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决赛述评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yl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求真,历史课灵魂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3—0068一05
  一、本次大赛决赛综述
  为了提升历史教育硕士的教学技能、增强他们的从教能力,促进兄弟院校的相互交流,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与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了本次大赛,并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决赛。竞赛的宗旨是激励历史教育硕士高度重视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引领他们成为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作为首届竞赛活动,参赛的多为部属重点师范大学与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共43所高校200余名选手参加初赛,初赛优胜者84名参加了决赛。
  决赛内容较为全面,每位选手须经过说课(10分钟的教学设计展示)、讲课(40分钟的模拟课堂教学)、答辩(10分钟的评委问题回答)三个环节,全面考察参赛者的执教能力与基本素养。比赛采用岳麓书社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历史必修1教材,限定在第8课至第16课(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选手们可以提前熟悉决赛内容,然后现场抽签,抽取参赛的具体一课,以及参赛场次、出场顺序。决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以及“选手、评委双匿名,同校选手、评委不在同一组”原则,严格要求、从严管理。评委由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教授、与中学历史密切相关的历史学教授,以及正高级历史特级教师组成。
  经过两天半激烈、紧张的比赛,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20名。获奖者遍及部属重点、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以及其他类型的大学。作为比赛,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等参赛师生的一致好评;又是首创,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整体而言,选手的表现相当不错。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也能注重传统媒体的应用;语言表达流畅,能掌握并运用基本的史实材料;能注意师生、生生互动,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等等。说课阶段,能把执教的理念、教学的立意、教学的流程架构等阐述清楚。讲课中,能把握课标与教科书的关系,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能有意识地积极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答辩时,能有针对性地阐释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物,思路清晰。尽管还带有些许学生稚气,但很多选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都有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
  但在这里还需指出,部分选手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选手讲课20分钟就结束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基本史实,缺少相关史料。有的选手是在背诵教案,而不是在讲课,更不是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这些选手虽然仅是一小部分,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却须引起高度重视。问题主要在于他们没能学好历史学,没能好好掌握历史学的基础性知识,包括两门通史基本构架以及历史学的基本方法。进一步了解,这些选手中的大多数本科非历史教师教育专业,甚至也不属于历史学专业。对本科非历史专业背景学生的培养,看来是当前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更是亟待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
  冷静观察与深入思考,还会发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本次历史教育硕士的赛会中出现,在历史本科生的全国教学比赛,甚至在全国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比赛中也同样存在。归结起来,一是对新课程教材改革的认识与把握存在问题,为“新”而新,忽略了历史课的本质内涵。另一则是过度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没能把重点放在对基本史实的学习与认识上。这些问题在历史教学实践中都需加以克服。
  二、历史课的价值追求与历史课的求真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是参赛者对“中学生为什么要上历史课”“历史课程任务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说到底就是对“历史课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不甚明了。
  关于历史课价值追求的命题,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开设历史课,昨天人们会问,今天也会问,明天还会有人间。从教育史的视角来分析,历史课的价值追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启动之时,人们就提出了这一命题。当时的价值追求关注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以应对“知识爆炸”带来的对传统教学的巨大冲击,提出了历史教育的“三项任务”,即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三项任务,把能力培养作为一项单独的任务提了出来,以改变历史课作为一种“笨”课、只要求死记硬背的传统形象,让历史课插上智慧的翅膀,让学生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翱翔。21世纪初,新课程教材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三项任务与三维目标提法是不同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场与视角提出来的,现在看来属于较为传统的提法;而后者则是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与视角提出来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基本理念,这是时代的进步。
