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自由展翅,培养创新意识
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本性,反而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我在音乐教学中是以“主体性、创造性”为特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例如,一年级第一单元中的“创作并演奏——风雨雷电”的场景。本课主要围绕“雨和水”的主题,通过听、玩、唱、演,体验下雨时的情境,了解水世界的美妙和精彩,充分感受雨、水带来的艺术美感,从而能够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通过让学生聆听自然界中及艺术作品中的雨声、水声,从中让学生发现并创编相关的节奏型,在探索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课上,我对学生说:“为了让大家玩得更有趣、创造的音乐更加奇妙,老师先请大家看一个著名乐队的精彩演奏片段。”于是我播放了英国Stomp乐队的“水的音乐”片段,发现学生们的眼睛都发亮了,那些调皮孩子们也顿时被深深吸引了。紧接着我就要求学生们用身边的物品来表现下雨的情景,我还要求能表现出小雨和大雨以及雷电。进过紧张的分组讨论之后,孩子们为我展示了一场生动、激情的“雨景”。只见孩子们有的运用了打击乐器;有的利用小方凳;有的用纸;还有的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用口技和肢体语言等等来表现,孩子们把“小雨点——小雨——雷鸣闪电——大雨——小雨——小雨点——雨停”这一过程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节课中学生们真正成为了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二、激发兴趣,拓展创新视野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同时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
例如,三年级音乐教材中的一课欣赏曲《我的家在日喀则》。这一课紧密把握“美”的主线,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音乐的美,是一种艺术的美,把音乐的美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与老师一同产生共鸣。我通过多媒体带学生“走进西藏”:一望无际的草原,茫茫雪域的壮丽,喜马拉雅山的雄伟,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丰富的当地特产,珍贵动植物……直观的视频效果引来学生阵阵由衷的惊叹喝彩,清晰的画面再配以高亢的《青藏高原》的歌声,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打动着他们的内心。接下来,我播放《我的家在日喀则》的歌曲,学生会不由自主的随音乐左右摆动,嘴里还跟着哼唱起来,不同要求的聆听,使学生对音乐有了较深的印象,大部分学生可以跟着唱起来。最后我播放了一段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踢踏舞,我将基本舞步教给学生,于是整个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又跳又唱。有些调皮的孩子还加以了改编,使这首歌曲更为精彩。通过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了合作、创作的乐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抒发双情,激发创新信心
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讲解作品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内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多媒体等工具、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通过老师有感情的范唱和生动的表演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种,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在兴趣和情感达到一定基础上,或者是说在一定的发展空间上,再激发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例如,在《黄河大合唱》赏析一课中,我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性强等特点,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黄河奔流的生动画面,立体感强烈的音响效果,清晰直观的赏析流程图等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作品震撼人心的特定意境中,在情感的带动下去聆听、分析,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欣赏、感悟。整堂课不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而且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平面立体化,单向变多向的转变;学生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大容量地获得更多知识和信息,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形象、全面和深刻。
“心灵之花要靠情感之水来浇灌,有了心灵之花方能杰出艺术之朵”。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美是情感外化的特征,是将内在情感体验形象化、客观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在学唱《山谷静悄悄》时,当学生学会歌曲后,我建议:“同学们,我们把教室打扮成美丽的山谷好吗?”教室顿时欢呼起来了。于是在美妙的乐曲中,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学生把纱巾展开放在眼前变成山谷中的烟雾;有的把纱巾捧在手中编成云彩和山花;有的挥动着纱巾好像山中的小溪流;还有的敲起打击乐器来模仿泉水的叮咚声和小锤敲击石头的叮咚声……在这种音响的流动中,学生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到的音乐之美用不同的形式创作表现出来,也使他们的内在情感得以抒发与延伸,学生们在创作中享受到了快乐,在活动中获得了合作中的快乐,使学生们更加自信,更加大胆。
正如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用音乐来渲染创新的双翅,邀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之中。
