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庞贝古城

来源 :地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e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庞贝,曾经繁华而喧嚣的古罗马城市。1900多年前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被火山灰深深地掩埋。这座几乎被人遗忘的消失古城,在近200年来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中逐渐重见天日。随着庞贝大型建筑群遗址的发掘,珍宝、绘画和雕塑的发现,被火山灰所凝固的遇难者遗骸的出土,这些掩埋在地下的荣华与瞬间陨落的历史一一重现在世人眼前。
  
  昔日灿烂的庞贝城
  
  庞贝是意大利半岛西南角坎帕尼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北离罗马约240公里,位于维苏威火山南部,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公里,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庞贝城建筑在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一次爆发后变硬的熔岩基础上的。流向那不勒斯湾的萨尔诺河绕庞贝而过,连接起古罗马帝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令商贾之影与交易之音终日浮动于庞贝城中。这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在成排的葡萄架和油橄榄间,庞贝人栽种着谷物、蔬菜,还有无花果和迷迭香。
  选里曾是葡萄园绿阴覆盖的维苏威山,
  这里曾是葡萄琼浆溢满木桶的地方。
  这里的一切竟被烈火和尘暴淹没。
  天上的神灵们啊!你们是否知道这里的一切!
  ——玛尔梯·阿利斯《埃皮古兰玛塔》
  庞贝城由奥斯坎斯部落兴建。早在公元前7世纪,它已是一座人口稠密、商旅云集的小城。公元前89年,庞贝城被罗马人占领,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到公元79年为止,这里已成为富人的乐园,贵族富商纷纷到此营建豪华别墅,尽情寻欢作乐。庞贝城人口超过2.5万人,成为闻名退迩的酒色之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颜海英告诉《地球》记者,当时的庞贝城已经拥有能容纳2万观众的竞技场,还有30家烤面包房,100多家酒吧,3家公共浴场,以及用于交易的步行街,可容纳5000人的剧院……公元62年2月5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造成了许多建筑物的毁塌,今天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损坏的建筑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然而,庞贝城还没来得及完全从那次地震中复苏过来,在公元79年8月24日这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了。
  