  时下历史课的价值追求关注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历史课的本质内涵是求真,在历史课上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是一堂历史课的真谛所在,这也就是历史课最为根本的价值追求。今天我们来研讨历史课的价值追求,就需要比以往更为关注历史课的本质内涵,更为关注历史课的求真。当今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我们的学校教育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社会上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原本就存在的封建意识还没有清除掉。“历史是什么玩意儿”“某某可以说不”等说法,在网络上、在平面媒体上肆行。宣扬皇权、戏说历史、恶搞历史的影视剧也不时在社会上放映。或是民族历史的虚无主义,或是走向极端的民粹主义和所谓的“爱国主义”,这些看法扰乱了人们的想法,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这样错误历史观指导下的历史叙事是不真实的。若失去了真实性,历史课不仅会变得毫无价值可言,而且会造成祸害。曾几何时,一部中国历史变成了阶级斗争史与农民起义史;更有甚者,变成了“儒法斗争”史。为一时一势的政治之需而改编历史,或受社会影响满足某些人的心理偏好而改写历史,这样的历史教学不能为人们接受。   正本清源,努力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坚持历史求真,是历史课根本的价值追求。唯有求真,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具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在探求历史本来面貌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与批判精神,探求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正确的历史观与历史课的灵魂
  1.历史观与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或指人们对历史总体运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也是史学理论的基本内核。
  古今中外,历史学家在进行历史研究、撰写著述时,都有自己的历史观。司马迁撰《史记》是汉武帝时期,当时的政治发展提出了“通古今之变”的要求,需要整理古今历史,用以说明当代社会的状况。司马迁继承父业,“2由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完成不朽著作。《史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内容完整,结构周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在记载历史人物时所持的褒贬态度与评价表现了这一著作的杰出思想价值。把项羽同秦始皇、汉高祖一起列入本纪,把农民领袖陈涉同诸侯一起列入世家;在称赞武帝功德的同时,也斥责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即便是19世纪西方最负盛名的被誉为近代西方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的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在撰述历史时也有其历史观。兰克曾在他的成名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一书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地阐明了他的治史原则:“历史向来把为了将来的利益而评论过去、教导现在作为它的任务。”从兰克起没有哪位客观主义历史学家的著作中不带有道德情感。客观主义史学家只要不承认自己仅仅是史料编纂者,他就不能说自己是“客观主义”史学家,甚至编纂一本史料都一定会表现出编纂者在选材时的主观意图。以致到了20世纪,被学界普遍认为是批判的历史哲学派的代表人物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更是明确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我们知道,历史存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它的资料就在我们自己的胸中。因为,只有在我们自己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种熔炉,使确凿的东西变成真实的东西,使语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另一位代表人物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则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论断:“剪刀糨糊历史学或剪贴史学就是排比过去的现成史料,再缀以几句史家本人的诠释……真正的史学绝非以剪贴为能事……不理解过去人们的思想,也就不能理解过去的历史。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历史就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在我国的中学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都在强调坚持唯物史观。我们认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是历史“求真”的根本要求,也是历史教学的科学性所在;若没有正确的历史观作指导,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都难以求真。当今,不仅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工作者以之作为指导思想,即便是年鉴学派、新经济派,抑或是历史主义派,都深受其影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伊格尔斯在集世界史学研究之大成者的《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导言中写道:“马克思主义史学明显地影响了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把他们的视线引到历史中的经济因素,引导他们研究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前任英国历史协会主席巴勒克拉夫也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所以日益增长。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合理地排列人类历史复杂事件的使人满意的唯一基础。”
