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来源 :科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emo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审美教育是探索如何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促进审美人格健全发展,提升审美个体素质的教育。在当今社会,美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对人性的健全发展、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在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当中,审美教育也应该是一种应用性教育,如何将审美理论的传授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于工作和生活当中,是高职美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审美观 高职教育 应用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首次提出,最早出现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著作《埃斯特惕克》中,但并非等同于现在的美学,而是用于表示感性认识的学科。日本人将其翻译成汉字“美学”,而后又传入中国。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通俗的说,我们可以认为审美是研究人与世界是如何发生审美关系的,美和美感是怎样产生的,人们是如何欣赏和创造美的。在关于美的学科当中,审美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到了关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审美教育学通过审美学与教育学相互结合而成,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审美活动、审美方式塑造人,促成审美个体向自由理想人格全面发展,揭示个体的审美发展途径、方式和规律。
  作为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希勒在1795年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这个概念。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最早将“美育”一词翻译成中文,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即美感教育、情感教育,认为美育通过审美理论的运用,采用审美手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情感,锻造人的品格。
  尽管现代美学的名称和美育的概念来自于西方,却不代表中国在此前没有这方面的理论和研究。中国的美学研究早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美的研究,更是艺术的研究,且一开始就是同美育关联在一起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尤其注重培养人的精、气、神、德等方面。儒家人才培养中要求必须掌握的六门技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其中“乐”即艺术,礼是行为规范、伦理道德,乐是情感交流。礼乐结合,乐要受礼的规范,礼要有乐的沟通。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美学或美育的概念,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确实是包涵着艺术陶冶情操的内容,这和美感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不约而同。
  一、审美观的培养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物质因素得到了大大的充实,现代文明同时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竞争。相对于极其精密的高科技器械和工厂化运作,人的自身价值在不断缩小,仿佛器械中的零件,每日疲于物质、金钱等硬件方面的竞争,审美的空间不断被缩减。当精神食粮的补给跟不上物质环境的扩张时,人类会感到空虚、绝望,找寻不到生活的方向。在这种精神压抑下,审美观也会产生扭曲,对美的欣赏被市场化的低俗产品和快餐式文化所替代。审美品味的下降,导致精神的迷茫、斗志的匮乏,缺乏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的社会将日趋畸形。在这种背景下,审美观的塑造、审美情趣、审美品味等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人性的健全发展
  易中天说:“人类之所以要有美学,是为了既心安理得又心情舒畅地活着。”审美的需要在马斯洛塔中,位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之上。到了审美需要的时候,才真正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各个民族不论生产力水平高低,文明程度如何,无一没有艺术,对美的需要几乎是人类的共识,在科学诞生之前,人类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了美。美与审美是人的最高需求。
  对审美对象的把握、认识,涉及到一个人审美观的问题。审美观决定着审美主体用什么样的审美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和判断,与人生观、世界观紧密联系,体现审美主体的自我认知、道德情操以及自我价值。可以说,一个人的审美观的建立,关系着他的人性的发展。
  在高速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下,人的价值在不断遭到削减,与精神家园的分割,使得人类的精神方舟严重迷失方向,对美的看法与判断也会随人性的异化而异化。然而人的欲望却是在不断膨胀,对文明、金钱、权势……乃至对扭曲的“美”的欲望!在分不清快感与美感的情况下,人容易沉耽于各种低俗的感官享受。美在现代文明下遭到了任意的践踏和扭曲。
  健全人格的建立,需要正确的审美观进行引导。也只有审美教育,能够使人真正回归精神家园,重新审视自身价值,正确看待世界与人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找出前进的方向。
  (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全民审美观的正确建立,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整体的素质。当然文明程度高低与否,并不能说明对美的看法的高低。各个民族,各个种群,都存在着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但人类文明的发展,确实也是由人类艺术体现出来的,比如万里长城、金字塔、希腊神庙、印加遗址等等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
  全民素质与审美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美丑的解读,和善恶的判断,都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程度。美育对人类情商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与艺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的熏陶。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可以明确人们的各种价值取向,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有更准确的把握,更好地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这与我们倡导的全民素质教育不是没有关系的。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和谐早在孔子的美育思想中提出,“里仁为美”,人格的建立是围绕“仁”进行的,和谐的大同社会也在《礼记·礼运》中出现。社会和谐需要人自身和谐,唯有人的和谐,才有家庭和谐,才有邦国和谐,才有“天下大同”。而人的和谐需要审美观念的和谐。西方的美学鼻祖毕达哥拉斯曾说美即和谐,个体与个体的和谐成就整体的和谐。