  庞贝城最后24小时
  
  火山喷发当日下午1点30分,浮尘开始飘移到庞贝,冷却但仍充满空气的岩浆形成了浮石。同时冷却下来的密实的岩石被强大的压力从火山内部喷出,落石以200公里的时速坠落,带来了致命的破坏力,身处室外的人们或死或伤。沉降的火山喷发物迅速堆积,厚度不断增加,给地面造成巨大压力。堆积物压塌了屋顶,又落在下面的楼层上。火山爆发1小时后,危机逐渐加深,数千人在街上奔逃。下午2点多钟,漂布工厂的奴隶们无暇顾及主人和主人的财产,纷纷逃亡。城门挤满了要逃出的人、牲畜和拖车,街上倒伏着尸体。喷发物在火山口上方形成厚厚的云层,将周围笼罩在黑暗中。空气中的火山灰呛得人们喘不过气,不断沉降的浮石和火山砾越积越多,堵塞了道路……
  火山爆发7小时,庞贝城的街道空无一人。留在城里的人大多或被堆积的浮石堵住门窗,不能脱身,逐渐窒息而死;或强行逃跑丢掉性命;也有人被倒塌的建筑物砸死……整座山在喷火,山顶都烧了起来。熔岩大浪般向山下奔流,超高温的火山灰和熔岩如滚烫的雪崩翻滚而来,朝着赫库兰尼姆及海边的民众袭来。温度比滚水高5倍的气体和火山灰将沿途的一切烧成灰烬,炙热的高温使人当场毙命,海边的人们化成了焦炭。船库里的人则死于热休克,当滚烫的碎屑涌浪落在他们身上,所有软组织随即蒸发,牙齿和骨骼立即进裂。火山中央的岩浆库已经塌陷,引发另一波火山碎屑涌浪直冲庞贝而来。但这波涌浪在北边城墙附近奇迹般地失去了动力,让庞贝城逃过此劫。可是涌浪挟带而来的有毒气体迅速弥漫街道和房舍,令人窒息的二氧化碳混合着腐蚀眼睛和喉咙的氯化氢,形成了致命的混合物。一些绝望中的庞贝人选择服毒自尽。大量堆积的火山喷发物开始威胁住宅的安全。晚8点左右,火山活动突然发生变化,开始释放密度更高的灰色大块浮石。夜里还发生了强烈地震。
  弥漫的火山灰,笼罩着黎明。25日早上7点10分,维苏威火山掀起了最后一波灾难。在爆发18小时后,熔岩柱底部大规模崩塌,涌浪将那不勒斯湾笼罩在死亡的乌云中。而最后的涌浪杀死了数千名逃往郊外的人,并再次袭击了全无生息的城市,掀倒了建筑上方的墙壁,甩出了死难者的遗骸。短短18个小时,维苏威火山共喷发出超过100亿吨的浮石、岩石和火山灰。
  这次大灾难的目击者小普林尼在悲剧发生后的第6年,应罗马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之请,给塔西佗回了两封信,生动描述了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的状况。小普林尼写的这两封信,被认为是最早的火山学文献,现在最原始的信件抄本保存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劳伦琴图书馆里。小普林尼追述道“一片硕大的乌云,呈伞形出现在地平线上,大火熊熊,反衬在阴暗的天空中,显得格外明亮。地震频频,使屋子东摇西晃。但是我们不要到外面去,因为燃烧着的熔岩颗粒象大雨一样纷纷下落。后来黑云终于渐渐消散,太阳终于露出了光辉。一切都发生了巨变,因为大地覆盖了厚厚的尘土,仿佛刚刚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一样”。
  小普林尼住在与庞贝城相隔20公里外的那不勒斯湾彼岸的米思尼姆城,感受尚且是如此恐怖,可想而知,庞贝城的景象该是如何的悲惨了。
  维苏威火山至今仍然主宰着那不勒斯湾,它提供的肥沃土壤吸引人们前来,一如2000年前。只是现在有350万人仍然活在它的阴影下。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麒院士告诉《地球》记者,在过去的500年里,维苏威火山还多次爆发,熔岩、火山灰、碎屑流、泥石流和致命气体夺去了不少生命。1944年,维苏危火山再次噴发,火山顶部流出熔岩,喷出的火山熔岩和渣滓高度达到500米。这爆发的奇景使得正在山下激战的盟军与纳粹德国士兵停止了战斗,转而跑去观看这一大自然的奇观。但维苏威再没发生如公元79年那个炎热夏日般的大规模爆发。
  
  “时间胶囊”的千古奇观
  
  庞贝城遭掩埋遗忘长达1500多年,直到1594年才在挖掘水道时意外重现。挖掘工作至今已持续数百年,这里的发现震惊了世人——火山灰如同“时间胶囊”般密封了整座城市,保存了神殿、商店、街道和房舍。最令人心痛的是那些石膏模,罹难者的尸身已朽,只留下被火山灰包覆的身形。
  颜海英教授介绍说,庞贝之所以沉睡了千年之久是因为危险大,困难多。火山爆发时90%的居民在之前撤离了。为抢救财产当时撤离的居民很快就回来了。但是危险特别多,有时候挖着挖着不小心就埋在废墟里面了,所以很多人就放弃了。后来多次火山爆发,最严重的是1631年,死亡人数达到了1.8万。这个城市被人放弃了,来探险的人,来寻宝的人,因为危险也就放弃了,所以埋没了千年之久。
  在颜海英教授看来,庞贝城在发现初期,大大小小的考古活动非但没能保护古遗址,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毁损。可以说,当时的挖掘并非探索,而是破坏,并非考古,而 是寻宝。1738年—1765年,这种损坏、掠夺珍贵文物的行为最为严重。当时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命阿尔库比雷上校前往庞贝负责再现古迹的工作。阿尔库比雷为了出土更多的文物敬献查理三世,他心急火燎地四处打通道,由于火山岩层又硬又厚,他大规模地使用了炸药,致使许多文物尚未出土就已经粉碎。真正科学考古始于1860年,考古学家吉塞普·菲奥勒利用往空壳里浇铸的方法做成死者的雕像,他的目的是尽量保持这个城市的原貌。为了完整地恢复庞贝古城,折射它的历史,菲奥勒利将挖掘出来的文物归置原处,无论是壁画、极具风情的商店的标志、选举的布告,还是墙壁上的涂鸦,他都给予尊敬和一丝不苟的精心对待,这位伟大的“考古之父”最终使这段被埋葬的历史走向复活。
  庞贝遗址的考古发掘使得2000年前的一切苏醒并回到现代人身边,这就是古代遗址不可思议的魅力。庞贝遗址区别于其他壮观遗址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复活了活生生的世界:活人、活物以及被火山窒息的日常生活。英国诗人雪莱描绘庞贝遗址的诗句:“我置身重见天日的城市之中,倾听秋叶飘零,犹如穿越街道的精灵轻盈的足音;我谛听远山断续的喃喃低语,激动从断壁残垣中油然而生……”
  维苏威火山喷发瞬间尘封了庞贝城,庞贝惨剧显示人类在神秘瀚海的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无助。古代维苏威山周边地区的庞大资料体系化的重要环节,就是发掘出土的2000位罹难者骸骨。这些骸骨使我们鲜活地看到远古的祖先在火山喷发时,被突如其来的死神追赶时的惨景,这一经典场景无需任何说明和注解,虽凝固无声但无比生动,人们只要看到这些,都会愕然长叹。
  