  而当下我们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及相关教科研人士都十分熟悉的、并有不少人在教学实践或教学研究中曾运用过的历史观——全球史观,就是由前文提及的英国前历史协会主席巴勒克拉夫提出来的。他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发生的急剧变化,审时度势,明确表示要重新研究欧洲和整个世界的历史。他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他写道:“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平心而论,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受到过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思想的影响。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前者也影响了后者,两者是互有影响,难以割舍。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成为体现巴勒克拉夫倡导的全球史观的典范之作。《全球史观》的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犹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截然不同。”作者打破了以兰克和黑格尔为代表的欧洲中心论(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史体系,从全体人类的视角来考察世界史,从全球观点和全球范围出发,服从该书追求的全球格局这一宗旨。作者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中文版前言中写道:爱因斯坦既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广岛、长崎事件发生后,他立即警告我们,“原子弹的杀伤力已改变除我们的思想方式以外的一切,这样,我们会逐渐陷入空前的大灾难之中”。不幸的是,爱因斯坦告诫我们所要避免的向大灾难的陷入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有责任使人们警觉并认真考虑爱因斯坦对我们的警告。人类的前途取决于人们的觉悟程度;我希望,我的书能对人们的觉悟有所贡献。
  2.历史课的灵魂与历史课三维目标的达成
  我们知道,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同样,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引导他们形成并发展正确的历史观是历史课的灵魂。历史课的灵魂,是从正确的历史观中提炼出来的。相反,若历史课没有灵魂,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或是资料的堆砌,或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死记硬背,没有多大教育价值;若没有正确的历史观作为核心思想,历史课就不会具有正面的教育价值。
  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引导他们形成并发展正确的历史观是历史课的灵魂。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历史课的灵魂与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是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认为,历史课的灵魂,即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它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包括以往三项任务的完成),自然而然会遇到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的问题。经过多年来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在某些地方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首先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含历史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整体,它们统一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围绕历史课程进行教学,若离开了历史的知识系统,也就谈不上是历史课程了。其次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理应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注重学习过程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在信息时代尤为重要;当然,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在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展起来的。最后,历史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提升是在学习历史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进行的,相伴着历史学科能力发展、历史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而达成的。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说历史知识掌握是基础,历史学科能力(含历史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发展是关键,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是核心、是灵魂。   试举一例(高中历史必修l岳麓书社2014年版,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本课有两个子目,其核心历史知识有1215年《大宪章》的签署和英国议会的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以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议会选举两党制的发展等。上述以年代顺序(年代学,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列出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清晰地显示出了英国人追求、形成、完善政治民主化的具体过程。一个大西洋上的岛国却可以成为一个原创性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成为一个世界性强国“日不落帝国”,并且对美国、法国等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年代学,以及历史比较方法)。在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宪章》的签署,1215年伦敦25名贵族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共有61款。其中典型的条文如下:1.英国教会应不受拘束,享有全部之权利与自由而不可侵犯……2.吾人为本身及吾子孙,业以下列全部自由权利,颁赐吾国全体自由人…14.关于其他津贴或免役税之厘定,应以敕令个别通知大主教、主教、僧正、伯爵及较大之男爵(此处所指五个集团其后即形成了英格兰的上院)。“《大宪章》因奠定了今日英语世界享受各种自由的基础而闻名。它确实是有限制的,主要确定贵族与神职人员的权利,而非所有人民的权利;与其说是民主政治的胜利,毋宁说是封建制度的得势,但他却明定及保障基本权利;确立了人身保护令及陪审团审判制度;它使专制的君主政体转变为立宪的君主政体。”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杜兰在其宏著《世界文明史》中如是说。《大宪章》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存在着重大影响,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人权宣言》都与《大宪章》血脉相连。从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具体的历史观,即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君主立宪制具有创新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特点,不仅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而且为英国曾为世界第一强国奠定了政治基础。
