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与人生》中的生命关怀精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qing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代替,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对生命关怀精神对人类构建现代文明体系指明了方向。本文以胡山林先生的《文学与人生》中的生命关怀精神为研究内容,从三个方面分析其中蕴含的生命关怀精神:1.《文学与人生》对学生和读者的生命关怀精神。2、《文学与人生》中人物的生命关怀精神。3、文学家与生命关懷精神。
  关键词:文学与人生;生命关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1
  胡山林先生在从业四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艺术、人物、生命的相关性研究,在其《文学与人生》一书中,就已经表现出他异乎常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新时期文学作品的中关于“人本位”的思考,该书体现出对极高的生命关怀精神,这与当前部分社会成员道德观、价值观沦陷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文学与人生》所表述的生命关怀精神,以及对生命体的尊重,引起了社会范围内对于生命关怀精神的思考。
  一、《文学与人生》对学生和读者的生命关怀精神
  关于《文学与人生》中对生命关怀精神的讨论,其内容涉及到人生困境、发展、磨难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并且,相关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在学生与读者的身上都有着较为广泛的体现,并深深的隐藏于学生与读者的内心深处。以《文学与人生》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主要依靠于它透视了生命的意义,将独立生命体的本真进行展示,使其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加,无论是学生还是读者,都能够与其在不同领域产生共鸣。
  然而,对于每一个生命体来说,由于需要思考的问题太多,以至于无法将所有的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因此,在问题无法得到解答时,他们便求助于文学艺术的指引。《文学与人生》中对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明确,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让人们无法找到精神层面的慰藉,在彷徨之中,胡山林先生通过缜密的语言组织,与读者展开了一场触及心灵深处的交流,从而体现出文学艺术对生命体的关怀,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文学与人生》中人物的生命关怀精神
  正如《文学与人生》中所表述的一样,人的差异无外乎性别、国家、阶层、职业、文化程度等,然而,在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生命中,他们都有着对激情的向往,这也是人们为之追求的根本目的。激情能够实现个体生命力的张扬与释放,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个体激情的释放却需要一定的尺度把握,从而避免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违背。
  所以,基于生命关怀精神的角度来看,文学艺术中的世界与现实终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则需要以强大的理性思维对个人行为加以规范,通过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才可以有效避免文学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混淆,这就是胡山林先生在《文学与人生》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物的生命关怀精神。
  三、文学家与生命关怀精神
  作为自我感知意识较为强烈的社会群体,文学家对生命的感受较为敏感,这使得文学家能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在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也就能够借此与作者进行“对话”。正如胡山林先生对《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内心世界的解读一样,路遥在创作《人生》之后,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为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新的奋斗目标,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最终,路遥以文学创作的形式,将《平凡的世界》展现给世人,然而,在此之前,路遥并未预料到该作品能够形成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路遥的成功是其生命精神品格的体现,首先,作为一名文学家,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其次,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基于生命本体的自我怀疑精神,使其具备了超越自我的可能,并由此一步步走向了巅峰。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够刺激文学家的创作灵感,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流露的情感寄托于文学作品之中,在给与其它生命关怀的同时,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关怀。
  相对比来说,路遥是一位幸运的文学家,他获得生命关怀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较史铁生来说应当是微乎其微,作为一名普通人,史铁生的人生自21岁时被改写,在《文学与人生》中,胡山林先生将史铁生的境遇用绝望、深渊等词来形容,甚至此时的史铁生已经失去了活着的勇气。然而,经过无数次思想上的抗争之后,史铁生面对人生苦难却大彻大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自我境界的提升,使其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并利用博爱的生命里想精神与之抗争,在他的作品里,史铁生将这种生命关怀精神进行了无限放大,并惠及所有读者。
  无论是路遥还是史铁生,作为现代著名文学家的代表,他们都在人生的苦难中找到了精神寄托的家园,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在《文学与人生》中,胡山林先生并不仅仅是对以上两位作家给与了相当热情的生命关怀,同时也将这种生命关怀精神覆盖到所有的文学家。
  《文学与人生》是从多种不同角度把学生、读者、文学作品、人物、文学家等作为生命关怀的对象,利用生命关怀精神,不仅能够对具有独立生命特征的个体进行自我认识的升华,同时也为文学作品赋予了更加深奥的内涵。这一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生命关怀精神,将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欲产生正确引导,促进人性化的、合理的、现实的生命意义指导下生命关怀精神的延续。
  参考文献:
  [1]胡山林先生著作《文学与人生》的生命关怀精神[J].余盛祥.北方文学(下旬).2016(10)
  [2]文学与人生:创作的个体经验[J].从维熙.名作欣赏.2011(16)
其他文献
摘 要:丛甦和阎连科是同时期作家,虽分属两岸,但二者的思想与创作模式都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盲猎》与《走出蓝村》两篇小说较为明晰的突出他们创作中的超现实构想。本文从文本细读的层次入手,分析两篇小说在超现实创作方面的相似性。  关键词:《盲猎》;《走出蓝村》;相似性  作者简介:李奕青(1996-),女,汉,郑州人,本科,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苏青的作品主要是以上海这个大都市为背景而创作出来的,她通过对于人性、爱情、婚姻、性别以及事业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了她对于上海都市的批判,而在批判之中也表现了她对于人性
莫言《檀香刑》中赵小甲这一形象有意戏仿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赵小甲具有“狂人”似的癫狂,他和“狂人”一样都是正常社会里不正常的人物,然而莫言又有意颠覆了
摘 要:本文以地方故事海外译介为视角,探讨在大力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宣传中国形象的大背景下,如何优化乡土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使其更顺利地走出国门,得到有效的海外推介,以帮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尊重中国,从而在与中国的国际对话中能够持平等、客观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和中国有关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关键词:乡土文学;海外译介;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徐则臣的家乡位于苏北地区,在地域文化上受齐鲁文化的影响颇深,有着重礼尚义的文化传统,苏北人民普遍有诚实而守信,重礼而尚义,守旧与迂执等特征.出生在这样的地域文化中,徐
期刊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是陈平原教授的一本著作,其在我国现在文学史和文学教育两个研究领域具有非凡的意义.《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对陈平原教授而言,是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长期
人物形象是“小说四要素”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常常取材于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人物,通过对其相貌、性格的生动描写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精神病”形象作为众多人物形象
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产业转型升级伴随着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本研究以安徽省三所双一流大学2014—2018年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为依据,构建面
《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品,以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为主线,延续了张爱玲一贯清冷的笔调.大多数观点认为,张爱玲小说中为数不多的这一看似“大团圆”的结局,背后蕴含
期刊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其欣赏方式以及其理论基础对于文学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此,在现代文学中,依靠现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方式,对现代文学的欣赏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