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评《邓小平农业思想论》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u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农村进入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突破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突破了单一的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农村经济结构。这些根本性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农村的改革始终是按邓小平同志的构想展开的。小平同志善于农业的论述十分丰富,认真研读和邻会他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农业经济思想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内涵和科学的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正如中共十五届三中会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善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农村改革成功最根本的经验。
其他文献
遵义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久享盛誉。遵义市2000年GDP已达246亿元,财政总忡入达24.14亿元,工业产值达220多亿元,且有一批著名的企业和名牌。然而遵义城镇化水平却只有20%,与其经济发水平极不相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遵义市土地肥沃,史称“黔化粮仓”。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自给自足,丰年有余,生活相对殷实,农村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全国也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上。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长期以来农民形成了故土难离的观念,导致农村人口分工分业进展迟缓。遵义市第二产业产值超过第一产业产值比全国晚了
1999年,陕西省国有粮食企业积极推行“等量对冲、推陈储新”的储粮办法,明显扭转了粮食企业为存积压、亏损增加的被动局面,有效地促进了农发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为了进一步规范粮食企业“等量对冲、推陈储新”,加强收购资金封闭管理,我们对陕西省咸阳、宝鸡、汉中 市部分县(市)粮食企业推行这项粮食储备的新方法以及农发行信贷资金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的科学结论。这是认识农村小城镇建设意义的新视角,它的特点是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分析问题。与此相适应,我们应该从新的视角来研究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及对策,从而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在经济增长目标越来越高和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的激烈冲突中,以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关键时刻,如何化解人口增长的压力、松驰资源存量的约束和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以确保我国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地发展,从而使社会、生态与环境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和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农业和农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出路究竟在哪里?由华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罗必良、李大胜、王玉蓉等多位专家集体撰写、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机理及对策》 一书,对此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该书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和深度在加大,也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影响。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农业已经改变了原有的一些自然生态的特性。这种改变一方面促进了食品的生产,缓解顾我国人口高速增长对食品的需求,但也带来了一些于可持续发展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国外一些对环境和生态比较关注的人士,开始发展有机食品的生产。
城效农业或都市农业是近些年才出现在我国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热门名词。目前,我国对城郊农业或都市农业的认识和看法尚有异议,从提出的时间来看,城郊农业的提法早于都市农业,1986年,在国家“A一五”计划社会科学重点规划课题《中国城郊发展研究》中,明确提出了“城郊农业”的概念(包永江,1991)。至今,有些学者仍坚持“城郊农业”的提法。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由于现在城郊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城效农业的概念很难确切,因而主张使用“都市农业”的概念(张占耕,1998)。有些城市的实际工作部门在进行本地的农业规划时,往往
本文的理论假设是:第一,在农业中只有将科技创新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较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加速农产品科技化、市场化、商品化的进程,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笔者同意拉坦的界定,即制度概念亦包括组织的含谘。制度创新指:①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变化;②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③在一种组织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拉坦,1991)。显然,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密不可分,我们以下所谈的组织创新,必然也涉及到制度创新。第二,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都可被理解为相对于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农业收成对灌溉水的依赖程度很高,培育新的农业生产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改善农业的水利条件。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5-10年,为了缓解水资源紧缺对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制约,继续培育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扩大灌溉面积,必须兴建新的水利工程。水利建设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除了国家必须把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纳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资金投入,尽快建成发挥作用外,
毕节地区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总面积为26853平方公里,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长江、珠江支流的重要发源地。区内山高坡陡,耕地零碎,土层瘠薄,河谷深切,岩石裸露,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相当严重,是典型的岩溶贫困地区。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地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突破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试验区以来,试验区采取了“五子登科”的立体生态农业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整体规模效益。全区森森覆盖率从治理前的9.03%上升到2000年的19.62%,为实施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根本和切入点的西部大开
日本的农业就业人口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来,一直呈减少趋,1999年为384万人,比1965年减少了70%。而且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退休期的临近,农业劳动力减少和高龄趋向将进一步加剧。目前,农业劳动力中65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一半,其中,女性又占很大比例。由于劳动力不足,宝贵的耕地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加上近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国际化,日本食品自给率不断下降。据日本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99年日本食品综合自给率仅为41%,另外59%需要进口。同时,人口的减少与高龄化使农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