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i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只有将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三者沟通、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使教学场景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内动力,更是语文课上师生共鸣的基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精心设计入情的导语,设置悬念牵引学生,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等等,千万不要不分文体,都采取“朗读—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固定程序进行教学。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丝毫不能引发学生的激情,唤不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兴趣为契机,做到以趣激情,以趣促学,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只要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自觉学习探讨的意识,就等于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情,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二、以“动情”点带动全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产生共振共鸣。如《陈情表》,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自幼多病,是祖母躬亲抚养长大成人。而现在祖母卧病在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情深真切感人。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启发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总之,可以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感人对话、动人抒情、慷慨议论等为切入点,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师生情感交融
  语文教师要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此为契机,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美妙境界。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爱,彼此情感相同,关系融洽,就会使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加大。在教学过程中应表现出对所教学科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满腔热情,满怀豪情,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让学生的智慧之光主动、生动闪现。
  四、用激活情法
  激情应该贯穿于“导”、“读”、“讲”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下面我以几篇课文为例,探讨这个话题。
  1.“导”:导入新课。导语是一篇课文的起始,精彩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导语多种多样,好的导语必须“动情”,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准备状态。如我在讲《荷塘月色》时这样导入:“在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学家、教授,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文学家——朱自清。朱自清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名著《荷塘月色》,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朱自清。”这样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就在学生心中凸显出来,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其高洁的品质。
  2.“读”:表现朗读。准确、流利、富于感情的朗读有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意境,所以教师首先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蕴含的情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辞严,或清新有快,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情感,领悟真谛。如在讲《世间最美的坟墓》时,配以幽雅、舒缓的钢琴曲的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林间小道,来到古朴、静谧、另人景仰的坟墓旁,用包含感情语调把学生带入到作品境界中,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者之心发生共振。
  3.“讲”:讲授声情并茂。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获”,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根据不同体裁、酝酿不同的感情调子,把握好语速,用具有表现力的喜怒哀乐的课堂语言给学生以深刻的,将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含请的语言。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课件的制作及使用越来越广地进入课堂。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形,我们可以采用灵活运用多种媒体,编播几个画面:(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4)龙华枪杀烈士现场;(5)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提笔著文。伴以深沉的、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一个悲壮的气氛,加深学生对烈士的怀念,对敌人的仇视之情。形象可感的演示,更能把课文一些缺乏形象的事物直观地再现出来,图文结合,声音与动作融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景、入耳入目、入脑入心,不再觉得文字枯燥乏味。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一种境界,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净化心灵,像一泓泉水流进心田,像一曲牧歌回荡耳边。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针对一些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无所适从的现象,重点分析了语文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各自特点及相互联系,认为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把二者有意割裂开来,而应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推陈出新,新中求变,变中提高。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教学 新课程教学 有效结合 五条途径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新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体系和
贴近“三农”———县市报的基本立足点射阳报社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三农”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国家的长治
把握正确导向提高引导水平————全国省级电台电视台台长研讨班侧记本刊记者鹿舫“如何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增强权威性和指导性,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
目前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大为减少。可在文言文教学中,“满堂灌”、“满堂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不容易理解文言文,而且囿于考试,生怕漏讲了某个知识点,在课堂上仍然是逐段逐句地翻译和分析。本该属于学生读背的时间几乎全部占用了,读背只是成了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种点缀,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遗憾。  读背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读书把读背放在了首
摘 要: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用好提问艺术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    叶圣陶说:“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迫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我们必须建立现代课程理念,更新课程内容,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语文新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哲理性小故事,
来稿撷英满足受众需要与引导受众湖南益阳日报王若武受众是新闻事业的主人,当然也就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对象。新闻传播者的所有传播活动都是以为受众服务为目的的。检验新闻传播
2004年本人进行了池塘鱼蚌混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其养殖情况介绍如下。一、试验材料1.养殖池塘的准备选择用低洼田开挖的标准塘2只(已养鱼三年),面积共10.2公顷
标题出彩的总编辑李德存陈俊李德存是张家口日报和张家口晚报的总编辑。他的新闻标题制作叫响河北新闻界,已不是近几年的事了。在河北日报工作期间就有人总结说:“他标的标题形
摘 要: 新时期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成为职业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语文课堂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语文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职高语文课 思想道德教育 四条途径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合格技术工人的重任,学校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国家建设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教育是否重视。目前,职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