  古城遗迹令人惊叹
  
  如今的庞贝古城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游客们称这里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館”,它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来这里参观。古城废墟的大街小巷,半毁的民宅、别墅、贸易市场、商铺、面包房、温泉澡堂、仓库以及剧场、斗兽场、运动场……尽管庞贝古城如今只向游人开放了三分之一,其余部分还埋在地下。但1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白色、青色巨石铺筑的大街小巷已达几十条。在许多街口和交叉巷口,有许多刻有浮雕的大石槽。石槽上的浮雕或神面、或兽头、或鱼嘴,它背后都连接着青铜管子,并有旋扭龙头。一旋,便有汩汩山泉流出,供行人饮用或洗涤。如今不少发达国家的车站、码头、机场、公园、运动场及大街小巷也设有可供直接饮用的自来水龙头,许多大城市的这种设置,是否也是2000多年前古庞贝城对他们的启发呢?
  庞贝城除了民宅、商铺、别墅所遗留的各类壁画与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那些造型奇异的各类陶器与玻璃器皿让人陶醉和浮想连连之外,更是那大理石筑就的有5000座位的圆型剧场、3000座位的斗兽场及有4万个座位的大型体育场让人惊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古罗马人的人文素养与社会发展眼光,就是2000年后的今天,依然让人敬佩不已……
  