(编辑李沁)
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本性,反而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我在音乐教学中是以“主体性、创造性”为特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例如,一年级第一单元中的“创作并演奏——风雨雷电”的场景。本课主要围绕“雨和水”的主题,通过听、玩、唱、演,体验下雨时的情境,了解水世界的美妙和精彩,充分感受雨、水带来的艺术美感,从而能够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通过让学生聆听自然界中及艺术作品中的雨声、水声,从中让学生发现并创编相关的节奏型,在探索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课上,我对学生说:“为了让大家玩得更有趣、创造的音乐更加奇妙,老师先请大家看一个著名乐队的精彩演奏片段。”于是我播放了英国Stomp乐队的“水的音乐”片段,发现学生们的眼睛都发亮了,那些调皮孩子们也顿时被深深吸引了。紧接着我就要求学生们用身边的物品来表现下雨的情景,我还要求能表现出小雨和大雨以及雷电。进过紧张的分组讨论之后,孩子们为我展示了一场生动、激情的“雨景”。只见孩子们有的运用了打击乐器;有的利用小方凳;有的用纸;还有的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用口技和肢体语言等等来表现,孩子们把“小雨点——小雨——雷鸣闪电——大雨——小雨——小雨点——雨停”这一过程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节课中学生们真正成为了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二、激发兴趣,拓展创新视野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同时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
例如,三年级音乐教材中的一课欣赏曲《我的家在日喀则》。这一课紧密把握“美”的主线,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音乐的美,是一种艺术的美,把音乐的美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与老师一同产生共鸣。我通过多媒体带学生“走进西藏”:一望无际的草原,茫茫雪域的壮丽,喜马拉雅山的雄伟,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丰富的当地特产,珍贵动植物……直观的视频效果引来学生阵阵由衷的惊叹喝彩,清晰的画面再配以高亢的《青藏高原》的歌声,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打动着他们的内心。接下来,我播放《我的家在日喀则》的歌曲,学生会不由自主的随音乐左右摆动,嘴里还跟着哼唱起来,不同要求的聆听,使学生对音乐有了较深的印象,大部分学生可以跟着唱起来。最后我播放了一段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踢踏舞,我将基本舞步教给学生,于是整个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又跳又唱。有些调皮的孩子还加以了改编,使这首歌曲更为精彩。通过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了合作、创作的乐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抒发双情,激发创新信心
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讲解作品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内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多媒体等工具、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通过老师有感情的范唱和生动的表演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种,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在兴趣和情感达到一定基础上,或者是说在一定的发展空间上,再激发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例如,在《黄河大合唱》赏析一课中,我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性强等特点,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黄河奔流的生动画面,立体感强烈的音响效果,清晰直观的赏析流程图等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作品震撼人心的特定意境中,在情感的带动下去聆听、分析,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欣赏、感悟。整堂课不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而且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平面立体化,单向变多向的转变;学生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大容量地获得更多知识和信息,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形象、全面和深刻。
“心灵之花要靠情感之水来浇灌,有了心灵之花方能杰出艺术之朵”。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美是情感外化的特征,是将内在情感体验形象化、客观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在学唱《山谷静悄悄》时,当学生学会歌曲后,我建议:“同学们,我们把教室打扮成美丽的山谷好吗?”教室顿时欢呼起来了。于是在美妙的乐曲中,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学生把纱巾展开放在眼前变成山谷中的烟雾;有的把纱巾捧在手中编成云彩和山花;有的挥动着纱巾好像山中的小溪流;还有的敲起打击乐器来模仿泉水的叮咚声和小锤敲击石头的叮咚声……在这种音响的流动中,学生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到的音乐之美用不同的形式创作表现出来,也使他们的内在情感得以抒发与延伸,学生们在创作中享受到了快乐,在活动中获得了合作中的快乐,使学生们更加自信,更加大胆。
正如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用音乐来渲染创新的双翅,邀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之中。
(编辑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