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在新阶段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成为国家必然面对的新问题,本文就定西市教育投资不足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找到遏制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投资不足 影响因素
定西在历史上是“苦瘠甲天下”的地方。本文通过分析定西市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引起的贫困代际传递的复杂原因,试图探索有益于中央反贫困绩效提高问题。
一、“贫困代际传递”及定西市教育贫困现状
“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是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二、教育投入不足对定西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影响分析
(一)教育投入不足与农村贫困的结构性障碍
现在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虽然农民能够进城打工,但是在城市中却难以和城市公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被贴上“二等公民”的标签。而他们的子女要么留守农村,要么跟着父母来到城市,受教育的条件和生活条件难以和城市中的孩子相提并论,成长环境受到极大限制。因而这种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使农民这一职业与身份在代际之间世袭和传递,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农村贫困的结构性原因。
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也难免存在二元的弊端。定西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尚在初步建立阶段,参保人数少。同时还存在低水平的温饱掩盖了绝对贫困实际状况的问题,导致农村低保覆盖面一直比较小。另外,一些乡村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低,很难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保健的需求。由此使得因病、残致贫成为农村贫困户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二元结构下,教育制度同样存在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等的问题,农村孩子们延续父母的受教育条件,与城市孩子相比,输在了起跑线上。定西市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质量不高,高考升学率低。而且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在受教育阶段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教育方面的问题使得农村孩子丧失了向上流动的教育资本,使他们的弱势长期处于恶性的代际循环中难以自救。
这些机制体制性因素,在全国各地贫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是影响定西市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贫困形成自我维持和不断复制的恶性循环
在定西市由于受长期的恶劣环境和贫困境遇的折磨,不少乡村干部单纯依赖国家的思想,一些能够动员群众办得了的事长期搁置,这也是影响扶贫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有部分贫困农民也产生了强烈的宿命感,养成“等、靠、要”的依赖性心理,甚至对先进文化有排斥感,使得贫困在一些家庭根深蒂固,世代相习,这也是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资源不足与贫困代际传递
首先,父母经济状况对子女儿童时期的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成年后经济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收入状况的不佳,难以保证子女的教育投入和营养支出,从而导致子女成年后由于儿童期的教育和营养的欠缺而失去竞争的优势,从而复制父辈的生活境遇。
其次,在家庭收入大体相同的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在这些贫困户中,父母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一般重视教育,孩子接受的教育也较多,而反之,孩子也相应受教育少,这种差异通过孩子成年后收入水平的高低會体现出来。
第三,家庭人口的多少也会影响下一代的生活状况。一般子女多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就低,很多这样的家庭没有能力为孩子的教育等成长环境提供较好的条件,因而贫困发生率与家庭人口规模成正比。
第四,家庭社会信息资源是影响下一代脱贫致富的又一个因素。父母社会关系多,信息渠道多的家庭,往往能捕捉到更多的社会信息,但是大多数农村贫困家庭的社会关系主要靠天然的亲缘、族缘和地缘关系,信息渠道窄,加之现实中存在扶贫政策落实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使得扶贫过程中,往往很难找准真正的贫困人群,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对富裕和有关系的人得到了相应多的社会资源,而真正贫困缺乏社会关系的群体得不到实惠。
三、增加教育投资减少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探讨
(一)将教育公平问题作为与效率同样重要的价值目标继续普及义务教育到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通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平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来之初建立起公平的保障机制。
(二)缩小城乡差别,保障农村居民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要给农民子女以公平公正的教育待遇,调整农村扶贫战略,把农村教育发展和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保障作为扶贫的重点。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并使各社会群体平等地受益。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落后地区、弱势群体、贫困家庭的教育支持。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
(三)实施义务教育“全免费”“均衡化”的政策
在已经实施的全国义务教育免费基础上,应继续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一切费用,并对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营养用餐。通过改造“差校”,实现中小学教育水平的均衡化,如平均分配教育经费,使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大致相似,公平地调配师资等。国家真正承担起对所有公民的教育保障责任,建立起无障碍的助学信贷制度,国家以财政信用作担保,学生以终身不变的社会保障账户作抵押,使贫困家庭学生能够无障碍地获得平等享受各级教育所需的资金。政府还应针对贫困家庭给予广泛的政策性支持,从而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人力资本的形成上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傅伯仁,李爱宗,张亮,王波. 甘肃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
[2]韩春. 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根源探究. 经济研究导刊,2010.