  地学书签
  岩溶泉
  
  Karst spring.karst emergence岩溶水向地表流出的天然露头。岩溶泉的地表,地下补给范围称岩溶泉域。岩溶泉有以下主要类型:(1)按照泉的水动力性质,分为上升泉(涌泉)、下降泉;(2)按照动态,分为常流泉(全年都出水的泉)、间歇泉或季节泉(仅在一定时间内出水的泉)、反复泉(又称涨落泉)或落水洞泉(季节性出流,不流水时成为井并可消水)、溢洪泉(间歇泉的一种,是常流泉的补充排泄口)、周期性泉;(3)按照泉口形态,分为溶蚀裂隙泉(泉口成缝隙状者)、溶洞泉(泉口为水平洞穴)、上升斜井泉(具有上升式出口通道的岩溶泉,相当国外的伏克律兹泉)、溶潭采(出口为一大溶潭,看不到具体的出水部位);(4)按照出口的地理地质位置,分为河底泉、谷边泉、海岸泉、海底泉、断层泉、悬挂泉(包气带中的上层滞水露头或悬于谷坡的采);(5)按照泉的补给条件,分为外源泉,内源泉。
其他文献
王先进简历  王先进,1930年生,山东海阳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杭州市公安局科长、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科长、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副处长、中共集安县委副书记、哲里木盟外贸局局长、中共哲里木盟委副书记、吉林省农业机械局局长、中共通化地委第一书记:吉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副书记: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    “我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保护耕地。”1月18下午,窗外寒意渐浓,在中日友好医院的
期刊
从2010年年底开始,法国西南部小城加拉什就访客如织,几乎挤爆当地。有的访客坚信,这里是2012年“地球末日”的唯一幸存点,届时会有守候在此的外星人将其接走,成为幸运儿,免于因灾难而亡。  问题是,距2012年底还有近两年时间,人们为何现在就开始在此聚集?  似乎另有它因。  2011年元旦,美国联邦紧急措施署署长克雷格·富盖特宣布,2010年全球自然灾害次数创下新高。人们开始回忆,2010年的灾
期刊
“先救我的弟弟!先救他!”在有救援人员靠近时,13岁的小男孩乔丹·莱斯大声喊着,那一刻,他和10岁的弟弟及妈妈都被困在即将被洪水淹没的汽车当中。最终,乔丹和母亲被洪水冲走,弟弟获救,三天后,母子两人尸体被找到,紧紧拥在一起。  小英雄献身救弟的故事,发生在2011年1月10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在这里,一场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洪灾已经造成了至少22人死亡,20多万人受灾,受灾面积相当于整个南非。陸地海啸
期刊
用“飞来横祸”四个字,来形容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周田镇新圩村的遭遇,是毫不为过的。2010年12月23日,在这里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地质沉降灾害。  就在当天11时40分左右,新圩村一块长着水稻的田地里突现“喷泉景观”。最初,水柱喷发有2米多,此后,农田10余亩范围内相继出现4个喷涌点,水柱喷发一度高达5米多,势如泉涌。瞬间,地面开裂,出现多处约500米长、3公分宽的裂缝,令人触目惊心。更可怕的是,
期刊
冬日里,一场冻雨让大地变成了水晶宫般的童话世界,到处亮晶晶的。  树枝像水晶条一样闪闪发亮,若有一丝微风吹来,枝条间碰碰撞撞,演奏出清脆的乐章。太阳出来后,在阳光的照跃下水晶条闪闪发亮,分外妖娆;屋檐下的清澈冰柱,成了孩子们的天然冰激凌,可谓是最时令的零食;路面反射着光芒,早已成了天然滑冰场,摔屁股成了最流行的大众运动。苏轼说得好:“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  慢着,带来巨大危害的冻雨,
期刊
2010年底,为遏制房价过快增长,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出台《關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通知》,《通知》中,适时开征高档住房房产税赫然在列;稍后不久,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在广东肇庆参加一个房地产博览会时表示,房产税并不能解决目前楼市的困境,言语中对于房产税持保留态度,一时引发社会热议。  为此,本刊搜集、整理了部分其它国家的房产税概况,以期对热议各方有所启迪。    美国    目前,美国
期刊
中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开发新能源、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1月16日下午,凯迪电力收购控股股东凯迪控股下属的三个生物质能发电厂的议案,在201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自此,凯迪电力已经收购23家生物质能电厂,2011年,将有一批电厂投入商业运行。  “生物质能”这个词汇,对于很多读者而言还很
期刊
土地,国脉所系,民生所依。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前,中国正值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用地需求迅速增加。加强城乡土地科学管理,进一步完善现行城镇用地制度及相关政策,对促进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走集约节约之路    中国城镇化建设应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  北京市国土资源勘测规划中心主任汪少群告诉《地球》记者,集约节约要通
期刊
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及旅游资源。她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她同时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  可惜我们仅仅抵达了印度的西部,仅仅欣赏了风情万种的印度一角。从新德里到德里老城,到阿
期刊
东海之滨,有城以濒,黄金海岸,临海其名。雁荡挺奇于南,谢客未登,仅传临海之峤;天台耸秀于北,孙绰一赋,享誉金声之叹。东拥渤邂,文天祥伫足,留海山仙子之佳句;西控括苍,王方平往来,驾鹤蘸天仙之清流。  美乎胜哉!东南古郡,国家名城;历史悠久,积淀厚深。上盘岙里,惊现翼龙化石;石器时代,可觅渔猎行踪。置县肇于西汉,一脉九曲漫漫回浦;设郡时在孙吴,一府千年悠悠临海。东晋孙恩举兵,烽烟遍地,周胄响应。太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