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校园欺凌分析及心理干预

来源 :家长·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em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欺凌事件在近些年的校园管理中层出不穷,影响恶劣,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心理干预手段进行系统阐述,希望我国农村地区初中校园能避免发生欺凌事件。
  校园欺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之间的身体性伤害,同时也包括语言伤害以及排斥行为,施暴者具有主观上的故意为之。农村教育不仅落后,而且在农村初中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弊端。随着农村初中校园欺凌问题的频频发生,也使得校园欺凌这一现象获得高度的重视,如何对校园欺凌的当事者进行心理干预,也成为杜绝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关键所在。
  校园欺凌的实质内涵
  校园欺凌,顾名思义是发生在校园当中的欺凌事件,是学生群体中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主要是由势力强的一方向势力弱的一方进行持续的、故意的欺负行为。校园欺凌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包括谩骂、打架以及侮辱等等,是一种有意性的行为,对于势力弱的一方而言,其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极其严重的伤害。参与校园欺凌的不只是欺凌方以及被欺凌方,同时还包括观看方。校园欺凌因此也可以将其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的行为主要是包括对于弱势方进行身体行为上的攻击,而间接性欺凌主要是包括人格上的诋毁,包括言语中伤等等。
  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原因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当中,初中校园欺凌现象层出不穷,难以杜绝。究其根本,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个人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被学生欺负的对象多为年龄尚小以及身形矮小的学生,在男生群体当中,欺凌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身体殴打等等,而在女生群体当中,欺凌的主要行为则是孤立以及言语中伤等等。受欺凌者多为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与他人进行充分的交流,性格孤僻以及胆小等因素使其成为校园欺凌的主要对象。此外家庭原因也是造成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地区学生多为留守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在长期缺少关爱的环境中成长,极易产生出自卑的心理情绪,甚至胆小怕事,不愿与他人展开交流。另外,一些孩子由于生活在具有家庭暴力的环境当中,因此极易产生暴力倾向,成为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他人的主要群体构成。此外,家庭的经济实力以及父母的社会地位等因素也是构成校园欺凌事件的主导因素。
  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的心理干预具体举措
  加强对于校园欺凌危害的有效认知
  农村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需要国家以及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强媒体传播的相关管理,研究表明,大量的暴力倾向宣传报道会在无形当中对青少年的成长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善于学习和模仿,具有暴力色彩的宣传内容极易诱导青少年的学习模仿。因此,国家以及学校应当多进行正能量的相关教育宣传,抵制不良的校园欺凌文化传播,多向学生宣扬真、善、美等思想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中华美德。
  加强情绪管控
  情绪是影响一个人行为发生的主要根源,因此想要有效避免农村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加强学生情绪的管控训练十分关键。情绪的有效调节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学生群体合理进行情绪的管控,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频率,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尤为关键。因此,学校应当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情绪调控这一方面的训练,当学生出现激动等不良情绪时,需要控制自我的情绪,冷静下来,可以采用深呼吸的方法,或者眺望远方转移注意力等等,从而有效加强对情绪的管控。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学生参与校园欺凌事件,无论是作为欺凌的一方还是被欺凌的一方,或者是观看的一方,都反映出学生缺少健全的人格,因此对其展开人格培养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为此,需要农村地区初中教师的高度配合,对于参与校园欺凌现象的学生应当重点加强心理干预力度,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此外可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氛围,定期组织学生召开班会,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融入班集体当中。也可以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沟通,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结语
  校园欺凌现象在农村地区初中学校的发展,需要得到社会以及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针对此种现象发生的具体原因,积极寻求相关的解决途径,对學生展开心理干预,加强对初中生的正确引导,从而使得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能够从根本上杜绝,维护好农村初中校园秩序。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对于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山区的小学语文课堂改革来说是一剂良药。新课程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提倡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创新和质疑。这无疑是对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灌输性填鸭式教学提出了挑战。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改进并转变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期刊
调查设计  调查目的  以缩小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的差距为目标,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为原则,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为调查范围。通过对食品企业用人情况和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评价,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特点,期望借此促进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  调查设计  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实地考察、电话访谈等方式。主要包括:人才需求的
期刊
在国际交流愈加频繁的今天,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愈加突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来灵活地进行交流。传统的以照本宣科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参与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立足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际设计出极具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借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期刊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其含义为学校历史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按照在历史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下,对在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和评估,充分利用本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并结合学校的教育思想以及办学理念,于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相关历史教学活动,其实行的方式一般都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设计学习活动等。当下,校本课程开发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比较普遍,对未来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历
期刊
调查问卷从教师的核心目标素养、信息素养、技能提升素养、创新素养、德育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引导广大小学体育教师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调查目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目的:对于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结合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充分利用核心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保障自身专业的发展。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现状的调查,结合21世纪中国学生发展核
期刊
以写促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前若能想方设法唤醒他们已有的知识,想必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其关于文本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促使其自觉投入到文本的具体阅读活动之中。  对此,我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这一文本时,我并没有急于向学生传授其中的知识点,而是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看到“纪念白求恩”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环节,对于学生汉字的积累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可是,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的识字教学通常局限为“教师领读发音——学生练习——教师拼写”这一惯有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识字欲望不够热情,识字效果也不尽人意。如何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可以创新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方法,即将一些新鲜、有趣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汉字教学活动之中。本文作者以联想识字教学、字谜
期刊
案例背景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对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沟通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贯彻响应新课改提倡的先进教学理念,计划在下一节课堂教学中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对《军神》一文进行讲解,以便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案例主题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和辨识能力,但都尚不完善,尤其是理解能力和语言沟通
期刊
有效教学的特征  以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好坏来评判教学的优劣  教学的优劣不是靠教师的方法有多丰富,课堂的活动有多丰富,师生的互动有多频繁,而是看最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从这两方面来评判教学活动的优劣,如果教学行为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效果,那么这种教学就是好的教学;反之,则是不好的低劣的教学。  以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效果来评判教学的效果  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
期刊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探讨家校合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对策,主要目的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面对传统家校德育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变革,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探寻中学教育中家校德育合作的新路径,并进一步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本文在简要阐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家校合作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家校合作的正面效用,并重点从三方面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