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场域,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治理一直是党和政府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扶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
【机 构】
: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所,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
: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校)系统科研协作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与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治理有效问题研究”(2018SYXTB01),云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巩固边疆发展边疆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研究——以云南为例”(MGC2019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场域,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治理一直是党和政府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扶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缘起于2009年,到现在已走过整整十年的治理历程。现阶段,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治理予以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进而对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治理经验进行总结,以充分认识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治理的重大意义。这能够认识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治理中存在“自然-社会”双重因素制约、治理意识明显滞后、民族文化同质化明显、文化传承的人才缺失、多元
其他文献
“尼木措毕”是彝族民间最大型的祭祖仪式,是死者的终极“归宿”,也是生者不可避免的责任。如今该仪式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彝族文化语境中认为祖灵具有赐
摘 要:作为研究中国文明的人类学家,葛兰言虽然本人没有研究过苗族社会,但他通过李璜先生表达过对苗族研究的期待。他的期待源自于他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中比较了汉人上古的乡村节庆与苗族的庆典。他希望从这些汉人周边的民族那里找到礼仪社会的表征。遗憾的是,这个期待一直没有得到回应。结合云南苗族村寨的田野调查,从社会形态学的角度比较葛兰言的上古汉人社会与苗族社会的相似与不同,试图说明,从社会形态上讲两者
摘 要:清代以来,国家对西南苗疆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开发,沅水流域迅速商业化。芷江天后宫是闽籍客商进入该区域创建的十余间天后宫中唯一仍以庙宇角色存在者。如今,芷江地区妈祖信众基础不再,天后宫的核心神明被置换成观音,但其“内陆最大妈祖庙”的角色并未被放弃。不仅政府将之作为地方旅游名片打造,民众亦围绕遗存文物以生动的口述故事讲述妈祖参与区域开发的历史记忆,其背后隐含着“会馆-客民/庙宇-信众”的意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