  审美个体的和谐需要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够对世界对事物对自身周围的审美对象作出正确判断和评价,把握审美的规律与原则,从而使社会和谐前进、和谐发展。
  二、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这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应用为主,突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但有不少高职院校注重应用性课程的同时,却忽略了理论课程、人文课程,甚至有不少人认为高职教育不需要开设人文课程,只需要教给学生动手能力即可,这都容易使高职教育走上一条缺乏人文滋养和审美教育的道路。因为审美往往被认为是感性的,而感性的东西又是最不确切的,所以不受重视。但在教育中最需要的就是感性关怀。虽然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要特点,但与感性的审美教育并不矛盾。审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以感性的审美手段,探索理性的审美规律。
  苏格拉底提出:美即善,他认为美就是有用,“任何美的东西,从同一角度看来,也是善的”,“每一件东西对于他的目的服务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务得不好,则是恶的和丑的”。这是美的合目的性。在中国古代对美的认识中,《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美”的:“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羊大为美,羊肉给膳为美。这么看来,与苏格拉底的观点非常相似,都是因为有用才美。而有用不就是高职教育中的一大特点吗?可见,审美教育在高职教育中一样可以是一种应用性教育。
  高职的审美教育大多是通过人文课程来实现的,比如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影视鉴赏、音乐欣赏、文学作品欣赏等课程。通过对具体的审美对象的赏析,来获取美感,确实可以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但是也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具备充足的审美理论知识和文化积淀,并不能从中有所感受。既然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那么不妨将审美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感到能用、有用,从中获取美感,提升品位也就不难了。
  笔者曾连续3个学期开设了《审美与生活》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审美理论知识下,能够将审美理论灵活运用于工作和生活当中,比如:
  活用审美理论和手段打造个人形象。可以给出几种场景,如求职、接待、迎宾等,让学生设计不同场合下的自我形象,如何运用审美统觉的理论进行服饰搭配和色彩选择;如何运用审美错觉掩饰自身缺陷;
  将审美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工作当中。如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广告策划、方案设计等等,如何利用审美注意的规律,使对象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同时避免审美疲劳;如何运用审美对比和审美逆反的心理,在营销中设计出更好的策略等等。
  只有在学生接受了一定的理论之后,运用于实践,运用于一线工作当中,同时通过实践又得到深刻认识,如此一来才会对审美鉴赏活动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接受。所以在审美课程中,可以采用这样的一条路线:直观的审美引导——审美理论——应用实践——审美鉴赏与评价——情感提升。在审美应用教育的同时,不断灌注情感教育。
  此外,不单单在课堂上,高职的审美教育一样可以体现在校园文化的构建当中,比如校园广播站、文化周活动、社团活动、校园展会、联欢会等等。每策划一场校园活动,不论是方案策划、舞台设计、节目选拨,还是产品展示、环节安排等等,其实就是让学生将学到的审美理论进行综合利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易中天,《破门而入谈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刘东,《西方的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徐德清,《趣味美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5] 丘友熙,《审美教育对建构完美人格的重要作用》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6月
其他文献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丰富人的情感的一种有效途径。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不爱读书,阅读水平低,考试失分十分严重,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阅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物理实验教学观念有了很大改变。我们深入领会课程标准及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全体物理老师集体备课,对新教材每章
个性是指人在思想与行为中,表现出不同于其它人的特质。人的个性具有可塑性,通常情况下影响个性的因素有两个,即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即遗传因素,例如基因、父母的生物遗
崔峦老师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是相对于"复杂"而言的。语文教学的简单化说到底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是一种美的感知,在于用心的体会,语文课堂是轻松地、愉快的。富有诗意的,是充满"语文味"的,可是,现实教学中,在高考这个大棒的指挥下,一切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怎么教学生写作,许多教师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吗?学生怕写,老师怕教。那么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现在就结合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谈一谈在作文教学上的感悟。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知者。”要改变学生目前的写作状况,我觉得应该从“四多”入手。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以学定教,自主合作”高效课堂的“活水”。运用恰当的激趣方法,不仅有利于激活课堂,构建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促进高效课堂落到实处。  【关键词】兴趣高效课堂 方法  随着生物新课标新教材的广泛施行和高效课堂不断深入的开展,“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愈加备受教师的关注和青睐。然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