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感受语文之美

来源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ming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课堂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语文的审美已陷于疲劳,形式的单调已无法满足学生审美发展的需要。如何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窗,活化课堂,让学生走向异彩纷呈的文字世界,是当下语文老师的心头之痒。
  关键词:语文课堂;逻辑思维;美
  语文到底美在哪里,除了优美的词藻,除了情感,还有哪些呢?很多时候,学生感受语文的美感都是靠直觉,单调甚至是机械的重复审美,让学生已觉乏味,让课堂更精彩些是很多语文老师所期待的,也是学生所热切期盼的。现实让学生失望,让老师郁结于胸,抚案叹惜!
  针对此现状,有老师提出课堂让学生多读,在多读中去感受语文的魅力和美感,这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许多学生读过之后殆而无所得,这是因为单靠读这一单一的方式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单靠读一读,背一背,僵硬的方式会很快令人陷入窒息的泥淖。学生的感受能力没有提升,那么读也可能只是粗浅的感受,根本没有美感可言,读解决的可能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相而已,而解决问题的根本的出路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学生的审美途径单一,是无法丰富而立体地感受文本的美感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责任重大,语文课堂一定要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感染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身要先感受到文本的魅力,然后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它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鉴赏文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文章丰富的内涵美,体会到艺术强有力的表现力,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开拓审美的能力与途径。就高中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逻辑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其实这也是提升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和活化课堂的有效途径。
  逻辑是什么?所谓的逻辑,就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规律,它有着很强的必然性。语文引入强大的逻辑,其乐趣无穷,也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有点像破案,曾经盛传一时的“周老虎照片”事件,当时,此事真假莫辨,沸沸扬扬。“神探”李昌钰说,“这些照片都是静态的,没有什么移动,照片中很多绿色的树叶,所以一定是生长的季节,这样的季节通常树林里应该有一些蚊子苍蝇,老虎会一直动驱赶这些昆虫”。李昌钰就“华南虎照片”发表了意见,他表示,照片中的老虎长时间保持静态不合常理,而照片中的老虎和年画中的老虎斑纹形状相同,姿态也很相像。这些话可谓一语中的,强大的逻辑力量也使得谎话无处遁形。后来,事实的真相也证明了李昌钰逻辑的正确性。与此相同的是,语言因条件的不同,本身有很多令人迷惑的地方,但“所有观念在客观世界中都有其特定的本源”。运用逻辑,就能拨开迷雾,更清楚、更真实地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一、运用逻辑,破解争议的谜团
  在文学史上,对于贾岛所吟的《题李凝幽居》那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诗中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是颇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宜用“推”字,它表示孤僧步月归来,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欣赏,兴尽而返,独来独往,自在无碍,闲适自得,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也有人认为宜用“敲”字,“敲”写出了僧人乘夜色访友,他不甘寂寞,出去闲庭信步,亦不乏洒脱之举。
  表面上,两种说法,各言其志,说的也有道理,如果我们就此打住,学生只会如坠云雾,到底用那一字才好呢?此刻,语文是令人疑惑、费解的。学生从中学到的只是文字的不确定性而已,并未能感受到语言真正的魅力和美的所在。其实,站在逻辑的角度而言,这并不难解决,总有一个字是最接近生活是本质,或者说是最适宜的。
  逻辑一: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亲身经历的重要公共事件非常有限。这就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依靠间接证据。诗歌的前一句“鸟宿池边树”可谓含意丰富。就“宿”字而言,应该是夜月下所发生的事情。夜晚,夜色苍茫,漆黑,动物都归于沉寂,何以见“鸟”?即使是月色皎洁,恐怕诗人也难于发现吧!难道诗人有这种透视能力,连夜晚宿在池边上的鸟也能看见!如果不能,那鸟是如何看见的,从逻辑而言,鸟是被惊吓而出,才有可能被看见。到这里,我们对比一下,“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更能惊出池边的宿鸟。“推”开轻掩之门,动作是何等的轻柔,生怕惊动人,“敲”落地有声,突然而响亮。相比之下,“敲”字更能适合此时此刻的意境,这足以看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的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才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情景,来刻画出环境之幽,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更感艺术之巧。
  逻辑二:我们理解诗歌,也要关注上下文,注重上下的联系,注意意境的调和、意会。从诗的上一句来看,“草径入荒园”的“园”,作者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呢?“园”为何不是“院”呢?“荒园”从逻辑上看,很明显是属于郊野之地,并非人来人往的寺院,由此感知,此地非僧人所常居之所。如果要写僧人的常居之所,宜用“院”,即“寺院”,用“院”字才比较符合和贴切,此处可见僧人是拜访别人而已。因此,理当用“敲”字适宜。
  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引领,学生的思维顿时清明起来,文字的得来也并非顺手拈来,它是有预设和构思的。这构思的美与巧也在逻辑的推力下,得以清晰解构和重现。
  二、善用逻辑,感受语言丰富之美
  就一般而言,语文的教学实际就是语言的教学。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学会感受语言,相当重要。王尚文曾指出:“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决于语言的价值,语文学科的价值观取决于语言的价值观。”语言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审美语言之美去获得,但语言之美,它往往会被语言本身所遮盖,不易轻易感受,它不是自动生成的,它需要通过品读,涵咏才会更深刻,它在逻辑的映照下才会更光彩夺目,经久而不绝。语文之味,比之于咀嚼之味亦宜,越是有逻辑的参与,味道才会更浓烈,芳香才会更宜人,才会有丰富之美。   在《伶官传序》一文中,有学生对“请其矢”的“请”字,提出了异议,课本的注释为“取出”,如果用逻辑的眼光去分析,注释为“取出”,似有明显的不妥。
  逻辑一:从情感的逻辑角度看,“请”字含有尊敬的情味,将其翻译为“取出”,那情感是缺乏的。文中庄宗所领取的“三矢”是晋王临终所赐,既然是王所赐予,它代表的是先王的遗物,“三矢”里承载着先王的三大遗愿。因此,打仗之前,庄宗宜隆重地举行祭告的仪式,方可拿出来,但译为“取出”,则是毫无情感,毫无表情,甚至是麻木的取,这是有违于文意的。
  逻辑二:从语义比照的层面的逻辑来看,课文将“请”翻译成“取出”,可能是为了与下文的“纳”相应,因为“纳”是“收藏”之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请”字就可以翻译为“取出”,译“纳”为“收藏”是因为前后的语境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当庄宗将“矢”收藏时,其刚“凯旋”而归,此时是意气飞扬,雄姿尽展之时,与先前受“矢”的那种恭敬相比,已判若两人,所以语味已改变。如果将“请”译为“恭敬地请出”,这样的话文章前后的比照意味更浓,也更为吸引人。
  逻辑三:从文章内容协调的逻辑来看,“请”更宜译为“恭敬地请出”,这“恭敬”显示出庄宗在创业之初的那种谨慎认真之态,这是为以后国之兴起,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后来的“纳”字则完全是骄横之举,没有了虚心的意味,遍布着失败的阴霾,这恰恰印证了原文“满招损,谦得益”这一句话,从内容上看,此译法得到了很好的照应。
  审美是语文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逻辑中,只要确定了语文的本质是言语作品、言语主体、言语环境之间的契合,也就必然地确定了语文的美学性质。”但这种美的性质不是瞬间就可以呈现,它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加上一些酒曲,才能酿造出甘醇怡人的美酒,这个酒曲就是逻辑。在逻辑的引领下,文学的言语变得曲径通幽,营造出丰富之美。
