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渗透素质教育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304465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是2l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在素质教育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指导,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中,狠抓教育教学改革,为新世纪培养更多更好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6-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结合教学工作,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宣传邓小平理论。高校“两课”教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自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校园风气才会形成。否则,教师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解放恩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理论问题展开教学。
  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形式的单一,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必须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讨论、演讲、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当调动起来,就会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关心的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在是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走入极端。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高等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是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教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辨证法思想,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维结晶,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表现出来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敢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气魄,是邓小平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最具魅力的亮点。在教学中,要力求找准两者闻的切入点,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形式将面临着诸多调整与改变,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准备与正常的心理耐受力,就难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配置,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传奇经历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邓小平同志不仅以其“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感染人,更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份体现出领袖人物的优秀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种在逆境中“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待时机大干一场”的涵养;他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其次,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深深地体会到崇高的信念,坚韧不拔的耐受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战胜厄运,走出低谷的第一素质。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
  “人是不能被打垮的,除非他自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博大精深,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光辉思想,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光芒,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林翊,吴新星.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J].经济师,2014,(5)
  [2]于易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3]孙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决策与信息,2013,(12)
其他文献
<正> 应用文虽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体,但是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它很少为人们所重视。在我国,特别是汉代以后,崇尚文艺之风大兴,人们把应用文看成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91-02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具体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知识的基础,是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同时语文的特点就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正所谓:“文以载道”,所以语文在提高全民族素质和思想道
<正> 农村储蓄存款是农业银行的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对农村储蓄存款进行预测是制定信贷资金计划的一项基础工作,这对于调节货币流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试图以河北省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论断,高屋建瓴,从民族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思维不只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思维。尤其是初中学生思维尚未形成定式他们最易接受新事物,想象力最丰富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的
<正> 十多年来,我除了从事《银行会计》课教学工作外,一直兼任着班主任工作。在校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经过个人努力,使一些原来纪律松散,学习较差、集体观念不强,工作
【摘要】德育一直以来都居于教育的首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德育更应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成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英语不仅是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英美国家风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于英语的日常教学中,应让英语语言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写作文的小学生而言,要教他们如何写作文,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单凭空想像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只有让学生日常生活中多观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使学生产生写作兴趣。  【关键词】 作文;兴趣;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2  
【摘要】在初中教学的教学课程科目中,语文科目的实用性非常强,它是培养学生的认知理解力的重要学科,而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在其他科目中的学习和理解,所以说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还应该对学生的听说训练进行加强,对于学生在整个的初中学习阶段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训练的有效构建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听说训练 有效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取得的成绩,举世闻名。即使这样,农村还要不要进一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