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曾被质疑,每一代都没有垮掉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谁是最“苦逼”的一代人
   如果提前了解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每一代人,都有一个时段,觉得自己是最苦逼的:
   80后这代人,独生子女,改革先锋,不被认可;90后这代人,自嘲没赶上好时候,经济环境不好,工作困难。
   每一代人都会被上一代人贴上各种标签,人们忙忙碌碌,随着时代成长,在同一个社会结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直面每个群体的选择与难题。
   70后、80后、90后、00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习惯了类似的代际划分。在这般简单粗暴的划分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个体的独特记忆与故事。
   02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主场时间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用“在饭桌上喝完酒之后干什么事儿”来判断你是哪一代人?
   60后:留在原地喝茶聊天;
   70后:唱个卡拉OK;
   80后:去夜店嗨皮;
   90后:十几个人坐一起,没人说话,都在刷手机。
   70一代,成长于一个硬性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有限,少年时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全靠猜,心中有一簇星星火苗,随时会被点燃。
   80一代,时代给予他们限制与自由,迎接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们不愿步父辈后尘,求得一份安稳的工作,内心激荡,许多人会为人生选择另一种可能。
   90一代,生长于互联网时代,有着相较于前人的早熟,过早看清了社会的本质,不迷恋鸡汤、口号、画大饼,用丧气且认真的玩味态度消解一切困难。
   这种每个群体所特有的标签,在朋友圈中也有体现,我也会常常觉得:70后更有家国情怀,80后更有冒险精神,90后更自我一些,不愿向任何人与事妥协。
   03
   80后“寒流”下的躁动与“消失”
   80后青年人的照片里,每个人都很纯真,不掺杂一点美颜与滤镜,大家都是最真实的模样。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人物当属82年的青年作家——韩寒。
   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考官出的题充满了随机性,一只装满水的杯子,然后把揉成团的纸丢进去,便是作文的题目。
   一个小时后,一篇《杯中窥人》浮出水面,作文开头格局就很大,“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评委看完,无不被少年的锐气和才华震惊;连出题者都想不到,还能这么写!
   而韩寒真正出名是他的第一本小说《三重门》的出版,人们把他比作中国的凯鲁亚克,他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
   韩寒的那句:“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也成为了许多80后践行自己生活态度的座右铭。
   80后是好动的一代,更是痴迷文学的一代;当时在“寒流”的影响下,高中生以能加入文学社为自豪,男生给喜欢的女生表达爱意的方式就是写一封情书。
   在拘谨的社会环境中,青年人急需一个与他们年纪相仿的意见领袖来发声,无论是公民韩寒,还是公知韩寒,都赢得了一大批80后青年人的拥戴。对于长期接受循规蹈矩般教育的青年人来说,韩寒“反体制”的形象深入人心。
   他们经历了新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整个历程,东西方各种文化与思想纷至沓来,洗礼着年轻而少不更事的“80后”们,面对选择,他们更愿意去尝试自己所喜欢的,而不是父辈们所喜欢的。
   人们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会映射出追随者身上缺失的东西,以及他们想要拥有的东西。在今天看來,曾经的少年韩寒所讲过的许多话,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
   但即便如此,一个文化偶像的诞生仍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寒流”在思想上撞击着那代人的心灵,“韩寒风潮”,依旧是千禧年间年轻人最浓重的青春符号。
   然而,和每一代过往的人一样,80后也要经历“消失”,他们消失于各有重担的生活、消失于逐渐封闭的自我、消失于更年轻一代的巨大声浪中。
   他们已经为人妻,为人父,各自忙于生计,操心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精打细算着个人的资产;大部分时候,宁愿沉默,那种渐渐要退出于历史舞台中心的无力感是许多80后的困惑。
   04
   贫下90后的困惑
   如果说80后经历了博客时代的韩寒,是中国第一批网民;那90后则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原生网民的标签赋予了这代人独特的性格和价值观。
   成长于互联网逐渐普及时代的90后,有着异于前人的早熟与敏感,深受各种亚文化的熏陶,他们对于各种新鲜事物的包容能力更强大,并不在意外部环境所给予的评价,因此,“佛系人生、丧气、不妥协”,是这届90后人群的关键词。
   大约也是在10多年前,90后被社会群嘲是“废掉”的一代年轻人,以90后为代表的“非主流”穿梭在大街小巷,在网络上发迹的“火星文”被90后们运用的淋漓尽致。
   如今绝大部分90后已经走上了社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已然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毕竟走过2020年的关口,最早的一批90后,也迎来了自己的30岁。
