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推行有效的教学策略

来源 :家长·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stu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的特征
  以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好坏来评判教学的优劣
  教学的优劣不是靠教师的方法有多丰富,课堂的活动有多丰富,师生的互动有多频繁,而是看最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从这两方面来评判教学活动的优劣,如果教学行为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效果,那么这种教学就是好的教学;反之,则是不好的低劣的教学。
  以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效果来评判教学的效果
  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能力、技能的提高。所以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面,从单一的教导行为来评判教学的效果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有效教学的策略
  教学行为方面
  确立可测量的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用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明确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水平标准,确立目标达成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区分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以便在教学活动过后能清晰地评价教学的达成程度。比如,使用计算器,在10分钟内,以100%的正确率完成100道或以上的数学计算题。
  改进教学方法
  (1)革新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受技术理性(通过合法则的行为来控制环境)的支配,在教学中,学生是受控制的,主观能动性与主体差异没有得到尊重。现在教学理念逐渐转向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在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与社会互动性;强调在教学中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建构知识的情景。
  (2)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应该发挥信息技术演示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发挥信息技术的交流功能,促进师生的课堂与课下交流;发挥信息技术的拓宽资源功能,综合课内课外資源,丰富课程内容;发挥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功能,提高信息素养。
  学生学习与发展方面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以学评教
  在以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学生在教学中是被控制的对象,但是,受解放理性(人们对解放以及权力所赋予的兴趣,指向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影响,现在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和实施上都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要,结合火热的社会经验,结合学科经验,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结合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与知识掌握情况来评判教学的效果。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教学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时刻谨记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与学生的发展挂钩,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学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要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学生现有的水平与经过教师和同伴的帮助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学时刻走在发展的前面,考虑时代赋予学生的发展要求。
  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方面
  进行适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教学行为这一单因素的评价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与学生,环境等综合因素的考察与价值判断。笔者认为,布鲁姆的三种教学评价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1)进行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影响学习的因素所进行的评价,包括各种摸底考试、了解困难的测评、弄清学生学习的优缺点,这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设计之后的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进行形成性评价
  这是在教学活动处于实施与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包括在一节课和一个课题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课堂作业与评议以及书面测评等,形成性评价不强调学习成绩的评定。这有利于及时地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从而进一步及时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或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所进行的评价,这是一种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形式,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评定,判定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
  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需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综合的评价与反思,提高自身对课程话语的理解,认真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改进措施,通过对学生的对话以及调查来了解自身教学的优缺点,通过教师集体的评价与建议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结语
  本文根据对教学的狭义理解,将有效教学界定为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研究在对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述评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论述有效教学的理论,阐述有效教学思想的发展,分析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的现状,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减少,从而导致了班级学生少和教师数量少的情形,由于复式教学具有很多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农村教学中。以成县大坪学区为例,讨论了复式教学的利与弊,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复式教学问题的方法。  陇南市成县大坪学区现有12个教学点,分布较分散,且学生、教师、教学资源以及交通条件都有差异。以下分析了我们学区复式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现状  第一,生源逐年减少。随着城乡差距的
期刊
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中将班主任层称作是班集体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校领导落实各项教育决策、管理任务的强有力的助手。在新课改下,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样也是班级管理工作得以落实的主体。由此,班主任在落实班级管理任务的时候,需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在班级管理活动开展中能充分地发挥自身
期刊
新课程改革对于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山区的小学语文课堂改革来说是一剂良药。新课程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提倡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创新和质疑。这无疑是对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灌输性填鸭式教学提出了挑战。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改进并转变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期刊
调查设计  调查目的  以缩小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的差距为目标,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为原则,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为调查范围。通过对食品企业用人情况和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评价,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特点,期望借此促进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  调查设计  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实地考察、电话访谈等方式。主要包括:人才需求的
期刊
在国际交流愈加频繁的今天,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愈加突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来灵活地进行交流。传统的以照本宣科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参与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立足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际设计出极具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借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期刊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其含义为学校历史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按照在历史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下,对在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和评估,充分利用本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并结合学校的教育思想以及办学理念,于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相关历史教学活动,其实行的方式一般都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设计学习活动等。当下,校本课程开发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比较普遍,对未来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历
期刊
调查问卷从教师的核心目标素养、信息素养、技能提升素养、创新素养、德育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引导广大小学体育教师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调查目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目的:对于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结合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充分利用核心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保障自身专业的发展。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现状的调查,结合21世纪中国学生发展核
期刊
以写促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前若能想方设法唤醒他们已有的知识,想必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其关于文本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促使其自觉投入到文本的具体阅读活动之中。  对此,我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这一文本时,我并没有急于向学生传授其中的知识点,而是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看到“纪念白求恩”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环节,对于学生汉字的积累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可是,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的识字教学通常局限为“教师领读发音——学生练习——教师拼写”这一惯有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识字欲望不够热情,识字效果也不尽人意。如何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可以创新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方法,即将一些新鲜、有趣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汉字教学活动之中。本文作者以联想识字教学、字谜
期刊
案例背景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对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沟通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贯彻响应新课改提倡的先进教学理念,计划在下一节课堂教学中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对《军神》一文进行讲解,以便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案例主题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和辨识能力,但都尚不完善,尤其是理解能力和语言沟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