【关键词】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投资不足 影响因素
定西在历史上是“苦瘠甲天下”的地方。本文通过分析定西市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引起的贫困代际传递的复杂原因,试图探索有益于中央反贫困绩效提高问题。
一、“贫困代际传递”及定西市教育贫困现状
“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是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二、教育投入不足对定西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影响分析
(一)教育投入不足与农村贫困的结构性障碍
现在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虽然农民能够进城打工,但是在城市中却难以和城市公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被贴上“二等公民”的标签。而他们的子女要么留守农村,要么跟着父母来到城市,受教育的条件和生活条件难以和城市中的孩子相提并论,成长环境受到极大限制。因而这种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使农民这一职业与身份在代际之间世袭和传递,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农村贫困的结构性原因。
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也难免存在二元的弊端。定西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尚在初步建立阶段,参保人数少。同时还存在低水平的温饱掩盖了绝对贫困实际状况的问题,导致农村低保覆盖面一直比较小。另外,一些乡村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低,很难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保健的需求。由此使得因病、残致贫成为农村贫困户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二元结构下,教育制度同样存在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等的问题,农村孩子们延续父母的受教育条件,与城市孩子相比,输在了起跑线上。定西市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质量不高,高考升学率低。而且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在受教育阶段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教育方面的问题使得农村孩子丧失了向上流动的教育资本,使他们的弱势长期处于恶性的代际循环中难以自救。
这些机制体制性因素,在全国各地贫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是影响定西市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贫困形成自我维持和不断复制的恶性循环
在定西市由于受长期的恶劣环境和贫困境遇的折磨,不少乡村干部单纯依赖国家的思想,一些能够动员群众办得了的事长期搁置,这也是影响扶贫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有部分贫困农民也产生了强烈的宿命感,养成“等、靠、要”的依赖性心理,甚至对先进文化有排斥感,使得贫困在一些家庭根深蒂固,世代相习,这也是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资源不足与贫困代际传递
首先,父母经济状况对子女儿童时期的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成年后经济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收入状况的不佳,难以保证子女的教育投入和营养支出,从而导致子女成年后由于儿童期的教育和营养的欠缺而失去竞争的优势,从而复制父辈的生活境遇。
其次,在家庭收入大体相同的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在这些贫困户中,父母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一般重视教育,孩子接受的教育也较多,而反之,孩子也相应受教育少,这种差异通过孩子成年后收入水平的高低會体现出来。
第三,家庭人口的多少也会影响下一代的生活状况。一般子女多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就低,很多这样的家庭没有能力为孩子的教育等成长环境提供较好的条件,因而贫困发生率与家庭人口规模成正比。
第四,家庭社会信息资源是影响下一代脱贫致富的又一个因素。父母社会关系多,信息渠道多的家庭,往往能捕捉到更多的社会信息,但是大多数农村贫困家庭的社会关系主要靠天然的亲缘、族缘和地缘关系,信息渠道窄,加之现实中存在扶贫政策落实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使得扶贫过程中,往往很难找准真正的贫困人群,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对富裕和有关系的人得到了相应多的社会资源,而真正贫困缺乏社会关系的群体得不到实惠。
三、增加教育投资减少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探讨
(一)将教育公平问题作为与效率同样重要的价值目标继续普及义务教育到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通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平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来之初建立起公平的保障机制。
(二)缩小城乡差别,保障农村居民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要给农民子女以公平公正的教育待遇,调整农村扶贫战略,把农村教育发展和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保障作为扶贫的重点。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并使各社会群体平等地受益。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落后地区、弱势群体、贫困家庭的教育支持。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
(三)实施义务教育“全免费”“均衡化”的政策
在已经实施的全国义务教育免费基础上,应继续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一切费用,并对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营养用餐。通过改造“差校”,实现中小学教育水平的均衡化,如平均分配教育经费,使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大致相似,公平地调配师资等。国家真正承担起对所有公民的教育保障责任,建立起无障碍的助学信贷制度,国家以财政信用作担保,学生以终身不变的社会保障账户作抵押,使贫困家庭学生能够无障碍地获得平等享受各级教育所需的资金。政府还应针对贫困家庭给予广泛的政策性支持,从而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人力资本的形成上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傅伯仁,李爱宗,张亮,王波. 甘肃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
[2]韩春. 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根源探究. 经济研究导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