   然而年龄的增长必定会带给每一代人不同的困惑,无论你生长于哪个时代,它都一定存在。
   如果说80后的难题更多是家庭与精神上的烦恼,那90后则是要赤裸裸地面对事业与工作上的难题。
   网络上许多有关90后的批评大多都是与职场有关,老板吐槽90后员工难以管理,而90后也在飘摇不定的工作环境中,找寻上升的途径。
   打拼在职场之上的他们,大多是离开家乡,漂泊在大城市之中。那些“30万北漂跨省上班”、“数千人挤爆930公交”一类新闻标题中的主人公或许就有你的90后朋友。
其他文献
和,向来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智慧,深藏着上千年来先祖們思想的积淀,孕育着九州上下炎黄子孙文明的血脉。   和,一泓清泉,注入华夏儿女流淌的血液,滋润中华大地养育的生灵。中国人,早已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将和的智慧融入为人处世的习惯准则,延续着中国人“和”的品格。   中国人尚和,尚个人品行之和。   中国人素来崇敬中庸之道,不偏激,不呆板,总是倾向于保持一种中和的姿态。中和,正是中国人品行修养一直
我父亲是渔船上的机械师,家里的电灯啊、马桶啊、电扇之类的东西坏了,都是我爸拆开来修的。他经常说:“这世界上没有修不好的东西。什么东西坏了,只要你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找来原材料,就能修好。”   我曾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那时候,我正读书,试卷总是会有答案的。后来,我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开始和各种各样的人聊人生。每个走进咨询室的人都带着困扰他们的问题。有些人经历了一些重大的人生变故,比如美好的生活因为
河流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条件和基础,也是文明的发祥地,古巴比伦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大河在中国文化中也是很重要的意象,具有极为丰富的意蕴:大河代表自然,自然永恒,人世无常;人生代代无穷已,大河年年望相似;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文明与大河相关,文化与大河相关,生活与大河相关
人生的际遇多么变化无常啊,极小的一件事,可以挫败你的激情,也可以成就你的人生。——题记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就像一颗隐形炸弹,时刻潜伏在我们身边,谁都无法预料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想要度过难关,就得调整心态,随机应变。  调整心态,随机应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每个人的成功,面临困难时,愚蠢的人总是喜欢抱怨生活,咒骂上帝,聪明的人总是能够坦然面对,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孝
这是老罗写的一本极具语言才华的自传,也是他给剽悍的人生一个解释。他是一个走路都往下掉个性的胖子。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被老师描述成一个“思想特别复杂的孩子”;他在学校里跟愚蠢的制度对抗了九年,成为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小混混,然后,一直混到“中国第二著名的英语教师”、百度年度风云人物、牛博网创办人、“老罗培训”学校的校长。读“老罗式”的幽默,可以感知他的诚恳和热情;讀老罗的传奇经历, 可以领悟如何用剽悍的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可在我看来,我的父亲对我的爱,并非完全如山那样严峻,有时却如水那般温柔。父亲的爱像一杯浓茶,开始时是苦的,细细品味却有缕缕的清香;父亲的爱像一面湖泊,女儿任何的不适都会惊起一片涟漪。(点评:对比凸显父爱如水,点题。)   月光皎洁,凉风习习,柳影婆娑,初秋的夜晚,校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无心欣赏美丽的夜色,满脑子萦绕着一个疑问,“老师和父亲会同意我住校吗?
遭人冷视的妓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不是她们本身就粗糙,而是生活让她们变得卑劣。尊重在她们那里就是稀有品,所有的只是继续无奈的活着。但也有极为罕见的特例,妓女照样可以拥孙子之兵论,达鬼谷之韬略。她就是妓女出身的爱国女将军——两宋之交的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35),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史書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
本书呈现出令人惊叹的野生生物摄影,包括动物别具一格的行为的非凡图像、令人回味深刻的肖像、真实的荒野景观和发人深省的报道,提醒我们这个星球上存在怎样的生命奇迹。  2014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  最后的伟大画面  作者  Michael Nick Nichols  迈克尔·尼克· 尼科尔斯  (美国)  尼克致力于创造一个狮群曾经原始典型的画面——还原狮子在过去受到人类威胁之前的情景。5只骄傲的乌姆比
【高考真题】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平反一桩冤假错案,究竟有多难?   晚清同、光年间,发生于余杭县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坊间流传甚广。   此案肇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结案于光绪二年(1876年),审理历时三年多,含冤的杨乃武和小白菜在狱中受尽折磨,屈打成招,幸得杨乃武的亲人坚持不懈,又有同乡士绅、朝中重臣和当时媒体多方支援,才成功平反。   最爱君发现,这桩案子,看似仅仅关乎两条人命,实则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