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几点思考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e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方法,如“满堂灌”、“一言堂”、“题海战术”等,已不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如果教师还固守着旧有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必将扼制学生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阻碍他们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与当前的新课改相适应,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当代学者何国跻有一段话很经典:“在具有悠远历史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里,已经‘缠绵’了难以割舍的‘师道情结’。在自觉与不自觉的状态下,不仅教师心中有‘教导权’的‘自恋’倾向,常常干些越俎代庖的事情。笔者的不少学生也有离开老师后不知所措的茫然,习惯于‘聆听’老师的‘教育’,心甘情愿地居于被老师支配的地位,充当被安排的角色,‘自觉’地接受老师的观念和影响。”
  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学生在这样一个平等的、被尊重和激励的环境中,才能克服畏惧和羞涩的心理缺陷去为自己的发展做点事情。只有在这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主体性才得以凸现、个性才得以张扬、心态才得以开放、创造才得以解放。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认为:“学习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要在学习数学中掌握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捕捉素材,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满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特点,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在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性格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教师在施教时,就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种种差异、偏向,不能也不应该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一模一样的东西。给学生以更多的适用个性的学习机会,也必然呈现出答案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正是这种多元性和差异性,才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学生也才在这种多元性和差异性以及丰富性和生动性中,张扬了个性,得到了发展。
  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课上,笔者让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放在一个带有坡度的板上,看它们“跑”的情况。经过几次操作,大多数学生认为球和圆柱跑得快,长方体和正方体跑得慢。板的坡度越陡,它们跑得越快,这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圆柱有时跑得也慢”。大家一阵惊讶,原来那位学生把圆柱的底面贴在板上滑,而一般的学生用圆柱的侧面在板上滚动。这位学生突破常规,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这些不正是数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吗?
  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知识的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要大的多的活动本身,通过感性操作到表象操作,再从表象操作到理性操作,可使外部动作逐步内化为智力活动。 没有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就有残缺、不深刻,即便获得某些知识也是肤浅的,暂时的,不会成为知识库中长久保留的知识。
  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有几个小孩,在一次游玩中看到几只蜜蜂在嗡嗡地飞,而几只蝴蝶也在旁边翩翩起舞,有个小孩就问:“你们说,为什么蜜蜂飞起来有声音,而蝴蝶飞起来没有声音呢?”其他的小朋友都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于是他们都各自回家问自己的父亲。第一个小孩的父亲听了这个问题以后不耐烦地说:“去!去!问这些问题干什么?把学习搞好了就行了!”第二个孩子的父亲听了,非常有把握地说:“这还不懂!是因为蜜蜂的翅膀煽动得快,蝴蝶的翅膀煽动得慢!”。第三个小孩的父亲听了以后,没说什么,而是让孩子拿一张硬纸来,先让孩子慢慢的煽动,再让孩子快速的煽动,而后让孩子自己想。这个小孩做了几遍以后,恍然大悟,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翅膀煽动得快就有声音了! ”可想而知,这三个孩子受到教育的效果差别有多大!
  现在新课程正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面临的问题还很多,由此衍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及方法,是指导教学的法宝。只要教师不断学习,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深入理解新课程精神的实质,研究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数学教学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其他文献
得庄子之灵气,慕黄河之英名,偎依中华文明"母亲河"之怀抱,巍巍兮!展中山先生"民生、民权、博爱"之雄风,民权农场藉此而生。
中国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与发展、调整、加速发展三个阶段,在西部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推动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未来
学生每天约有2/3的时间在家庭中,家庭的教育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而且,家庭教育表现出来的基础性、持久性给学生的影响是相当独特和重要的。本文从教育视角出发,结合单亲家庭子女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和探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离异单亲家庭的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
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加快,意味着竞争已经成为我国保险企业必须直面的课题。为提高竞争力,我国保险企业亟待弥补营销方面同国外的差距。为此,应从品牌管理、合理定价、提升产品着
一、充分认识人性化管理现实及其意义现在很多班主任都有深切的体会:教书难,当班主任就更难。学生难教、难管己成为各学校老师共同担忧的问题了,不论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对于
"九五"以来,贵州能源工业及能源技术发展较快,全省一系列能源改造项目尤其是"西电东送"项目的上马,大大提升了能源工业及能源技术水平.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发达地区及
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中国西部地区当前尚处于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因此西部大开发仍要坚持工业化发展战略.本文在比较、整合经济发展理论观点的
以前常听农村教师感叹:农村学校的语文成绩不如城里的好,农村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如城里的学生的好。说实话,当时听了很不是滋味,认为这是对农村人有偏见。一直到自己走上教育岗位,并且从事语文教学,才发现城乡学生确实有明显区别。  如果在农村和城关的小学都呆过,而且和学生们玩过、聊过,就不难发现:农村学生天性活泼、无拘无束,但不如城里学生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农村学生心胸宽广、不拘小节,但不如城里学生文明礼貌
非智力因素指一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工作和处理知识信息,但却推动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如果非智力因素开发得当,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通用技术教学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为基础,强化学生手脑并用,教学中要针对高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无意注意和非智力因素常起主导作用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动