  综上所述,当今时代历史课的价值追求更为关注其求真;历史课唯有求真,才能具备积极的正面教育价值。历史课的求真,必须有正确的历史观;若无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课就不能求真。而引导学生形成并发展正确的历史观,正是历史课的灵魂,更是历史教育的核心。并由于历史课程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是在学习、掌握、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达成的,所以我们说历史课要有灵魂,它为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根本保证。
  [作者简介]李稚勇,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本次赛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陆叶,上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本次赛会秘书,主要从事赛会记录与资料收集分析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的征税行为推动了法兰西近代国家职能的发展。以意大利战争为契机,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自1523年起推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一方面设立储蓄国库,以集中收、集中支为原则,初步确立了更为集权化的财政管理体制。另一方面重组和扩展财政区和财政分区,建立起三层级的赋税征管体系。从制度层面而言,近代早期的法国君主对国家行政机器的形塑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种行政集权基础上的政治集权,构成旧制度
1948年和1954年,毛泽东两次看了吴晗写的《朱元璋传》,都批评吴晗尚未完全接受唯物史观。1954年,毛泽东直接指出,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应该肯定,晚年应该写得好一点。1946年,吴晗着手写《朱元璋传》时,想借朱元璋骂蒋介石,所以对朱元璋的评价很难说都是客观的。1954年,吴晗本着“论从史出”的原则修改了含沙射影骂蒋介石的话。1965年,吴晗再次修改《朱元璋传》,最后加了一段对朱元璋的总体评价
摘 要 艾森豪威尔政府初期,美国试图将埃及纳入遏制苏联的战略轨道。然而,英埃苏伊士运河基地问题和埃及激进的民族主义政策阻碍了美国目标的实现。美国虽然促使英埃妥协,但在援埃上的推脱延宕反而促使埃及向苏联靠拢。苏埃武器交易和苏伊士运河危机使得美国政府将埃及视为苏联在中东扩张的马前卒。为了遏制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和苏联影响的扩大,美国出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但是这一政策成效有限,到1958年,美国在权衡
摘 要:19世纪中期,英属加拿大建立了责任制政府。加拿大殖民地政府依次经历了军事管制、皇家殖民地政府的总督专制、旧的代议制和责任制政府几个发展阶段。之后经过联合,加拿大自治领正式成立。在加拿大建立责任制政府的影响下,其他白人移民殖民地,相继建立起责任制政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内部自治。这是英国殖民地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也为后来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宪政改革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加拿大,白人移民殖民地,
主持者手记:应外交学院外交学系之邀,澳门大学黄枝连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宋成有教授、辽宁大学历史系徐德源教授、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张历历教授、北京联合大学陈文寿教授,于2007年1月28日在外交学院结合黄枝连先生《天朝礼制体系研究》(上卷),就东亚历史中:的“天朝礼制体系”、东亚文明、东亚国际关系结构、“天朝礼制体系”在近代的命运、欧美国家的冲击以及中朝关系、近现代中日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他们站在时代
摘 要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不断进行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和改革,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功能化设置,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文化遗产与文化管理、教师教育等六大课群模块,每个专业课程模块构成一个研究性课程群,课程群突出“四研”,即研究动态介绍、研究意识发掘、研究能力培育和研究方法训练。课程群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同时推动课程的精品化
[关键词]元代,色目人家族,昔里氏家族,文化倾向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6—0086—03    元代中国族群繁杂,文化多样,是一个多元复合社会。在这种多族群杂处共居,多种文化交融的环境下,作为既非统治民族蒙古族、又非汉地主体汉民族的外来少数民族族群,色目人会表现出怎样的文化倾向呢?人是文化的载体。在古代,家族又是个人难以脱离的社会基本单
近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工信部要与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进5G应用试点示范,推动培育5G应用生态。  肖亚庆表示,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尽快完成5G地级及以上城市深度覆盖,并逐步向有条件的县镇加速延伸。“我们在积极营造5G应用发展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保持耐心、留出空间。相信不久的将来,5G将带来令人欣喜甚至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化“
摘 要 许洞《虎钤经》是官修《武经总要》面世以前北宋一部重要的兵书。本文对现存明清时期刻本与抄本《虎钤经》卷6进行初步校勘,并考察其内容,指出《虎钤经》有沿袭唐代兵书、对个别战争工具一知半解的一面,但当中涉及旋风砲、虎蹲砲与将军砲,是《太白阴经》等唐代兵书所无,大抵与唐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城市攻防战频繁,守城技术发达,攻城方依赖抛石机等远射武器的历史背景相吻合。   关键词 虎钤经,唐朝,五代十
2007年6月24日-27日,“战后加拿大一美国关系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成功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加拿大外交与国际贸易部和福建师范大学共同资助,并得到了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和加拿大驻广州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加拿大驻华使馆参赞白静芳女士(Ms.RaehaelBedlington)、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副会长冯建文教授、福建师大副校长汪征鲁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加拿大驻华使馆学术关系官员王荔,来自中国社科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