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礼仁观念及其创造性转化

来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c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和仁是孔子儒学中重要的两个观念。孔子的礼的观念是他继承了周礼基础上,借鉴吸收夏礼与殷礼的优点,并且对此发展的结果,尤其与仁的观念的结合,是孔子积极的创造性转化。孔子将仁的观念内涵做了极大丰富,从人的本质,到推己及人的精神境界,再到修身的实践行为,进而发展提升到了内在的普遍德行。礼与仁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仁是由礼发展而来;用礼释仁,使得仁更加具体;仁为礼提供了价值方向,使得礼超越了外在形式。孔子的礼仁观念结合当代社会发展,不断充实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为今天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图像与认知一直是美术学背景下风景写生实践的核心.对图像背后人文历史信息的“观看”是风景写生认知的重要环节.以“徽州古塔”为例,揭示图像与认知在风景写生实践中对视觉
博尔赫斯的文学创作充满奇幻的想象与虚构,他通过迷宫、梦境等意象对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等哲学命题进行思考,拓展了现实与虚构交织的幻想文学。东方文化及中国元素是博尔
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中首次强调“科技支撑”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区块链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有利于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利用区块链技术可规避传统基层社
英国新历史主义小说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在《狼厅》中按照自己的理解、意愿和目的阐释历史,重塑了都铎王朝的几个重要人物,让他(她)们在自己和读者的心灵中复活,表现出强烈的
从形式美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脉出发,阐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方圆构图、对称、重复等三种视觉形式的美学特质,并由此发掘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的形式审美逻辑,以期对当代建
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论路径曾被玛莎·纳斯鲍姆郑重质疑。后者将之定性为文体矫揉造作、故作高深,思辨违反学术规范,著述殊无创意,无益于社会实践。巴特勒以“文化转化”之说
马克思在探究人的本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社会关系阐述了“共同体”的思想,并根据是否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区分共同体的“真假”性。马克思所预见的“自由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闽西中央苏区,以客家民歌为母本的客家革命歌曲应运而生,成为革命志士带领群众歌唱新思想、新潮流、新风尚、新斗争的文艺武器。闽西
高校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发挥协同育人的功效价值不仅是一种理论建构,更是应对和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研究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大学思政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是针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教育是提升乡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关键,更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