区和到家为风口的新零售模式是对“人、货、场”的重构,全新的消费者集群,“宅、忙、闲、急”的精准客户画像;全新的商品体系,销售数据指导上游柔性生产,重度垂直供给;全新的购物场景,用户获取和购买、决策门槛降低但服务要求提高。三个行业痛点亦有了解决之道,相较于街边小店和菜市场,到家业务安全性更高;社区店和商超被纳入到家业务体系后,便利性不再是障碍;因大批量集中采购带来的低价格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客户的购买决策。
  万物到家时代毕竟是对企业能力的综合考量。到家业务是企业整体实力的集中体现,最大的痛点是商品同质化严重,毛利过低,商圈的重叠度过高。并且,线上促销会拉低毛利率、增加包装配送等经营成本,对门店运营、供应链、技术和物流配送能力等的综合要求较高,零售企业需根据地理位置、商品结构等现实情况量体裁衣,制定适合自己的到家业务发展计划和步骤。


  有人将到家业务比作一道复杂的方程式,要仔细计算线上品项、比率、订单抽成等因素,效率化背后是技术、数据的驱动。天虹数字化经营中心總经理谭晓华认为百货到家的高速进化没有秘诀只有深耕,“因为百货属于平台业务,所以我们做的时候有非常强烈的出发点——整套数字化工具不是用于天虹,而是用于天虹生态下的所有的品牌,为品牌赋能。作为零售业,要拥有生态化的私域流量。在过去的实体零售经营中,渠道商和品牌商之间的会员是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但通过数字化工具,我们可以实现共享和共创。”
其他文献
新能源与自动驾驶并为汽车工业领域两条不断扩容的赛道,被吸引而来的各方力量各施谋略以期实现驰骋领跑。  当前,即便受到疫情影响,消费者对汽车消费的需求仍在短期下挫后回暖,这种需求的激发不分地域,新能源汽车则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全球视野下,新能源汽车長期发展空间广阔。各国纷纷着力推行助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新能源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并逐步收到成效。造车新势力与传统汽车巨头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全方位创新比拼
期刊
5月29日,2020成都美好生活系列会展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和世纪城新会展中心同时拉开帷幕。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成都市举办的标志性展会,本届展会以“会展,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5月29日至6月1日,在西博城主会场率先举办2020成都美好生活系列会展之户外生活展,联动世纪城新会展中心举行2020成都美好生活系列会展之车生活嗨购节、郫都区举行的“郫县豆瓣产业发展论坛”等系列专场活动。另外,还在全市选取
期刊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与中亚国际工程承包的法律问题研究》(2016BFX109)的阶段性成果。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四川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积极拓展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2018年四川全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02.7亿美元,同比增长29.7%;完成营业额61.1亿美元,同比增长55.5%;东方电气集团入选国际全球承包商250强
期刊
自2018年10月官宣摘得上海临港装备产业区Q01-05地块以来,特斯拉建设、贷款、补贴、政策各个环节一路绿灯,从超级工厂开建到第一批15台车轿车面世,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今年1月7日,特斯拉Model3正式国产下线,埃隆·马斯克在现场手舞足蹈地庆祝,表示“没有中国,就没有特斯拉的今天”。  当前,上海超级工厂一星期能够生产3000辆特斯拉电动汽车,按照计划,2020年将总计生产15万辆电动汽车
期刊
当汽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趋势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新锐技术的叠加将揭开未来汽车的面纱。  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自动驾驶领域亦在进行高密集的测试与标准制定,与大规模商业化仅一步之遥。借力新能源汽车,可以快速驶进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区。  早前的《全球汽车趋势报告》提到,汽车行业未来的趋势将会围绕电气化、自动驾驶、共享、网联、快速更新这五大趋势持续进步。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电动化、以自动驾驶为代表
期刊
只要大数据存在的地方,就必定存在关系分析的需求,这也是图数据库诞生的意义。  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相比,图数据库更善于储存分析结构复杂的数据,查询深度越深,关系分析的计算性能越突出,目前已在企业关系、保险、金融等行业落地应用。  Gartner 在《十大数据分析技术趋势》中将图数据分析列入数据分析十大趋势之一,预测至2022年,全球图处理及图数据库将以每年 100% 的速度增长,保守估值80亿美元。
期刊
4月2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4项国家标准,包括《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38775.1)等,从技术要求、性能要求、功能要求等方面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进行了规划。“这填补了我国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国家标准规范的空白,将促进电动汽车无线从技术研发向产业化迈进,未来对更多领域的无线充电系统产品开发及应用有利好作用。”成都斯普奥汀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斯
期刊
以“健康”与“智能”为名,从刚需消费到生活优选,产品和服务升级历来都是家电市场的拓展关键,产品、渠道、营销模式等环节的变革升级之外,如何更好面对国内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如何将海外市场的临时增量长期巩固值得相关企业思量。  “宅经济”的硬助推  国际化是我国家电行业拓展的重要突破口,2019年我国家电累积出口额达709.2亿美元,为历史新高。但增速已较近几年出现放缓迹象,今年初有相关机构列举了我国
期刊
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也对本地车企给予了较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终要靠市场的力量;各地在给予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尽力支持时,因地施策效果显著。  新能源汽车火爆的背后,面对不同细分市场中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传统车企如何深化转型、造車新势力怎样崛起等,都让新能源汽车的赛道愈加精彩。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发展、缓解能源紧张问题等因素助推了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
期刊
数据  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2192亿美元  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0)No.9》。蓝皮书预计,今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2192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  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11.3%  日前,工信部对外公布今年前三季度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