  三、打开逻辑之门,独享探索之乐
  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在其《项脊轩志》一文的最后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关于枇杷树,到底是谁种的呢?学生也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是作者归有光所种,也有人认为是其妻子所种,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主要是由于古文的断句所造成的。如果是归有光所种,那断句应为“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如果是其妻子所种,那断句应为“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除此之外,认为是归有光所种的理由还有以下的一些原因:如①古人死后,后人有植树的习惯。②如果是属于死去的人的东西,往往会作为陪葬品,如果是树,则会被砍掉。这两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实则不然。
  如果从逻辑的层面来看,我们会思考以下的一些问题:一是从种枇杷树的功能和目的来看,在古代,批把树是象征“多子”“喜结连理”的,也由于枇杷的颜色是金黄色,它也是富贵的象征。在庭院中种植,追求富贵的目的性很强,它是属于大众化的,入大俗的。归有光作为一代才子、文人,其品德高尚,断然不会这么赤裸地展现自己的大俗。所以,从目的上来看,只有其妻子是最大的可能。二是从情意上看,正是由于树是妻子所种,作者看到树,才会顿生睹物思人之感,才会生出如此大的感慨。
  至于“人死去后植树纪念”这一说法,在这里明显是不适用的。古人在亲人死后植树往往是在清明时节去种植,目的是纪念亲人,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所植之树的品种往往是有高尚品格象征之树,如松、柏等。种一棵枇杷这样的果树,意欲何为呢?而“陪葬品”一说,是逻辑的或然而非必然,不必赘言。
  逻辑使人头脑从迷惘走向清醒,“逻辑就像斯大林评价列宁的演说那样,像有千万把钩子磁铁般地吸引着听众。”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和审美愉悦的。学生在这过程中也会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和热情。让学生去体验和挖掘逻辑带来的美,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精神上的审美。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逻辑的力量,必然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是一种美的引领。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第5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第28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尽量发挥其传统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避轻就重,使它为切实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而服务,从而在减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负担的同时,扭转课堂教学低效现状。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  我国进入课改实验阶段以来,无论从何种角度,还是从哪个领域所做的尝试,其目的无不关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课题,我们不难看到课改使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诸如充满活力,开放教学过程等可喜的变化。但在
期刊
摘 要:经过几轮的赛教和课改教学的实践,使我越来越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于是从评价主体、评价时机、评价语言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发现课堂评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评价;评价主体;评价时机;评价语言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对赛教课的要求,不仅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更注重课堂中教师语言的评
期刊
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具有多样性,为实现教学的高效率,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其中课堂讨论符合现代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是有效实施教学的重要途经之一。  课堂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围绕某一话题或内容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英语课堂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巩固和理
期刊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我认为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学习体验。如果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有趣,就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好、更有效率。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
期刊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读、辅读,而忽视学生自已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思考,加强讨论,加强练习,才能上好语文课。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思;议;练  一、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教学的质量如何在整个初中阶段起着重要作用。阅
期刊
摘 要: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编教材《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人生发展中的顺境和逆境归于第二单元第五课进行教学和理解。在认真备课、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极有必要在原教材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中职生的实际,全面而深入地对顺境逆境这两种境遇进行探讨,作一个前瞻性的心理预防尤为必要。  关键词:辩证思维;顺境;逆境;转化;心理;疏导  教材第二单元用哲学的观点来点明题旨。即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聚焦课堂、减负增效成为关键。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因此,数学教师应以学定导,追求高效课堂,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减负;高效课堂  减负提质就是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升温,减负提质的发展也已提上日程了。如何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完成教学任务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
期刊
低段语文教材,大都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交给方法。下面以二年级语文第四册看图学文中,《骄傲的孔雀》一课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针对本课的教材特点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我的方法是: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期刊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实践。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认识和掌握语言规律,只有从认识到实践才能形成语言能力。对于英语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是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的初中学生特别是边远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
期刊
摘 要: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对培养学生以创新思维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我们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做如下几点探讨。  一、创造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