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高中学生道德感中存在着的很多问题,而道德感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我们的社会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中笔者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发课程资源以及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来加强学生道德感培养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 高中学生 道德感 培养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见义勇为和互帮互助等。在我们的历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感资源,因此,历史教学是对学生加强道德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道德感培养的重要性
从道德感的内容上来看,有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国际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等。在高中阶段,随着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和人生理想的确立,学生的道德感也更为独立和稳定,我们必须抓住高中学生的特点进行道德感的培养。高中学生如果没有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不能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如果没有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也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公民。古往今来,众多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豪杰,在他们身上无不凝聚着祖国人民的爱,对科学、对真理、对高尚的人生不倦追求的高尚道德品质,这些都为我们今天中学生的道德感培养提供了榜样和借鉴,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来加强学生道德感培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道德感培养的途径
1.充分挖掘历史课程中的道德感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中蕴涵着的真、善、美的现象和与此相反的丑陋现象都能直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我们进行道德感培养的有效资源。比如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是道德感培养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对祖国的大自然、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光荣传统的强烈的民族自尊感等等。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培养,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这些都可以从正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顾宪成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以成为道德感培养中自励的名句,是道德感教育的生动材料。而另一方面,袁世凯、汪精卫之流丧失国格,卖国求荣的这些丑恶现象可以激起学生的愤慨之情,从反面起到对学生正确道德感培养的作用。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通过历史上各种事件人物的学习与反思,以史为鉴,树立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与品质的目的。
2.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感培养单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必须结合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而学生的道德体验有时是模糊的,如果不正确引导甚至会走入误区,比如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仇日情绪,日本鬼子成了日本人民的代名词,笔者在教学中通过选取四段材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第一段材料是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在百团大战期间抚养日本孤儿美穗子的故事,引导学生即使在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时候,我们的革命前辈仍然以救死扶伤的高尚道德品质救助日本儿童,让学生领悟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第二段材料是日本友人帮助中国抗战的故事,笔者选取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场上,“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帮助中国人民抗日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我们的敌人。第三段材料是日军老兵东史郎先后7次到南京谢罪以及《东史郎日记》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现在仍然很多日本人民在忏悔过去,倡导中日友好,从而让学生把日本人民和日本侵略者以及现在的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分子区分开来,懂得牢记历史,珍爱和平。胡锦涛说,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中日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靠两国人民的友好,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从两国青少年做起。第四段材料是笔者以胡锦涛的讲话配上中日学生手拉手的图片来表达两国人民和两国学生应该友好相处的愿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领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感。
李大钊曾说:“读史读到古人当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都被他激发鼓动了,不由的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的免于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历史上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悲剧、壮剧,会给后世读史者强烈的感染,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利用好这些资源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参考文献
[1]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李大钊.李大钊文集[C]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44.
[3]邓兆明.论中小学生的道德感与成才[J].上海教育,2000(6).
[关键词]历史教学 高中学生 道德感 培养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见义勇为和互帮互助等。在我们的历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感资源,因此,历史教学是对学生加强道德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道德感培养的重要性
从道德感的内容上来看,有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国际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等。在高中阶段,随着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和人生理想的确立,学生的道德感也更为独立和稳定,我们必须抓住高中学生的特点进行道德感的培养。高中学生如果没有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不能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如果没有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也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公民。古往今来,众多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豪杰,在他们身上无不凝聚着祖国人民的爱,对科学、对真理、对高尚的人生不倦追求的高尚道德品质,这些都为我们今天中学生的道德感培养提供了榜样和借鉴,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来加强学生道德感培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道德感培养的途径
1.充分挖掘历史课程中的道德感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中蕴涵着的真、善、美的现象和与此相反的丑陋现象都能直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我们进行道德感培养的有效资源。比如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是道德感培养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对祖国的大自然、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光荣传统的强烈的民族自尊感等等。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培养,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这些都可以从正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顾宪成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以成为道德感培养中自励的名句,是道德感教育的生动材料。而另一方面,袁世凯、汪精卫之流丧失国格,卖国求荣的这些丑恶现象可以激起学生的愤慨之情,从反面起到对学生正确道德感培养的作用。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通过历史上各种事件人物的学习与反思,以史为鉴,树立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与品质的目的。
2.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感培养单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必须结合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而学生的道德体验有时是模糊的,如果不正确引导甚至会走入误区,比如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仇日情绪,日本鬼子成了日本人民的代名词,笔者在教学中通过选取四段材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第一段材料是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在百团大战期间抚养日本孤儿美穗子的故事,引导学生即使在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时候,我们的革命前辈仍然以救死扶伤的高尚道德品质救助日本儿童,让学生领悟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第二段材料是日本友人帮助中国抗战的故事,笔者选取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场上,“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帮助中国人民抗日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我们的敌人。第三段材料是日军老兵东史郎先后7次到南京谢罪以及《东史郎日记》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现在仍然很多日本人民在忏悔过去,倡导中日友好,从而让学生把日本人民和日本侵略者以及现在的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分子区分开来,懂得牢记历史,珍爱和平。胡锦涛说,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中日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靠两国人民的友好,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从两国青少年做起。第四段材料是笔者以胡锦涛的讲话配上中日学生手拉手的图片来表达两国人民和两国学生应该友好相处的愿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领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感。
李大钊曾说:“读史读到古人当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都被他激发鼓动了,不由的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的免于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历史上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悲剧、壮剧,会给后世读史者强烈的感染,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利用好这些资源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参考文献
[1]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李大钊.李大钊文集[C]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44.
[3]邓兆明.论中小学生的道德感与成才[J].上海教育,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