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从传统的“无声”走到了现有的“杂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习需要,多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本文提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进音乐元素,以此打造多模态教学环境。让音乐旋律真正成为辅助学生彰显个性的有效元素,同时,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多模态教学环境中体现灵动之美。
关键词:音乐元素;课堂;道德与法治;多模态
一、问题提出:从“无声”到“杂声”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探究,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要让学生能够树立爱生活、爱他人、爱集体的观念;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热爱劳动,热爱祖国;有责任感,有荣誉感,有民族自豪感等优秀道德素养。
在现行的教材中,虽然有很多有趣的插图,如果运用得当,能够创设高效的品德教学环境。但是很多教师在使用的时候把这些插图用于看图说话,这样就失去了这个素材丰富的内涵。同时,很多教师意识到在教学时可以使用多媒体,但是所呈现的课堂却是让教学思路随着课件的精彩呈现而推进,完全忽略了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图片精彩、视频丰富,然而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是:这样的声音是一种“欣赏”,还是课堂上的“杂声”,是否是课堂“无声”胜“有声”?
二、巧奏乐曲:从“教”到“育”
1. 巧妙激趣,引新课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导入课堂?比如,苏教版三年级品德课中有一节“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师在执教时,先用苏州的传统民谣《太湖美》导入课堂,歌声悠扬,富有地方风味。学生在聆听歌曲后,纷纷猜到今天教师要介绍的就是我们的家乡——苏州。这样就顺利完成了课前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有人说:“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在这里音乐的导入,不仅仅是桥梁和序幕,更是审美教育。同时,终将诱发主体心理的自由状态,而心理自由状态是人内心高度的和谐状态,存在着各种发展趋势和空间,是德育的崭新平台。
2. 巧设背景,创情境
“国旗升起来”一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升旗场景的感受、升旗时规范行为的辨析及做国旗的实践,培养学生对国旗的认知和尊敬。在教学这一课,如果教师只是单一讲解国旗的含义,敬队礼的姿势,那么是很难让学生有情感上的共鸣。上课伊始,笔者播放了《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表达儿童对国旗热爱与赞美的歌曲,之后再满怀深情地解释:“国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他们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才使庄严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我们怎么能忘记这一抹鲜艳的红?”学生听后纷纷表示了对国旗的热爱。接着,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学生都站立起来,目视国旗,行队礼,教室出现了神圣、庄严的氛围。
这是因为背景音乐的渲染,德育课堂和音乐这一独具魅力的语言相结合,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启发了学生的智力,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既打造了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环境,也深化了课堂内涵。
3. 巧收结尾,染气氛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能否把“口”收好,对一节课的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伸出你的手”一课时,当学生渐渐感知到帮助别人的重要性后,配合抒情的音乐,在感人的气氛中获得助人为乐的信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妙的旋律和音响是培养人们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
苏教版“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观察、访问身边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謝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其中最难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尊重这些身边的劳动者并且心怀感恩,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播放歌曲《美丽的心灵》,从中感受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要学会珍惜。大家在歌曲声中,大声诵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堂在动人的情感氛围中结束。
音乐的使用作为品德教学环境中的一种生动的模态,仿佛是学生性格的“底色”,学生学理的“帮手”。将音乐与课堂相结合,避免重传授、轻体验;重说教、轻感受的原始教学模式,适时适景地运用“音乐”这一具有特殊魅力的语言,就能为德育课堂插上和谐的翅膀。
关键词:音乐元素;课堂;道德与法治;多模态
一、问题提出:从“无声”到“杂声”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探究,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要让学生能够树立爱生活、爱他人、爱集体的观念;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热爱劳动,热爱祖国;有责任感,有荣誉感,有民族自豪感等优秀道德素养。
在现行的教材中,虽然有很多有趣的插图,如果运用得当,能够创设高效的品德教学环境。但是很多教师在使用的时候把这些插图用于看图说话,这样就失去了这个素材丰富的内涵。同时,很多教师意识到在教学时可以使用多媒体,但是所呈现的课堂却是让教学思路随着课件的精彩呈现而推进,完全忽略了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图片精彩、视频丰富,然而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是:这样的声音是一种“欣赏”,还是课堂上的“杂声”,是否是课堂“无声”胜“有声”?
二、巧奏乐曲:从“教”到“育”
1. 巧妙激趣,引新课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导入课堂?比如,苏教版三年级品德课中有一节“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师在执教时,先用苏州的传统民谣《太湖美》导入课堂,歌声悠扬,富有地方风味。学生在聆听歌曲后,纷纷猜到今天教师要介绍的就是我们的家乡——苏州。这样就顺利完成了课前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有人说:“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在这里音乐的导入,不仅仅是桥梁和序幕,更是审美教育。同时,终将诱发主体心理的自由状态,而心理自由状态是人内心高度的和谐状态,存在着各种发展趋势和空间,是德育的崭新平台。
2. 巧设背景,创情境
“国旗升起来”一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升旗场景的感受、升旗时规范行为的辨析及做国旗的实践,培养学生对国旗的认知和尊敬。在教学这一课,如果教师只是单一讲解国旗的含义,敬队礼的姿势,那么是很难让学生有情感上的共鸣。上课伊始,笔者播放了《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表达儿童对国旗热爱与赞美的歌曲,之后再满怀深情地解释:“国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他们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才使庄严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我们怎么能忘记这一抹鲜艳的红?”学生听后纷纷表示了对国旗的热爱。接着,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学生都站立起来,目视国旗,行队礼,教室出现了神圣、庄严的氛围。
这是因为背景音乐的渲染,德育课堂和音乐这一独具魅力的语言相结合,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启发了学生的智力,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既打造了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环境,也深化了课堂内涵。
3. 巧收结尾,染气氛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能否把“口”收好,对一节课的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伸出你的手”一课时,当学生渐渐感知到帮助别人的重要性后,配合抒情的音乐,在感人的气氛中获得助人为乐的信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妙的旋律和音响是培养人们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
苏教版“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观察、访问身边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謝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其中最难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尊重这些身边的劳动者并且心怀感恩,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播放歌曲《美丽的心灵》,从中感受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要学会珍惜。大家在歌曲声中,大声诵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堂在动人的情感氛围中结束。
音乐的使用作为品德教学环境中的一种生动的模态,仿佛是学生性格的“底色”,学生学理的“帮手”。将音乐与课堂相结合,避免重传授、轻体验;重说教、轻感受的原始教学模式,适时适景地运用“音乐”这一具有特殊魅力的语言,就能为德育课堂插上和谐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