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豪同韵”看所谓“闽蜀相近”

来源 :语言研究集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l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者从文献中发现宋代四川文人“歌豪同韵”,而宋代和现代闽方言也是如此,据此提出宋代方言“闽蜀相近”.文章指出在通于果摄的效摄字是否包括二等韵这点上,宋代四川方言与闽方言相左,故两种方言实无关联.闽方言的歌豪同韵的关键是au>,这是常见的自然演化类型,官话方言也有类似的变迁,不能用谱系关系来解释.因此,“闽蜀相近”之说不可信.
其他文献
文章对“X+重地”这种结构的句法语义性质进行讨论,着重分析这种结构的陈述性表义特点及其形成机制。首先揭示能够与“重地”进行组合的X的语法类别,并在此基础上挖掘X与“重
文章以“像”组成的“NP1+像+NP2”和“NP+像+VP”两个构式为例,分析了以“像”为关系词的关联项的各种类型,得出关联项不同时“像”所表达的语义关系,分析出两种不同的演化
事件处于从动作到事物变化的中间位置,事件范畴作为混合范畴,向连续渐变的形式空间产生复杂的投影关系,这是事件名词与动词兼类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根本原因。受“兼类尽可能
修辞学的生存空间寓于用有限的语言去表现无限的事物的矛盾之中。动词范畴的延伸有助于用有限的动词来描述和说明无限的事件和行为。替用型延伸基于相似性,其心理机制是隐喻
日本入宋僧成寻用汉语撰写的日记体著作《参天台五台山记》有很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一方面,该书口语化程度较高,保存有许多唐宋时期的新词新义与新兴语法现象,是研究近代汉语的
文章根据“每”的量化运作,探讨了篇章管界中允准成分的分布及语句的形式和语义问题。当“每”加进时间管领词语,启动状态化时,其辖域中的语句均需接受形式和语义核查。按照
文章首先介绍了绍兴话正反问句的各类形式——完整式、紧缩式、缩音式、动词原式,然后着重讨论了正反问句省略否定词“弗”的句法条件。文章最后指出,绍兴柯桥话正反问省略否
我们采取历时文献与共时方言结合的研究方法,选择知庄章声母的分合作为切入点,探讨天津方言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我们认为,《韵籁》中的古知庄章组声母分合类型与现代冀鲁
介词“对于”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动介跨层结构“对+于”,早在隋唐五代时期的汉译佛经中就已词汇化为介词,其多样的介引功能远较今天丰富.其中,表示“朝、向”义以及表示人与人
中古近代汉语中的指示词“箇”是个南方方言词,它虽然可以用于直指和回指,但它的距离意义和区别功能不突显,在指示性上弱于同时期的另外一个指示词“底”,因而它在语义属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